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從野蠻資本主義到道德資本主義

  自2007年7月開始出現的美國“次貸危機”,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經釀成嚴重的金融危機,它不僅嚴重威脅到美國金融體系的安全,而且已經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使美國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從當前各種主流的觀點來看,這次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巨集觀經濟政策失誤、世界金融體系存在著重大缺陷以及監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資本主義長期的發展歷史來看,可以發現此次金融危機不只是所謂的金融監管與金融技術問題,而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下週期性危機爆發的一個突破口。這次危機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於傳統的每隔十年左右爆發一次的常規性週期性危機,不能簡單地設想危機之後資本主義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上的特殊產物,是20世紀後半期世界資本主義在其基本矛盾推動下向前發展的邏輯結果。因此,這次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一判斷啟示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我國應當對過去十幾年的經濟發展和執行方式進行重大調整,以適應新階段上的外部環境。

  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

  當前正在發生和蔓延的美國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新形勢下的特有運動方式和必然結果。這裡我們首先簡單回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結構與特徵,然後分析20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通過這些分析說明資本主義長期發展中矛盾的積累與當前經濟危機之間的關係。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結構及其內在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它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商品經濟普遍化併成為社會物質生產乃至整個經濟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兩個基本特徵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以及經濟執行中的各種具體矛盾。

  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物質生產乃至社會經濟生活的一般形式。這一特徵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社會物質產品取得了與其使用價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態的物質產品,儘管使用價值各異,但都是作為價值存在的,這就使它們具有統一的、共同的性質,從而增強了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的可互換性和財富的流動性。價值的貨幣形式成為社會財富的一般體現,成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直接追求的東西。因此,商品經濟成為一種直接為取得貨幣的經濟活動。從商品經濟本身的規律來講,價值是勞動產品在商品經濟生產關係下所取得的社會形式,貨幣不過是價值形式演變的最終結果。因此價值只能由勞動所形成,貨幣也不過是人類一般勞動的代表。從人類整體來說,價值、貨幣的源泉只能是人類的勞動。

  價值形式雖然賦予社會財富的可互換性和流動性,但這並不是無條件的,它們必須是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分工及勞動在各種生產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礎之上。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係。這裡所指的生產關係也包括社會生產者建立在合理物質需要基礎上的勞動分工比例關係,“合理”與“比例”產生於人類社會對物質產品的各種需要。應該指出,人類社會對物質產品的各種需要總是會帶有強烈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烙印,因此,所謂“合理”與“比例”也體現特定生產關係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社會需要中包含著許多事實上不合理的內容。

  價值形式所賦予社會財富的可互換性和流動性只有在貨幣形式上才能成為現實,因此,勞動產品作為商品生產出來,雖然取得了價值的性質,但並未直接取得被社會所承認的貨幣形式。因此,它們還必須經過那“驚險的跳躍”。

  以僱傭勞動為特徵的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佔有社會生產條件的資產階級能夠通過控制和支配他人勞動來佔有社會剩餘產品。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一特徵,使得佔有和掌握社會生產條件的階級——資產階級可以人為地把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人階級的消費控制在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水平,從而使社會形成大量的社會剩餘產品。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商品經濟的普遍化使得剩餘產品採取了剩餘價值的形式。馬克思說,“生產剩餘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佔有者,但決不是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以後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餘價值。”[1]***P651***剩餘價值的佔有與分配形成了十分複雜多樣的經濟範疇與運動形式、運動機構。

