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古代散文名篇,一作《西臺慟哭記》。南宋謝翱作。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殺後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謝翱與其友人登西臺祭之,並作此文以記其事,“慟乎丞相***即文天祥***”、“慟乎宋之三百年”***元張丁《登西臺慟哭記注》***。為避元統治者的文網,詞語多隱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聲之情,不能自掩。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原文
登西臺慟哭記
作者:謝翱
始,故人唐宰相魯公開府南服,餘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漳水湄。後明年,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顏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遊。今其詩具在,可考也。
餘恨死無以藉手見公,而獨記別時語,每一動念,即於夢中尋之。或山水池榭,雲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則徘徊顧盼,悲不敢泣。又後三年,過姑蘇。姑蘇,公初開府舊治也,望夫差之臺而始哭公焉。又後四年,而哭之於越臺。又後五年及今,而哭於子陵之臺。
先是一日,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午,雨未止,買榜江涘。登岸,謁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毀垣枯甃,如入墟墓。還,與榜人治祭具。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於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又念餘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餘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復東望,泣拜不已。有云從南來,渰浥浡鬱,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莫歸來兮關塞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歌闋,竹石俱碎,於是相向感唶。復登東臺,撫蒼石,還憩於榜中。榜人始驚餘哭,雲:“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復賦詩懷古。明日,益風雪,別甲於江,餘與丙獨歸。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後,甲以書及別詩來,言:“是日風帆怒駛,逾久而後濟;既濟,疑有神陰相,以著茲遊之偉。”餘曰:“嗚呼!阮步兵死,空山無哭聲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茲遊亦良偉。其為文詞因以達意,亦誠可悲已!”餘嘗欲仿太史公著《季漢月表》,如秦楚之際。今人不有知餘心,後之人必有知餘者。於此宜得書,故紀之,以附季漢事後。
時,先君登臺後二十六年也。先君諱某字某,登臺之歲在乙丑雲。
——選自《晞髮集》
〔宋〕謝翱
登西臺慟哭記文言文翻譯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明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一年,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顏杲卿駐軍處常山一帶,慷慨悲歌,後來終於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隨諸先烈遊於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我自恨自己一死之後只能空著兩手與魯郡公相見於地下,幸而還偏偏記得與他分別時的言語,每當想到這些情景時,就會在夢中重溫一遍。有時遇到山水林池臺榭及雲霞草木,與我們分手時的情狀恰巧想像時,就令我徘徊留連仔細察看,悲痛異常而不敢哭泣。又過了三年,我經過吳縣——吳縣是公早年辦公的府治所在地,對著姑蘇臺第一次為魯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後,我再次在越王臺哭他。又五年之後即今天,我在嚴子陵釣臺又設祭大哭。
昨天,我與友人甲、乙及丙四人相約,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僱了條船;然後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牆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回到船中,與船伕一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一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臺,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後下拜,跪下行禮。祝誦完畢後,又大哭三聲,然後再下拜,起立。這時我又想起自己年輕時,經過這裡一定要來祠堂瞻拜。起初來的時候,是跟隨先父一起來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對山河大地,風雲人物,依戀不捨,如有所失。於是又對著東方哭拜不止。這時,有云從南邊飄來,陰溼鬱結,雲氣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氣氛。我用竹如意敲著石塊,製作了楚歌來招他的魂,歌詞是:“魂靈啊,你早上要飛往何方?晚上歸來時,關塞一片昏黑。你化為朱鳥雖然有了嘴,卻能吃到什麼?”歌畢,竹如意與石塊俱已碎裂了,於是大家就相對感嘆。我們又登上東臺,把青石撫摸一遍,然後回到船中休息。船伕方才因我痛哭過而感到驚奇,說:“剛才有巡邏船在此經過,我們何不移舟別處?”因此就搖船到河中心,設酒舉杯相勸,各自作詩來寄託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飛風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裡又寫詩懷古。到了明天,風雪更大了,我就與甲在江邊分手,僅與丙兩人一同歸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方始到家。
這以後,甲寄來書信與賦別的詩歌,信中說:“這天風急浪高,船伕拼命搖櫓
