愛護環境手抄報題目

  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全球公用地問題

  有關公用地的使用產生一系列悲劇的論點,最早由哈丁於1968年提出並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這一概念至今已得到充分發展,並被廣泛應用到法律規定的所有權之外的多種問題和公共領域。所謂“全球公用地”是指地球上超越國家領土主權和管轄以外的,並對人類共同利益產生影響的區域,屬於人類共享的公共資源。它包括大氣層、外層空間,環繞陸地的各國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公海及其有潛在價值的海床、南極大陸。也有學者建議將生物多樣性也作為全球公用地的一部分。對於全球公用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可能給人們帶來利益,又可能破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導致具有全球影響的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平流層臭氧的損耗,以及海洋汙染等問題。

  由於涉及共同利益,全球公用地的管理及其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就各自使用這些公用地的權利和義務,制定協商一致的、公正的和可行的國際準則,來規範各自的行為,使全球公用地得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南極公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的相繼簽署與生效,就是人類在這方面努力的結果。但是由於全球公用地的性質及各公用地的不同特點,從目前來看,對它們的管理和實際效果離有效控制其過度使用的目標仍相去甚遠。

  圖一

  圖二

  圖三

  2:貿易性環境問題

  貿易自由化是否將導致環境退化的加劇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全面來看,貿易自由化建立的基礎是比較優勢理論,它促使各國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相對比較劣勢的產品,並促進專業分工和規模效應,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貿易自由化作為一種發展的結果,既可以改善環境質量,也可能產生負的環境外部效應,但它並不是引起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可持續性的貿易依賴於與之相關的政策是否考慮到環境因素,如環境成本內在化、不同資本間的有效轉化等。

  客觀地講,貿易確實給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結構中,主要依靠初級產品,特別是可再生資源和可耗竭資源的出口,而其中大約2/3的可再生資源出口品又進口到工業化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一般很少使其出口產品價格反映環境破壞的費用和控制這種破壞的成本,因而導致環境退化的加劇。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環境標準較低,環境法規不完善以及環境偏好不足等原因,使他們成為發達國家的“汙染天堂”pollution havens,大量廢棄物、有害產品、汙染性企業及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同時也轉嫁了環境災難,造成所謂雙重不正義double injustice。這種現象與日俱增,並未受到有關環境公約和貿易規定的有效抑制。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