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研究畢業論文

  課堂教學語言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的工具和載體,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基本功的外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研究 》

  小學數學語言是一門特定的語言,作為一種表達科學思想的語言,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已成為一種具有廣泛應用性的交流工具。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高低。數學教學中加強語言的教學,是現代數學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語言要準確規範、嚴謹簡約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數學教學語言應該是嚴謹的、準確無誤的語言。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內涵和表達方法,有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概念性的錯誤,例如:“數位”和“位數”,“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位數不夠用0補足”就不能說成“數位不夠用0補足”。另外,讀音要準確,作為教師要堅持並且要用盡可能準確的普通話教學,避免在傳遞教學資訊時因使用方言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發生誤解。在教學中多音字也要讀準,方言和習慣讀音要改用標準音去讀。

  二、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啟發性強

  在教學過程中,要變學生的被動接收資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看、想、做等認識活動來掌握。如,教“圓的周長”一節時,老師拿出一個呼啦圈,問學生,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學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長因學生沒學計算圓周長的方法。用什麼量?怎樣量?用皮尺繞一週還能用什麼量?先用繩子繞一週,然後再用皮尺量繩子長度還可以用什麼方法量呢?在地上滾圈,然後量地上滾動一圈的長度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豐富,然後接著問,如果給你們一個非常大的圓,還容易量周長嗎?有沒有簡單方法來計算圓的周長呢?通過老師做實驗得出: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密切相關,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個數是個固定的數,叫圓周率。現在同學們說說看,只要知道什麼,就能求出圓的周長?上例中,教師用了一系列啟發性提問,不斷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掌握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既非書面用語,又非口頭用語,要通俗明白,使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教師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教給學生豐富的數學素養,通過驅動學生的數學想象,來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為了揭示課題,教師先讓學生猜謎語:“兄弟三人來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他們會走沒有腿,他們會說沒有嘴。會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上學去。”當同學們猜對後,教師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來認識鐘面”。這樣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吸引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總之,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教師只有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若如此,我們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篇二

  《 軍校課堂語言藝術應用 》

  摘要:軍校教學講究活潑與嚴肅,這樣才能讓新時期的軍校學員展現出應有的風采,課堂教學中語言方法起到重要作用,把做好課堂教學當成官兵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才能紮實推動教育入腦入心。

  關鍵詞:軍校教育;語言藝術;教學

  人們常講,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難做的。世界上最難辦的事情之一,就是說服別人,讓自己的思想進入別人的頭腦。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而這恰恰是思想工作者的責任。那麼如何才能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說教”和思想呢?這裡邊大有學問。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怎麼才能讓群眾易於理解,能聽進去、聽得懂呢?需要教育者在闡述道理時,要用群眾喜歡的簡潔樸素的語言,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把晦澀的理論通俗化、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白居易寫詩的方法是:寫好之後,讀給老百姓聽,聽得懂則過,聽不懂則改。由於他寫的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於接受,也就便於流傳。溝通並不在於我們說的話有多少,而在於被對方所理解的話有多少。現在一些領導臺上講話習慣於念稿子,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語言和所感所悟。表面上看字正腔圓、有板在眼、慷慨激昂、不落俗套,實際上假話、大話、空話、套話連篇,花架子、假把式偏多,脫離實際,不接地氣。群眾們左耳朵兒聽右耳朵兒冒,一場教育下來,沒有留下啥印象,等於什麼也沒說,收效甚微。某部有個幹部以“酗酒貪杯禍害無窮”為題,給群眾上了一堂教育課。課一開始,就說:“喝酒的害處很多,我總結主要有10條……”然後便說了一連串的“絕不允許”“嚴格禁止”“引起注意”。士們一個個表情嚴肅,整堂課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當天下午,該小李以“津貼費應該怎麼花”為題,也講了一課。他的第一句話就說:“我今天不是上課,是跟大家‘拉家常’的!”大家聽後都笑了。然後,他掏出自己的存摺,講了有錢也要節儉的故事;又鼓勵小王讀了一段家書,講了不鋪張浪費要孝敬老人的故事;再給大家小吳剛收到的自學考試畢業證書,講了要自學成才的故事。他結合自身實際,講述了用津貼費資助貧困山區一名失學兒童上學的來龍去脈。其間,小李還把幾名同志請上臺,讓他們現身說法,講講每個人津貼費的支出情況。整堂課盪漾著輕鬆活躍的氣氛,一個小時不知不覺地就過去了,大家津津樂道,受益匪淺。兩堂政治教育課,氣氛和效果如此的不同,給我們帶來了如下幾點啟示。

  一要用形象直觀的語言,講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在教育中,要善於運用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去表達和闡釋深奧的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條條框框的原則具體化,把枯燥乏味的東西趣味化。真理往往是樸實的,也是具體的,不是冷酷無情的,而是平易近人的。如我們在教育中,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強路上要反驕,要不早晚摔大跤”“看自己像一枝花,看別人是豆腐渣”這樣的句子,就比較形象真觀。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我們只有用形象的語言,講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析身邊的理,群眾才會認同和接受。

  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人們聽得懂的話。列寧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於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講話的目的是讓人聽得懂,聽懂了才會接受。如果片面追求、玩弄華麗的辭藻或用一些讓人難以捉摸的詞彙、術語、方言土語,只會讓人費解。語言生動活潑,言簡意賅,讓人欣然接受。因此,要善於運用通俗樸實、淺顯生動的語言,闡明深刻的道理。要把書面用語口語化,把長句子變成短句子,少用關聯詞。作家趙樹理說過:“句子長了人家聽起來捏不到一塊兒,何妨簡短些多說上幾句。”要少用強制說教的領導語言、高深莫測的哲學語言、空洞晦澀的純理論性語言,多用原汁原味的原生態的語言,樸實直白的大眾語言。

  三要用群眾的語言,講人們關心的話題。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的語言是在群眾日常學習、訓練、生活中,凝聚的精練語言,是群眾喜聞樂見、容易認同和接受的語言。它來源於基層、取材於群眾,凝練形象。具有便於記憶、朗朗上口、易於流傳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身在群眾中感受、體會,要進入群眾的“話語系統”之中,善於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表達思想、傳遞資訊,使群眾感到親切、自然、愛聽、可信。如在闡述以人為本與從嚴治的關係時,它把以人為本比作“媽媽”,把從嚴治比作“爸爸”。“媽媽”和“爸爸”教育孩子的方式雖然各異,但是出發點卻是相同的,都是為孩子好。還要善於用網路用語。如PK,介樣,醬紫,灌水,稀飯,頂等,就能讓90後群眾聽得更貼切、更受用,也更能入心入腦。

  四要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簡述深刻的道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哪種方法管用,就採取哪種方法。有許多重大的、嚴肅的、深刻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輕鬆、幽默的方式來表達。在這方面,毛澤東堪稱表率。當大革命失敗,許多人心灰意冷,他說: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又繼續鬥了。表明了共產黨人不被眼前的失敗所嚇倒的決心。他說:革命的高潮就要到來,“它是站在地平線上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個嬰兒。”革命快要勝利了,我們要進城時,他說: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要時刻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當作為接班人的林彪突然叛逃時,他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何等的自信,又何等的輕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