  資本主義經濟的這些特徵使它與生俱來揹負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運動又產生出以各種具體形式存在和運動著的具體經濟矛盾。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只有建立在社會化生產力基礎上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化的生產力形成了生產之間的廣泛聯絡,這一性質要求社會從生產的整體關聯性出發,理性地處理生產中人與自然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妥善處理的關係內容也在日益豐富。然而,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部分人對物質生產過程及其結果的控制,使得社會生產不是按照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安排,而是按照少數人控制他人、佔有他人財富的利益要求來安排的。生產的商品形式使價值與貨幣成為追求財富的直接目標,佔有剩餘價值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內容。價值、剩餘價值作為獨立的範疇,它們的存在與運動使生產活動可以超越其物質形式的限制,獲得了一種巨大的彈性。也正是生產的商品形式,價值作為生產的直接目的,也使人們看不清甚至看不到價值生產背後的物質聯絡,使價值拜物教成為根深蒂固的普遍觀念。生產服從於少數人追求剩餘價值的目的,使資本主義生產內在地具有危機的傾向。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危機成為現實,這時,儘管社會已經掌握著巨大的生產力,但是卻不能用來為社會成員生產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勞動者與生產條件分離,物質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

  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剩餘價值生產賦予了生產條件以及財富的一般形式——貨幣以資本的屬性,這樣,即使不在生產領域也可以通過價值形式實現對生產條件所有權的控制,來佔有生產領域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貨幣的資本屬性不僅產生了借貸資本,而且進一步發展成虛擬資本、土地價格乃至眾多的價值增值工具。它們的運動遠離生產領域,但是它們卻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實際物質財富的運動,從而產生了在金融領域觸發危機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以上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徵,仍然是當前波及全球經濟危機的深層原因。二戰後,資本主義進入了和平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矛盾中發展演變,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和特徵,這些新現象與特徵賦予了當前金融、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與形成邏輯。

  2.二戰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邏輯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不是像西方學者想象的是一種按照常規執行、永恆不變的生產方式,而是一種不斷髮展、變化、成長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它發展變化的基本推動力。資本主義發展變化的基本邏輯是,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對資本主義生產形成限制,而資本主義則是利用它自身結構所提供的手段、機制不斷創造新的活動形式、擴充新的活動領域,用以暫時突破在原有運動形式和領域內社會基本矛盾給予的限制,其結果是使社會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運動的新形式、新領域進一步展開。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壟斷資本主義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壟斷加劇了社會基本矛盾,導致各國競相通過資本輸出緩解國內市場矛盾。資本輸出一方面擴充套件了資本的增值空間,使它們可以利用海外資源獲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也擴大了銷售市場以帶動商品輸出。因此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成為20世紀前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徵。這一階段,雖然壟斷已經形成併成為社會經濟中的突出現象,但是篤信自由市場的新古典經濟學仍固守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理念,推崇國家不干預經濟的政策,使得社會經濟矛盾最終以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爆發為結果。

  二戰後在凱恩斯主義的指導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吸取了20世紀前期無政府狀態的世界經濟格局下各國互相傾軋、以鄰為壑、兩敗俱傷的教訓,試圖建立一個有管理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由於戰後初期美國在各方面的實力雄厚,使它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秩序——“佈雷頓森林體系”。這一秩序為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推動了國際貿易與投資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擠壓下難以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繼續擴充套件的空間。因此,出現了戰後最初20年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這期間,不僅世界市場在擴大,而且各國經濟在生產領域的聯絡日益增強,出現了經濟國際化的趨勢,成為後來經濟全球化的開端。

  有管理的世界經濟秩序所帶來的外部穩定只是在一定時期內提供了資本主義經濟擴充套件的空間,但是它並沒有改變以追求剩餘價值為基本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結構,以及由此產生的基本矛盾及各種具體矛盾。在新的擴充套件空間使用殆盡的時候,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引發的各種具體矛盾便以新的形式重新激化起來。

  到20世紀70年代,此前20餘年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結束,進入了一個矛盾凸起的新階段。在前20多年中有管理的世界秩序下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成為新階段的邏輯和歷史起點。

