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論文範文

  公共管理 ***學 ***的發展 ,需要我們對公共管理的主體、客體和方法等基本問題作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尤其要注意我國公共管理與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質不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共管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變革時代公共管理思路

  摘要: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使得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顯著的變革特徵,社會治理方式、體系的變革是支撐社會變革的重要內容。同時,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政府間的競爭直接體現在社會治理改革中的方方面面,公共管理的改革不僅體現出公共行政的發展趨勢,其更是強化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及政府績效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變革時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徵,如主體多元化,客體不斷擴充套件,不斷提高社會公共利益等。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體制、手段的創新及其控制、調節作用的更好發揮受到了廣大學者及公眾的高度重視。

  一、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主題的突出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改革已成為新時期各國面臨的新問題。如何提高社會管理效率、促使管理方式轉變以及優化政府職能受到了各國重視。公共管理的物件主要包括公共資源、專案及社會問題,在社會變革時代下其管理模式的轉型主要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政府財政壓力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社會治理的改革為政府改革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公共管理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在社會經濟矛盾不斷突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緩解作用。其二,政府與市場關係轉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發揮著配置資源的關鍵作用,政府不斷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從巨集觀層面發揮調控、穩定經濟的作用,政府與市場新關係的構建為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提供條件。其三,全球化、資訊化為政府改革提供動力。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僅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究其本質,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間的競爭日趨明顯,政府治理受到了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從民族國家主權的角度對社會治理進行重新審視,公共管理面臨轉型。此外,資訊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公共管理事務更加多樣化、複雜化。資訊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公共管理資訊化平臺的建設及新技術的應用也提供了條件[1]。

  二、變革時代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隨著我國政府不斷深化改革發展,公共管理在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分權治理的改革背景下其服務性特徵更加突出,相較於傳統管理型模式呈現出政府力量。首先,公共管理的服務性更加突出,實現了形式、實質上服務性的結合,管理的主、客體成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政府不再是唯一進行實施管理的主體,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社會組織所進行的管理活動也包含在公共管理的範疇內,進而促使了現代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相較於傳統政府行政管理具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一,以服務為導向,管理意識及活動的實施不再以控制為目的;其二,以公正為導向,管理效率意識削弱,以真正解決社會公正問題為核心;其三,以服務客體為導向,管理主體價值的實現以其為客體提供的服務為衡量標準。同時,服務主體實現了多元化,不再單一由政府進行管理和控制;其四,以開放管理為導向,在治理主體打破單一化的基礎上,管理方式不再是封閉、神祕的,管理過程及內容透明化、公開化,不同管理主體間構建起相互監督、合作的關係[2]。其次,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可參與性得到加強,服務式的行政管理通過賦予社會公眾提供參與管理的權利,使得政府在實施決策、管理、執行的過程中不再將公眾隔離,打破了公眾與政府間的陌生感與緊張感。公眾參與公共管理實際上是對政府治理壟斷地位的打破,通過讓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決策、執行等環節,將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終以政策的形式體現出來,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實效,切實維護公眾利益,避免社會危機的發生。同時,為公眾提供表達意願的途徑,如聽證、協商、諮詢及公示等,收集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意見及建議,能夠將社會問題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真實反映出來,進而促使提高政府決策的公平公正性,在兼顧效益的同時達到公平,為服務型公共管理新模式的順利轉型奠定基礎[3]。最後,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服務性、公開性、合作性是其未來發展中期望達到的理想形式,同時也是實現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公共管理主體非政府化、多元化的發展形勢下,政府與社會管理主體間合作關係的構建成為公共管理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結語

  總之,變革時代中的公共管理打破了以往以政府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方式,社會其他主體的參與不僅促使了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更調整了政府與社會間的關係,打破了傳統治理中政府中心化、社會邊緣化的狀態,公共管理在各方主體平等參與的基礎上全面展開並堅持信任、公平、服務的基本原則,使得公共利益切實得到了保護。因此,新時期應明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其巨集觀調控全域性的地位仍未變化,但其不再是唯一的主體,而是公共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參考文獻]

  [1]方堃.論民主性知識建構中的合作治理———<民有政府:反政府時代的公共管理>評析[J].學術界,2011,12***11***:223-232.

  [2]耿焱.變革社會中的公共管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J].行政管理改革,2011,10***11***:74-78.

  [3]周霞.公共行政變革的現實路徑[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3***:29-34.

  二:公共體育場館建設與經營管理

  【內容摘要】建設公共的體育場館是方便全民健身,確保全民運動鍛鍊的保證。在社會經濟科技不斷進步的社會形態下,人們鍛鍊和健身意識也逐漸被提到日常生活中來,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就成了重點話題。公共體育場館是公共性質的,供群眾使用,因此對於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經營管理上就要有一定系統的模式。本文就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案。

  【關鍵詞】公共體育場;場館建設;經營管理

  民健身計劃是一項國家領導、社會支援、全民參與的體育健身計劃。公共體育場館的建設離不開當地的政府,當地政府投資建設公共體育場館或者政府通過其他的方式興建滿足全民運動的場地。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是開展全民健身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此的使用與管理研究需要從社會學、管理學與體育學出發進行綜合調查與分析。特別是江西省不同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在不斷投入與完善的過程中,究竟給群眾帶來了怎樣的效益,這些資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其建設與管理是否滿足群眾的健身需求。因此本文研究的重點放在江西省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情況、健身效益、管理現狀,並根據以上調查,分析江西省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的使用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對策。本文就針對江西省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方式進行探索分析。

