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人文素養對於文化的積澱和傳承、對於人格的完善,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音樂課對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影響分析 》

  [摘要]音樂教育是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創造力的學科;音樂是育人啟智的教育、是完善學生人格的教育;音樂是助於陶冶情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通過音樂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課程,通過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情感,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的連線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關鍵詞]美育;音樂課程;音樂教育;審美;人文素養

  成才先要成人,而審美和人文素養是成人的關鍵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標。缺少審美素養,人會變得越來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關懷,人會變得越來越隔膜、冷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是在黨的基本文獻中對於美育談得最具體的一次。它對美育定位準確,非常有針對性,為我們今後改進美育教學指明瞭方向,意義重大,影響也必將是深遠的。通過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情感、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的連線,達到學生的音樂能力、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

  一、開設音樂課的現狀分析

  1.美育工作越來越被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界對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已經形成共識;美育研究、美育理論、美育實踐都有了較大發展;教師對於美育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也不斷得到提升。

  2.教學存在方向問題。由於一些人在音樂教育方面的過度專業化和極端功利化傾向,加之在觀念上又往往把音樂課等同於美育教育,這就會產生有些學生的音樂專業和職業能力增強了,反而在審美和人文素養方面趨於弱化或缺失的現象。

  3.音樂與美德教育不協調。我們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遠的文化傳承,音樂教育使學生在感受到了優秀的音樂作品的魅力的同時,也受到了傳統道德文化的薰陶。這不僅推動了德育教育的程序,同時也是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但音樂的發展並沒有同美育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二者有時不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這就表明我們的美育,特別是美育教學在一定範圍內出了問題。

  二、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1.音樂教育是發散思維類課程,是培養創造力的學科;音樂教育是育人啟智的教育,是完善學生人格的教育;音樂是有助於陶冶情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當前的音樂必須以新的思想、新的思維、新的方法開啟學生的智慧,還有不斷創新學校音樂教育的特色。

  2.音樂課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課程,在多音樂門類,多學科綜合的音樂教育中,通過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情感,音樂與文化,音樂與科學的連線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為了促進學生素質教育,學校的音樂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向全體堅持音樂的普惠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接受優質的音樂教育。

  3.音樂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即通過優化音樂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學習美、創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升人的審美境界,均衡人的理性情感,完善人的品性人格。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音樂教育,重視音樂特長生的培養。

  三、開設音樂課需要注意的事項

  1.教育要堅持日積月累的理念。音樂對於人們也是一種積澱,享受音樂對每個來來說也是一種習慣。文化有其引發、同化與傳承性,誠如大家所認同的,學校音樂文化的構建是一件“慢活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來暑往中逐步積累、慢慢沉澱,需要每一任校長和全體教師在這中間行走,為之增添元素、豐富內涵,才能形成一種優秀的音樂特色文化。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也才能更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中的精神內涵,才能從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的心靈的共顫,從而使審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2.利人為民的態度教學。審美素養是脫俗的、純潔的,人文素養是入世的、為民的,因此,“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意味著改進美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培育以脫俗的態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純潔、高尚、先進的價值目標和情感態度,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利人和為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為社會進步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音樂課教學內容既有與學生認知、音樂素養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並與學生原有認知、音樂素養水平不相一致的內容與學生髮生碰撞,產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建構***生成***。也只有教學內容走向了開放,學生的自我發展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3.教育要善於實踐。音樂課的音符、語文課的文字、歷史課的記憶,都應是富有動人的情感的,而非單純的技巧和知識。音樂教師要做音樂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音樂教育是創造性的教育,需要教師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音樂教育的智慧成就智慧教師,勤於實踐成就有效教師,教師的智慧來源於學習與實踐,以教育智慧支撐教育理想,以有效實踐實現教師的價值。

  四、強化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提升的措施

  1.要允許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學生可以反對老師的教法,可以反對老師對作品的理解,甚至可以反對作者本身的創作意圖。所有這些非但不能疏遠師生聯絡,冷淡教學氣氛,反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人類的求異思維是利學和藝術發展的動力,教學中鼓勵學生說“不”,實際上是對音樂藝術的批判性接受和創新性發展。我們不一定指望將來的學生中出現很多的藝術“大家”,但是我們能夠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審美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2.要把音樂基本理論知識作為主線,貫穿整個授課過程。在講授過程中,指導學生認識五線譜,熟悉各類節奏,用嘴去唱,用手去拍,在學中唱,在唱中學,更好地提高欣賞水平。在欣賞一些名曲時,要讓學生多聽,其次要去模唱一些經典優美的旋律,主題片段,以提高學生頭腦中的音樂儲藏量。此外還應該多多關注一下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曲家的一些相關知識,這樣更利於欣賞者去感悟和體會作品的主旨。

  3.普及合唱樂器教育,讓立美主體把握先進的審美意識與物件化手段的結合點,不斷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當前,隨著鋼琴熱、樂器熱,參加音樂學習的學生不斷增加。因此,在讓學生掌握樂器基本技能的同時,不應忽視美的教育。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在簡介作品後,先由教師自己演奏或演唱,或是邊介紹邊演唱,還可以請學生參與進來,讓更多學生克服害羞、膽怯,投入到音樂中來,由於現場的情感交流,音樂作品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課中既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表演慾望,還從歌曲的演唱中讓同學更加熱愛家鄉。同時,不同風格的民歌之間也可能在交流中找到契合點相互借鑑,從而更有助於學生去欣賞和理解。