  20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資本的增值和積累更多地在貨幣金融領域尋求突破,使得世界貨幣、金融領域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也更多地在這一領域展開。這一特點源自世界貨幣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種帶有強烈世界傾向的經濟,需要有恰當形式的世界貨幣作為價值在世界範圍的運動載體和一般代表。馬克思認為,在世界市場上只有黃金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然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世界經濟的形成總是與那些具有強大勢力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霸權與擴張聯絡在一起的,隨之,這些國家的貨幣在世界上也就佔據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客觀上執行著世界貨幣的職能。這種情況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經濟狀況、經濟政策的結果會通過世界貨幣的職能擴散到其他國家乃至全世界。更進一步說,他們可以利用貨幣、金融手段創造有利於己的資本積累方式,並把自身內部的矛盾、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1971年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就是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黃金是世界貨幣的價值基礎,美元承諾兌換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保持基本固定的匯率。黃金作為貨幣的價值基礎,對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任意增發貨幣的行為形成約束力量。1971年至1973年的美元危機導致美元與黃金脫鉤,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解體,世界貨幣進入了浮動匯率的時代。在這個浮動匯率體系中美元仍處於中心地位,但是,由於世界貨幣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基礎,使得美元紙幣的膨脹失去約束,給以後的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說,“商品流通領域有一個口,金***或銀,總之,貨幣材料***是作為具有一定價值的商品,從這個口進入流通領域的。這個價值在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即在決定價格時,是作為前提而存在的。”[1]***P140***然而,在黃金非貨幣化以後,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進入商品流通這個口時,卻不是作為有價值的商品進入的。這樣,它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即在決定商品價格時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這就為以後的通貨膨脹、虛擬資本的膨脹開了口子,開闢了資本以金融形式獲取剩餘價值、進行資本積累的新天地。

  資本是一個運動中的價值,然而這個運動只有通過貨幣形式才能明確地表現資本的增值,因此,馬克思指出,貨幣資本的迴圈是資本運動最典型的形式,“從價值生出剩餘價值,不僅表現為過程的開始和終結,而且明顯地表現在金光閃閃的貨幣形式上”。[2]***P68***20世紀70年代世界貨幣領域發生的變化,也使資本的增值過程、增值方式發生了變動。在貨幣失去相應的價值基礎以及浮動匯率制度下,“價值革命”?①出現的機率大大提高。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只有在資本價值增殖時,也就是在它作為獨立化的價值進行它的迴圈過程時,因而只有在價值革命按某種方式得到克服和抵消時,才能夠存在和繼續存在。”[2]***P122***20世紀70年代以後,沒有價值基礎的貨幣使產業資本的迴圈在國內外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增強。但是,這種不確定性卻給金融資本帶來了獲利的機會,由此引起資本市場繁榮並向全球擴充套件。

  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生產這一基本性質,使生產的無限擴大與廣大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始終困擾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只有市場不斷地擴大,資本積累才能順利進行。資本主義剩餘價值生產的性質決定了它不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來擴大市場,而是採取擴充信貸的方式來刺激市場的擴大,維持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正常進行。這種方式在擴大市場的同時也為金融壟斷資本利用貨幣、金融手段賺取剩餘價值提供了機會。與此同時,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使美元的發行失去了黃金的價值約束,適應金融壟斷資本的需要,沒有價值基礎的美元紙幣大量發行,為金融壟斷資本提供了廉價的資金來源。因此形成了20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經濟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的顯著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蓬勃興起,使金融壟斷資本進一步將貨幣、金融手段賺取剩餘價值、進行資本積累的活動在世界範圍展開。當代金融壟斷資本利用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在世界範圍內榨取剩餘價值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第一,那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工業化程序中需要有廣闊的市場,而美元的世界貨幣和國際儲備地位,使得美國市場成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支撐自身經濟的重要去向。這樣,美國就可以在國際貿易中,以廉價美元購買別國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人民花費實實在在勞動生產出的物質產品,通過鉅額貿易逆差無償佔有提供產品的國家人民的剩餘勞動。另一方面,它可以通過國際融資的形式向世界出售沒有相應實際資產做保證的債券收回美元以維持其國際收支。第二,利用自己在國際經濟中的霸權地位,迫使持有大量美元儲備國家的貨幣升值,實現對別國剩餘勞動的最終無償佔有。第三,過量發行的美元也通過貿易途徑把通貨膨脹輸出到其他國家,使對它具有貿易順差的國家增發貨幣,形成這些國家的貨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局面,從而給經濟增長帶來嚴重的困難。第四,利用投機手段製造國際金融危機,無償佔有別國社會財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性貨幣危機、金融危機頻頻發生,尤其是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給這些地區的經濟帶來嚴重損失。

