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野蠻資本主義到道德資本主義

  自2007年7月開始出現的美國“次貸危機”,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釀成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不僅嚴重威脅到美國金融體系的安全,而且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使美國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從當前各種主流的觀點來看,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巨集觀經濟政策失誤、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著重大缺陷以及監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資本主義長期的發展歷史來看,可以發現此次金融危機不只是所謂的金融監管與金融技術問題,而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下週期性危機爆發的一個突破口。這次危機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於傳統的每隔十年左右爆發一次的常規性週期性危機,不能簡單地設想危機之後資本主義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上的特殊產物,是20世紀後半期世界資本主義在其基本矛盾推動下向前發展的邏輯結果。因此,這次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一判斷啟示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我國應當對過去十幾年的經濟發展和執行方式進行重大調整,以適應新階段上的外部環境。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

  當前正在發生和蔓延的美國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新形勢下的特有運動方式和必然結果。這裡我們首先簡單回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結構與特徵,然後分析20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通過這些分析說明資本主義長期發展中矛盾的積累與當前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結構及其內在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它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商品經濟普遍化併成為社會物質生產乃至整個經濟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兩個基本特徵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以及經濟執行中的各種具體矛盾。

  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物質生產乃至社會經濟生活的一般形式。這一特徵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物質產品取得了與其使用價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態的物質產品,儘管使用價值各異,但都是作為價值存在的,這就使它們具有統一的、共同的性質,從而增強了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的可互換性和財富的流動性。價值的貨幣形式成為社會財富的一般體現,成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直接追求的東西。因此,商品經濟成為一種直接為取得貨幣的經濟活動。從商品經濟本身的規律來講,價值是勞動產品在商品經濟生產關係下所取得的社會形式,貨幣不過是價值形式演變的最終結果。因此價值只能由勞動所形成,貨幣也不過是人類一般勞動的代表。從人類整體來說,價值、貨幣的源泉只能是人類的勞動。

  價值形式雖然賦予社會財富的可互換性和流動性,但這並不是無條件的,它們必須是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分工及勞動在各種生產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礎之上。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係。這裡所指的生產關係也包括社會生產者建立在合理物質需要基礎上的勞動分工比例關係,“合理”與“比例”產生於人類社會對物質產品的各種需要。應該指出,人類社會對物質產品的各種需要總是會帶有強烈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烙印,因此,所謂“合理”與“比例”也體現特定生產關係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社會需要中包含著許多事實上不合理的內容。

  價值形式所賦予社會財富的可互換性和流動性只有在貨幣形式上才能成為現實,因此,勞動產品作為商品生產出來,雖然取得了價值的性質,但並未直接取得被社會所承認的貨幣形式。因此,它們還必須經過那“驚險的跳躍”。

  以僱傭勞動為特徵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佔有社會生產條件的資產階級能夠通過控制和支配他人勞動來佔有社會剩餘產品。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一特徵,使得佔有和掌握社會生產條件的階級——資產階級可以人為地把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人階級的消費控制在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水平,從而使社會形成大量的社會剩餘產品。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商品經濟的普遍化使得剩餘產品採取了剩餘價值的形式。馬克思說,“生產剩餘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佔有者,但決不是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以後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餘價值。”[1]***P651***剩餘價值的佔有與分配形成了十分複雜多樣的經濟範疇與運動形式、運動機構。

  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些特徵使它與生俱來揹負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運動又產生出以各種具體形式存在和運動著的具體經濟矛盾。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只有建立在社會化生產力基礎上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化的生產力形成了生產之間的廣泛聯絡,這一性質要求社會從生產的整體關聯性出發,理性地處理生產中人與自然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妥善處理的關係內容也在日益豐富。然而,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部分人對物質生產過程及其結果的控制,使得社會生產不是按照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安排,而是按照少數人控制他人、佔有他人財富的利益要求來安排的。生產的商品形式使價值與貨幣成為追求財富的直接目標,佔有剩餘價值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內容。價值、剩餘價值作為獨立的範疇,它們的存在與運動使生產活動可以超越其物質形式的限制,獲得了一種巨大的彈性。也正是生產的商品形式,價值作為生產的直接目的,也使人們看不清甚至看不到價值生產背後的物質聯絡,使價值拜物教成為根深蒂固的普遍觀念。生產服從於少數人追求剩餘價值的目的,使資本主義生產內在地具有危機的傾向。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危機成為現實,這時,儘管社會已經掌握著巨大的生產力,但是卻不能用來為社會成員生產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勞動者與生產條件分離,物質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

  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剩餘價值生產賦予了生產條件以及財富的一般形式——貨幣以資本的屬性,這樣,即使不在生產領域也可以通過價值形式實現對生產條件所有權的控制,來佔有生產領域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貨幣的資本屬性不僅產生了借貸資本,而且進一步發展成虛擬資本、土地價格乃至眾多的價值增值工具。它們的運動遠離生產領域,但是它們卻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實際物質財富的運動,從而產生了在金融領域觸發危機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以上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徵,仍然是當前波及全球經濟危機的深層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進入了和平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矛盾中發展演變,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和特徵,這些新現象與特徵賦予了當前金融、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與形成邏輯。

  2.二戰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邏輯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不是像西方學者想象的是一種按照常規執行、永恆不變的生產方式,而是一種不斷髮展、變化、成長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它發展變化的基本推動力。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基本邏輯是,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對資本主義生產形成限制,而資本主義則是利用它自身結構所提供的手段、機制不斷創造新的活動形式、擴充新的活動領域,用以暫時突破在原有運動形式和領域內社會基本矛盾給予的限制,其結果是使社會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運動的新形式、新領域進一步展開。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壟斷資本主義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壟斷加劇了社會基本矛盾,導致各國競相通過資本輸出緩解國內市場矛盾。資本輸出一方面擴充套件了資本的增值空間,使它們可以利用海外資源獲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也擴大了銷售市場以帶動商品輸出。因此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成為20世紀前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徵。這一階段,雖然壟斷已經形成併成為社會經濟中的突出現象,但是篤信自由市場的新古典經濟學仍固守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理念,推崇國家不干預經濟的政策,使得社會經濟矛盾最終以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爆發為結果。

  二戰後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吸取了20世紀前期無政府狀態的世界經濟格局下各國互相傾軋、以鄰為壑、兩敗俱傷的教訓,試圖建立一個有管理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由於戰後初期美國在各方面的實力雄厚,使它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秩序——“佈雷頓森林體系”。這一秩序為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推動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擠壓下難以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繼續擴充套件的空間。因此,出現了戰後最初20年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期間,不僅世界市場在擴大,而且各國經濟在生產領域的聯絡日益增強,出現了經濟國際化的趨勢,成為後來經濟全球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