  五、結語

  音樂素質教育是中小學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當代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於構建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素質教育不單單是學校音樂課程教育,也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社會定位和課程特點。因此,在中小學中對於如何開展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是現今以至於將來社會都應值得探索和深思的問題。過音樂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人文素養,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是一個在音樂學習中逐步積澱的過程,這需要老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本,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學生今後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相信不久的將來,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教育必將成為教育教學的改革。

  篇二

  《 資訊科技課人文素養的滲透 》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資訊科技課程是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設定,既表現出基本的工具價值又表現出豐富的文化價值,既有恰當而充實的技術內涵,又體現科學精神,強化人文精神。資訊科技課程要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就要跳出技術培訓的陳舊框架,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審視其技術的教育本質。如何走出計算機教學就是對計算機軟體使用方法的講解,真正走入資訊科技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為人之意義與態度,實踐做人之道,教會學生較好地解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問題,培養出完整的、和諧的人,是每一個資訊科技教師所面臨的挑戰。

  一、謀全域性以求謀一域,謀一世以求謀一時

  “上兵伐謀”,在這場濃重的課改競賽硝煙中,更新理念、分析學生、快速充電是課改戰場必不可缺的因素,而謀局、謀域、謀世、謀時,則是決勝千里更重要的元素。課改以來,資訊科技課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如何實施資訊科技素質教育目標:知識、品德、心理、能力四個方面,也就是提高、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如何上好一節豐富、精彩、具有深遠意義的資訊科技課,如何將人文素養滲透其中,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求知,注重科學性,為新課改快速自我充電

  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持續地生產出原創性前沿知識和原創性前沿技術。資訊科技課的目標不能只是學習“傻瓜型”的應用技術,而應在基本解決面向大眾的應用技術培訓後,儘快讓所有有能力瞭解技術原理的學生去探索資訊科技的內在原理及其奧祕,並能夠培養屬於自己民族的技術創新精英。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展示資訊科技科學的神祕、輝煌和不可限量的情景,引導學生真正跨入資訊科技的科學大門。對於日新月異的新思想和新技術,課程和教材總是落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大量的補充,儘可能將最前沿的資訊科技方面的程序介紹給學生,能夠用科學原理將吸引學生的科幻片中的曲折離奇的情節深入淺出的講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佈局,慎思晚謀,為精彩的課程排兵佈陣

  科學精神的實質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一直以來,資訊科技課程過多的體現了技術性內容,很少關注人文內涵。新課標的實施,讓我們認識到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深厚的科學素養為學生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援,是學生創造社會財富的基本保障,而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正確導向,是一個健康向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素養。這就需要資訊科技教師在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文化中隨時發掘人文內涵,給學生以人文精神的薰陶。因此,要特別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性。例如,講授《文字的加工處理與表達》一課中,教師向學生展示公共場所的東巴文字,讓學生試著翻譯這些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並通過“電子東巴”軟體驗證猜出答案的對和錯。學生感受到了現代科學既能夠傳承古老的文化,又體驗到了文書處理技術的意義。再例如,講到“部落格”“論壇”等資訊現代傳播途徑的時候,這些資訊途徑可以使每一個人成為獨立的傳媒發言人,它所具備的公開性使得個人隱私與新聞的界限日益模糊,多數博友遭遇到麻煩。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瞭解“自由、開放、共享”的部落格精神後,認識到“理性、寬容、責任、溝通”才能建立起文明、大氣的部落格文化,這就是在向學生介紹新技術的同時,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道德觀念。再例如,學習網頁等知識時不能疏遠了人的實際生活,忘記學生自主思考、規劃人生的需要。隨著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教育迴歸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成為教育發展的方向。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獨特的IT企業文化,IT屆傳奇人物的經歷以及使用程式程式設計後的小測試,來吸引學生對資訊科技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對職業意識、創業精神以及人生規劃進行思考。

  ***三***構建,創設情景,為學生營造濃郁學習空間

  在備講批輔、精講強練傳統教育模式中,應引入建構主義理論,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系統能力,讓學生充分、自主佔有學習資訊資源,不斷領悟所學內容及內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良好的學習空間為人文素養的培養營造了必要的外部環境,為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交流創造了條件。教師與學生在相互理解與溝通的課堂氣氛中,能更好地實現價值的認同與觀念的共識。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能量,當這種能量作用於學生的時候,不用聲張,學生自然會感覺和反應,這反應就是對教師的信任和對教師所教課程的喜愛,教師的愛會喚起學生的上進心和進取意識。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鼓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教師與學生在民主的課堂中,在相互理解與溝通中能更好的實現價值的認同與觀念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不滿足於課程教學內容,主動探討教師未講授的內容,鼓勵學生髮現、指出教師在教學各環節中的不足,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的精神。