  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世界資本主義在近幾十年通過全球化的經濟聯絡,運用各種市場經濟機制,通過貨幣、金融手段把全世界置於它的剝削之下,成為資本積累新的形式,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新空間。

  二、20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矛盾誘發當前的危機

  然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對資本積累的制約使它不可能長期無限制地發展下去。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資本力求通過創新突破既有限制獲取新的積累空間,同時新形式的資本積累又使社會基本矛盾以新的限制形式出現的歷史。當前,由美國次貨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就是近三十年來資本在經濟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道路上進行積累所走到的一個新的極限。

  1.當前的金融危機是20世紀70年代後資本積累空間開發殆盡的結果。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精巧、隱蔽的剝削方式,它以價值的形式佔有他人的剩餘勞動,這就使得對剩餘勞動的佔有突破使用價值的界限具有無限性。價值的貨幣形式掩蓋了價值的源泉,使資本可以通過對貨幣的創新,以流通的方式佔有他人的剩餘勞動。肇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貨幣變革使世界貨幣脫離其價值基礎僅成為一種純粹的價值符號,由此開創了經濟金融化的時代。在經濟金融化的時代,借貸資本成為壟斷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主要途徑,與此同時,金融壟斷資本又在金融市場上不斷地對信用工具進行花樣翻新,在擴大貸款物件和貸款規模的同時,通過創新信用工具,收回貨幣資本並轉嫁金融風險。信用工具的創新又使資本市場上債券價格不斷漲落,為投機性金融資本獲利帶來新的機會,使資本可以既遠離生產活動又能更加迅速、便捷地賺到錢。對此,《資本論》早就指出,“一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都週期地患一種狂想病,企圖不用生產過程作中介而賺到錢。”[2]***P67-68***但是,近十幾年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狂想病卻不完全與馬克思所說的那種週期性的狂想等同,這一次不同的背景在於,第一,經濟的全球化擴大了剩餘價值的源泉,不僅本國的工人階級,而且世界工人階級特別是工業化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工人階級,都在為世界壟斷資本提供著剩餘價值。而金融壟斷資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市場的規則,利用商品價格、利率、證券價格等的變動,通過貨幣金融的方式把剩餘價值據為己有。第二,貨幣性質的變化使得美國無節制地大量發行貨幣,用以購買發展中國家人民辛苦勞作生產出的物質產品,並憑藉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以出售債券的形式重新佔有貨幣資本。這些變化,使得資本的金融投機行為不再被看做像馬克思時代那樣由於經濟的繁榮、生產的高漲所派生出的現象,而是被看做資本通過創新已經找到了一個可以使自己增值和積累的新領域。因此,金融投機活動不再是“週期性”的狂想,而是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持久地加以開發。

  經濟的全球化和貨幣性質的變化形成了金融壟斷資本獲取剩餘價值的新機制。雖然剩餘價值的源泉存在於生產領域,但是對於剩餘價值的佔有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最為基本和原始的形式是馬克思所講的通過生產直接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除此以外,它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被資本所佔有。例如,它可以以低於價值的價格出售商品轉移到買者手中,這又通過降低勞動力價值形成有利於資本的收入分配。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國際壟斷資本通過對外投資的利潤、不等價交換,以及各種虛構的服務收入等方式佔有剩餘價值,形成發達國家金融壟斷資本盈利的來源。在金融市場不斷翻新的情況下,金融壟斷資本又可以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將剩餘價值形成的剩餘資本加以集中。金融壟斷資本又進一步利用集中起來的剩餘資本發放貸款,並再發行證券以集中貨幣資本。