,耽擱了很久才渡過河。過河之後,真疑心有神靈在暗中相助,以顯示這次聚遊的偉觀。”我說:“唉!自從阮籍死後,空山之中已有千餘年沒有哭聲了。這事是否有神靈相助當然不能確知,但這次聚遊確實是件壯舉。我們僅能賦詩作文來表達情懷,實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經想模仿司馬遷作《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現在也許沒有人能瞭解我的用心,但後代人一定會了解我的用心。這裡我應當把此事記下來,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將來把它附在記載季漢事蹟之後。
今天是先父登嚴子陵釣臺後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臺這年是乙丑年。
登西臺慟哭記作者簡介
謝翱***1249—1295***南宋愛國詩人,“福安三賢”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號宋累,又號晞髮子,原籍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建寧浦城***今屬福建***。度宗鹹淳間應進士舉,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開府延平,率鄉兵數百人投之,任諮議參軍。文天祥兵敗,脫身避地浙東,往來於永嘉、括蒼、鄞、越、婺、睦州等地,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結月泉吟社。謝翱有《晞髮集》、《西臺慟哭記》,編有《天地間集》、《浦陽先民傳》等。
登西臺慟哭記鑑賞
這是一篇緬懷抗元英雄、高揚民族正氣的記敘性散文。文章作於文天祥就義八年以後,由於作者情感的長期積澱,歷久彌深;加之在元人的高壓統治之下,有許多話不敢明言,內心極度壓抑,一旦形諸文字,愈覺悲壯動人。
謝翱哭悼文天祥,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作者早年獻身抗元鬥爭,投奔於文天祥麾下,與文天祥有著特殊關係——既是其親屬,又是其親密戰友。在與文天祥的交往中,他對文天祥的人格、氣節,有著比一般愛國志士更深一層的理解,心靈上也有更多的默契,因此,對於文天祥的壯烈殉國,他有著痛徹肺腑的深刻感受。
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三哭”,來展示這種情感基礎:始哭於姑蘇夫差之臺,是因為文天祥曾在蘇州開府執事,他的臨難死節,也在始哭的這一年;繼哭於會稽越王之臺,因為當年文天祥奉命使元,經過越王臺,曾為勾踐興越滅吳事蹟而賦詩述志;又哭於子陵之臺,表明對文天祥這位故人高風亮節的無比景仰之情。
作者通過祭奠文天祥,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民族感情,這是慟哭的主要情感內涵。在本文中,作者通過不同角度,來表明其愛國情懷:
一是在祭奠前回憶當年與文天祥壯烈話別,“或山水池榭,雲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其中蘊蓄著斯人已逝,而己猶獨存,江山雖在,而人事全非的感慨,故云“徘徊顧盼,悲不敢泣”,“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二是在祭奠中穿插了一段遇元軍巡邏船的事件:“榜人始驚予哭,雲:‘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這用以暗示元統治者戒備森嚴,實行著恐怖統治,表示了對異族統治的強烈仇恨。
三是在祭奠後表示欲著《季漢月表》***實際指代《季宋月表》***,通過詳細記述宋末史事,表達以宋為正統的不忘故朝之心,以及興 漢滅夷、扶宋抗元之志。“今人不有知予心,後之人必有知予者”,就暗示了作者此舉的深刻用意。
凡此種種,都有力表明:作者為文天祥慟哭,實是為抗元事業終遭失敗而慟哭,為祖國河山陷於敵手而慟哭,為三百年宋朝一旦覆亡而慟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高風亮節,愛國志士謝翱的淪亡之痛,具有巨大的激勵力量。因為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象徵,是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它能激發起生活在異族統治下的人民不甘奴役、勇於抗爭的民族精神,又能鼓舞從奴役下解放出來的人民,努力建設新生活,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的藝術特色:
一、細緻真切的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
作者寫登西臺祭奠文天祥的經過,一一記明時間、地點,祭奠之處“毀垣枯wa,如人墟墓”,把讀者帶人一種特殊的環境中去;然後以莊重之筆記祭奠場景:“須臾雨止,登西臺,設主於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著力於表現祭奠氣氛的莊嚴肅穆。中間又有心理活動的描寫:“念予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通過祭奠時作者的所念所思,將過去與現在相聯絡,將亡父與文天祥相聯絡,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體現出祭奠者感情的凝重深摯。
二、簡略傳神的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
如果說場景描寫與心理描寫是對祭奠活動的直接表現,那麼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就是對祭奠活動的間接烘染。作者寫祭奠時的兩個動作細節,先是“乃以竹如意擊石”,以助悲歌,再是“竹石俱碎”,呈現出祭奠人心中難抑的悲憤,雖是寥寥數筆,卻極為傳神。又寫“有云從西南來,渰浥浡鬱,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明日,益風雪”,以風慘、雲黯、雪凜的蒼涼陰慘景色,多方面地反覆渲染烘托祭奠時的悲劇氣氛,與祭奠人內心的慘痛哀傷相得益彰。
三、言此意彼的影射筆法
在行文方面,為躲避文禍,本文故意寫得隱約其詞,撲朔迷離,令人難以捉摸,其實言在此而意在彼,乃是通過影射來傳達言外之意。例如,作者為南宋遺民,在文首稱“故人唐宰相魯公”,必有所喻;接寫“開府南服,予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章水湄”,顯然是以唐朝忠臣顏真卿暗喻文天樣,於是文天祥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就潛藏於隱晦的文字之中;又如,作者又以著《季漢月表》代指《季宋月表》,暗示欲借詳記宋末史事來尊奉宋朝為正統,視元統治者為異類,不忘南宋亡國的奇恥大辱;其他如隱去同祭者姓名而稱甲、乙、丙,不書元朝年號而唯記甲子,都是別有深意的“春秋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