  一、江西省公共體育場的經營方式分析

  自全民健身工程實施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由於公共體育場館都是政府出資建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對公共體育場館有著絕對的經營管理權。但隨著體育場館的不斷擴大,過去政府的經營管理形式也在不斷地弱化,由此場館內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問題導致江西省不得不對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進行優化改進,其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一***場館自主經營管理。有些公共體育場館的規模不是很大,體育設施和佔地面積都不大,對於這種公共體育場館實施自主經營的管理方式即可。其管理的內容形式比較單一,這種場館多為某場地所屬的某個小部門所管理負責經營。比如,某學校對外開放的體育場地是由學校的後勤等有關部門負責管理經營的。像這種管理的模式一般來說是沒有指定的經營管理目標的,不計總體核算範圍內。其優勢在於,場館小分工負責明確,落實到人頭上,有利於對公共場館的修護,並且提高了場館的服務品質。

  ***二***租賃式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它不會改變所有制的性質,將體育館的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開的手段,並在合同上明確體育場館的權、責和租賃的年限,使承包人在承包體育場館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自主經營的目的。其中由於不改變所有制原則,承包人每年要交納一定的費用給政府部門,並且將體育館的基礎設施,日常維護管理和裝置的修復工作做好。但要求其不可以改變公共體育場館為全民健身的服務宗旨,並且保證群眾每天可以享有其場館內的健身器材。收費標準要嚴格按照省物價局的規定對場館內服務設施進行適當的收費,不可隨意定價。承包人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規定履行其應有的權利和義務。這種管理模式適用於較大型的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體育場館作為各個體育行政部門的一個下屬的部門,它實行的是財政撥款或者差額撥款的形式,是在體育部門認可的情況下,由體育部門的人領導,由其管理人員自主進行經營,最後利潤進行單獨核算。這種經營方式的好處在於,場館場地大,經營目標明確,並且這種管理模式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管理人員較熟悉場館的日常工作情況,對場館的保養和維護有一定的好處。

  ***三***企業化管理方式。江西有很多高檔的公共體育場館主要是以獲得利潤為目的,其健身器材和健身道具較為豐富,多為健身俱樂部等體育場館。這種體育場館應採用企業化的經營管理方式來運作,建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來經營這種高檔體育場館。其優勢在於其有嚴格規範的管理條例,員工須嚴格遵守體育場館的管理制度,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規範,管理制度也很完善。這種管理方式其主要目標在於獲得更大的利潤,追求盈利最大化為其主要經營目的。經過以上三種模式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一是從對公共體育場館長遠發展有利的角度考慮,每個模式都體現了政府在其中的地位和職能,不改變政府的決策權力。二是從政府是否盈利的角度考慮,政府對公共體育場館加以投資,其風險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因此,可以看出模式三的企業化管理風險較大。三是從管理模式管理的水平高低來考慮,模式三作為大型高檔體育場館,管理體系嚴密周全。因此,從管理模式考慮,模式三最有優勢。

  二、符合中國國情的原則

  在以上分析的四種模式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既適合江西省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管理模式,同時會促進江西省體育事業的發展。對於江西省目前的發展狀況,應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對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好處和長期的發展前景。如果體育場館的管理方式出現問題,受影響的不僅僅是體育場館而是整個城市的經營管理運作,所以要考慮場館的經營方式是否符合發展戰略要求,使公共體育場館的發展戰略同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二是要有利於提高江西省的管理水平。江西省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可以借鑑其他省份的管理經驗,或者吸取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借鑑其他國家先進的管理模式,也可以相互合作互利互惠。三是有利於培養江西省體育事業的發展,開展全民性質的體育運動,在公共體育場館中積極開展有關全民健身的體育專案,讓群眾都積極踴躍參與進來,促進對群眾中體育人才的選拔。在場館經營管理上,更有利於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場館的管理。

  三、結語

  建設的好不代表健身效益高,我們應該看到,用於全民健身的公共體育設施在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大多數公共體育場館已向社會開放,但是管理混亂的現象普遍存在,面向大眾的健身俱樂部設施落後,投入不足,而少數專業會所收費過高,難以進入普通百姓生活;社群健身設施***健身路徑***缺乏管理、損壞頻發、維護困難的矛盾長期困擾著社群健身文化的發展。因此,這一課題有著極其重要研究價值,對進一步搞好城市社群全民健身活動有著積極的影響。對於不同的體育場館有不同的管理辦法,對於小型場館實行自主經營更利於場館對群眾的服務;對於大型高檔的場館則需要事業單位負責管理,明分細則。土地的使用上,對於重修的體育館政府給予優惠政策,通過對體育館重新調整,再通過對土地的置換,對外進行公開性質的招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下,江西省更應該執行符合實際發展的經營管理模式以管理體制系統化為經營的切入點,以體育市場的經營為目標,對市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體育場館的集中化整理,更有利於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使其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江西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君.PPP模式下公共體育場館建設的會計核算探討[J].會計之友,2014,28

  [2]霍亮,邊萍,楊傲淞.公共體育場館特許經營方式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3

  [3]王瑩.山東省政府投資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專案治理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0

  [4]劉家勝.基於全壽命週期的公共體育場館企業化運營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

  [5]金瑞靜.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專案PPP模式的應用研究[J].東方教育,2015,5

  [6]舒宗禮.經營城市理論視角的城市公共體育場館運營問題與對策[A].第7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