  但是,貸款物件的擴大必須以生產領域的相應發展為前提,而生產的擴大又必須以市場的擴大為條件。經濟的金融化並未消除社會基本矛盾對資本積累的根本限制,而當代金融資本突破這種限制的方式則是通過擴大貸款來強行地擴大市場。在此,所謂的“金融工程”為擴大貸款物件開發出種種技術手段,例如,美國金融資本創新出“次貸”、“Alt-A”、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等貸款形式,誘使人們借款消費,以擴大剝削物件。然而從本質上講,借貸資本收入的最終源泉只能是生產領域形成的剩餘價值,發放消費信貸所獲取的利息收入事實上也是間接來自於剩餘價值。因此,當金融壟斷資本將既有的剩餘價值源泉開發殆盡,轉而將非剩餘價值收入作為攫取物件時,危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可見,當前的金融危機是資本對於自20世紀70年代以後形成的增值與積累新領域開發殆盡的結果,不能被看做是一次常規的週期性衰退。據此推測,此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上一次重要的節點,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必須有資本增值方式的重大調整才能實現。

  2.當前資本主義國家應對危機的措施及其本質。

  當前的金融危機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的困難,直接威脅到金融體系的生存,並已經對生產領域造成危害,因此,近幾個月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臺救助措施,通過鉅額政府支出拯救那些陷入金融困境的金融機構。就現有的資本主義執行結構看,這些措施是使資本主義金融體系解脫困境所必須的,不如此它們就直接面臨著崩潰的危險。但是,也應當看到這些措施即使奏效,所能夠解決的也只是當下金融體系因債務鏈斷裂出現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馬克思指出,“貨幣流通的緩慢則表現這兩個過程分離成互相對立的獨立階段,表現形式變換的停滯,從而表現物質變換的停滯。至於這種停滯由什麼產生,從流通本身當然看不出來。流通只是表示出這種現象本身。一般人在貨幣流通遲緩時看到貨幣在流通領域各點上出沒的次數減少,就很容易用流通手段量不足來解釋這種現象。”目前各國採取的向金融體系注入資金的求助方式,正是基於馬克思所提到的這種錯誤認識。根據前面的分析,危機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流通領域流動性缺乏,相反,長期以來美國聯邦儲備實行低利率的政策為美國金融注入了大量的資金,有力地支援了虛擬資本的膨脹,使金融壟斷資本迅速地積累。當前危機的真正原因在於膨脹起來的虛擬資本找不到足夠的剩餘價值源泉繼續支撐現有的金融方式的資本增值。因此,當前的救助措施只能解救金融體系的當務之急,並不能徹底解決當前的危機。

  當前主流觀點認為,此次金融危機直接原因來自於華爾街的“貪婪”加之金融當局“監管不力”,儘管這種看法仍停留在對直接現象的觀察,它也反映出人們對自20世紀90年代逐步興盛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下的“放松管制”、“解除監管”政策的反思。從當前的救助措施來看,它仍是維護金融壟斷資本利益的一種措施。本質上看是資本主義政府用勞動人民創造的財政收入來維護金融壟斷資本所構造的價值增值體系。而正是這種價值增值和資本積累方式走到了自己的盡頭。由此可以設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容許的範圍內,危機過後如果資本不能開闢新的增值領域、找到新的增值形式,那麼資本主義就只在一定時期內以一種“有管制的資本主義”的形式存在和發展。因此,靠財政手段的救助只能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只有採取必要的調整,建立真正為實際經濟運動服務的金融體系才有可能使資本主義擺脫當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