  二、謀定而後動,厚積而勃發

  吃透新課標、改變教學理念是為明確思路、準確定位,在充分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後,著重凸顯厚積勃發。在這樣謀定後的教學中,再利用評價的導向作用,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示範、薰陶、引導和啟發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學會欣賞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見,學會交流與溝通。在進行組間作品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評價時應先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出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借鑑、學習,然後再對他人的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不僅自身得到了提高,還幫助了別人,做事做人都應如此。學生們對評價有了正確的理解,無論是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能客觀、理性地評價和對待他人。在這樣謀定後的教學中,學生們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什麼、怎麼學、學得怎麼樣,由學生自我評定。授課的內容、授課形式、最後的評定,由學生來共同完成。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提升不同層面的綜合素養。科學精神的實質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資訊科技教育的任務。資訊科技作為不斷髮展的新技術,必然有敏銳的前瞻性和引導性,同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傳承,它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深厚滋養,資訊科技教育也是同樣。作為站立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資訊科技教師,我們必須同時關注學科的最新發展,也不拋棄傳統文化的精神,給學生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雙重滋養。

  篇三

  《 中醫院校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研究 》

  摘要:基於執業醫師資格素質要求的角度,通過對隨機樣本的問卷調查,探討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提高其人文素養的對策。研究認為,改善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要同時轉變觀念;完善人文知識傳播路徑;加強人文知識在醫學課程中的滲透;加強非人文教師的人文素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滲透作用。

  關鍵詞:醫學生;素質教育;人文素養;醫師資格

  “醫學研究與服務的物件是人,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和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廣義的醫學人文素質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本研究基於執業醫師資格素質要求的角度,通過對隨機樣本的問卷調查,探討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對策。1研究方法隨機抽取大二、大三、大四共三個年段的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專業本科生,共發放專題調查問卷330份,收回問卷330份,回收率100%,合格問卷319份,合格率96.7%。其中,大二110份、大三116份、大四93份。

  2結果

  對於醫學生的人文素養,認為比較重要的佔34.8%,非常重要的佔62.1%,僅有3.1%的認為不重要或者無所謂。人文知識獲取的途徑主要是書籍和刊物***佔50.78%***,其次是網路新媒體***佔23.82%***、電視廣播***佔16.61%***,教師教授僅佔7.84%。“對學校老師在教學中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的評價”認為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佔52.1%,認為不滿意和一般的佔47.9%。“對學校目前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設定情況的評價”認為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合計佔44.8%,認為不滿意和一般的佔55.2%。如果僅從醫學心理、醫學倫理、衛生法規三個學科範疇,對於自身具備的人文知識,47.4%認為滿意和比較滿意,52.6%的學生認為一般和不滿意;47%的學生對於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表示不滿意;96.2%的學生認為“良好的溝通能力在處理醫患關係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19.1%的學生認為“制約人文素養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是“課業負擔較重”,15.4%的學生認為“學校措施乏力無法吸引學生”,55.5%的認為“社會主流導向忽視人文提升”。

  3討論

  有研究[1]表明,整體而言,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只佔總學時的8%左右。在醫學人文課程設定方面缺乏系統性、規範性,對學科間的內在聯絡認識不足,出現內容重複、知識脫節等現象,相當一部分醫學人文課程沒有獨立的教研室,或將課程設在其他教研室中,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和學科的育人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醫學生不僅要懂得醫學專業知識,也要懂得運用人文知識,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夠很好地運用現代醫學領域的高新技術為社會服務,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師的角色也由單純醫療保健的提供者,轉換為醫療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決策者、健康知識傳播者、社群健康倡導者、健康資源管理者。這些改變對醫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重視醫學知識傳輸的同時,要積極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4改進措施

  通過調查分析認為,改善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4.1人人重視,轉變觀念

  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要同時轉變觀念。首當其衝的是,醫學院校各級管理人員要充分認識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轉變只重視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思想,樹立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培養目標中去。

  4.2完善人文知識傳播路徑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加強和豐富人文學科課程設定,拓寬醫學生人文知識獲得的路徑。人文修養的教育和廣博文化知識的滋補有利於醫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其次,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傳播手段。新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崛起,為醫學人文知識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渠道。再次,豐富教學方法[2],如PBL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強調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啟發式教育,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習效果。再如,翻轉課堂、慕課***MOOC***等教學模式在醫學人文教學中也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4.3加強人文知識在醫學課程中的滲透

  在醫學專業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醫務工作是絕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後終生的職業,職業道德和人文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職業過程。在醫學教學實踐中充分運用人文知識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薰陶漸染,讓學生在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認識到優秀的醫務工作者應當具備的高尚品德,逐漸形成高尚的職業價值觀。

  4.4加強非人文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學相長,建立適應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育人。因此,既要充分調動教師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積極性,更要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增強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自主意識。

  4.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滲透作用

  高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醫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醫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3]。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滲透作用,可以使人文素質教育更為豐富和生動。

  參考文獻:

  [1]郭宇紅.醫學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2***2***:223-224.

  [2]齊玉龍,梅翠竹.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40***:109-112.

  [3]陳鵬,李鴻雁,張萱等.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2,31***3***:45-47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