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詩原文及翻譯註釋賞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及翻譯註釋賞析,希望你喜歡。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註釋
[1]此詩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列入《近代曲》,題作《渭城曲》。他書也名《陽關曲》。樂府曾以此詩入譜,成為當時流行歌曲,有《陽關三疊》之名。元二:王維的友人,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元二。安西:唐代設有安西都護府,故址在今新疆庫車。
[2]渭城:本秦咸陽縣,漢改名渭城,故址在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浥輕塵:是說雨後使塵土沾溼,不再飛揚。浥:溼。
[3]柳色新:一作“楊柳春”。
[4]陽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因在玉門關之南,所以叫“陽關”。古代中外陸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送元二使安西》翻譯
清晨的細雨潤溼了渭城輕揚的灰塵,旅店旁的楊柳顯得更加青翠。奉勸您再喝盡這斟得滿滿的杯中酒,要知道西行過了陽關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賞析
【賞析一】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詩以“渭城曲”為題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商隱研究會會長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溼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朝雨乍停,天氣晴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溼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濛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只屬於行者。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賞析二】
這首後來又名《渭城曲》的送別詩,在唐代舉不勝舉的送別詩中被贊為“絕唱”。還在當時,就被譜上曲子不脛而走,很快傳唱天下,稱為《陽關三疊》。情意綿綿,一詠三嘆,優美動人,蕩氣迴腸。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有詩:“高調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唱《渭城》”,“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劉禹錫也有“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一千多年過去了,如今,《陽關三疊》仍不時唱起,或許曲調早已不是當年的古律,但詩句依舊,真情依然。
安西,是唐代時中央政府統轄西域地區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天的新疆庫車地區。王維的朋友元二奉朝廷使命前往,詩人於京都長安城邊、渭水北岸的渭城送別,留下了這篇千古絕唱。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詩的一開始就點明瞭時間、地點和環境氛圍。渭城,是位於唐京都長安城西北渭水北岸的原秦咸陽故城。唐代從長安前往西北的人,人們往往到這裡為之送別。真正是天公作美,清晨的一陣微雨潤溼了大地,驛道上輕塵不揚。《楚辭》中有“風伯灑道,雨師洗塵”。這裡的“浥”字,是溼潤的意思。詩人拿捏得十分準確,潤而不溼,恰到好處,又十分傳神,似乎是天從人願,上天也理解詩人此刻願友人一路平安的心情。朝雨初歇,天朗氣清,客舍和柳樹都被剛下的及時雨洗得潔淨宜人,“青青”和“新”,色調明快而動人。
然而“客舍”本來就是暫駐之所,而“楊柳”往往是別離的象徵。“柳”、“留”諧音,自古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青青柳條搖曳輕拂,彷彿是人在惜別留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詩人景物的精心選擇,可謂用心良苦。原來詩人不是來這裡欣賞良辰美景,而是為友人送行。於是筆鋒一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河西走廊的盡西頭,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與北面的玉門關遙遙相對,因它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自古是中原與西域的邊塞要道。今天的陽關早已是一片荒漠的沙海,唯存一座古烽臺的廢墟,似在訴說往昔的故事。這裡———渭城,是如錦似畫的繁華之都;那邊———“西出陽關”的安西,是萬里迢迢的遙遠邊陲。這裡,客舍青青,楊柳依依,秀麗宜人;而那邊呢?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羌笛何須怒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外是陽關,安西還在陽關外,因此是大漠漫漫,塞雪胡沙。詩的前兩句中句首的“渭城”和句末的“柳色新”的景色描寫,與友人的前往之地無形之中作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形成巨大的反差。“馬後桃花馬前雪”,叫人哪得不悽然。這更是詩人匠心獨具。友人當即隻身萬里,黃沙漫漫;今後塞雲胡沙,安危莫卜。與友人的難捨,為友人的擔憂,無限的離情別緒湧上詩人心頭。酒過三巡,分手在即,詩人舉起了手中的酒杯,不言別離之苦,不言友誼之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發自肺腑,催人淚下,無限的牽掛盡在酒中。就像高明的攝影師在拍攝運動員跳高時,往往選擇的是其飛身過杆那最扣人心絃的一剎那。詩人擷取的正是酒闌即將分手,不忍惜別的情緒都已達頂點的這一刻。
王維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孝聞天下,夫妻意篤,手足情深,朋友之間情真意切,在其詩中隨處可見。如被人們歷來用來歌詠愛情的五絕名篇《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就是贈他的好朋友、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李龜年的。再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之江東》***,情景妙合無聞,情感自然流淌。而《哭孟浩然》、《哭殷遙》等詩,更是字字句句出自肺腑。這裡詩人一句“無故人”,勝似任何祝福的話語,非常自然淳樸,又特別真誠情深,關切、牽掛、祈願、擔憂、千情萬意都在這“更盡一杯”之中。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收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出深厚、真摯的感情,味外有味,令人神馳。這就是為什麼這首唐代的送行一唱三嘆的名篇,至今千載,仍傳誦不絕。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志在山林,歸於恬靜閒適。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風清新,刻畫細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充滿禪味,歷代譽為“詩佛”。典籍中畫名更大於詩,“畫中有詩”,是文人畫之始,南宗畫派之祖。精通音律,通曉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