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提倡體驗的文學批評
[論文摘要]所謂體驗批評是指在批評過程中批評家要像作家在創作作品時一樣,全身心地去體驗和感受文字,通過對文字感受和體驗,來最大限度地把握並傳達作品的內涵。體驗批評認為,只有對文學文字有了深切體驗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文學批評,那種不是來自對作品的閱讀、感受的批評,都不屬於體驗批評,也不是一種真正的作品批評。
[論文關鍵詞]體驗;文學批評
時下,文學界、學術界對文學批評的種種議論和指責由來已久,批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正在喪失已經成為共識。不僅一般讀者認為文學批評可有可無,不肯去讀文學批評文章,就連批評家自己也感到了批評的危機。我認為,文學批評之所以出現偏差,之所以讓批評界和讀者都不滿意,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批評觀念上存在著誤區。
當前中國的文學批評受接受美學的影響,更多的把文學批評當成是批評者的自言自話,其具體表現就是:批評者所作的批評並不是建立在對文學作品的解釋之上,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批評,批評所言說的只不過是自我的一種感覺,而不是對作品的感覺。批評家面對一個批評物件的時,並不想說出對作品的真實感受,所言說的只是他所熱衷的某種理論。在這樣的文學批評中,文學理論淹沒了對作品的感受,對理論的解釋也成了文學批評本身。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我們並不缺少文學批評,而是缺少對文學的批評。這就是批評不斷遭到指責的原因之一。
怎樣走出當前文學批評的困境呢?其中的辦法之一就是提倡一種體驗的批評。所說的體驗批評是指,在批評過程中,批評家要像作家在創作作品時一樣,全身心地去體驗和感受文字,通過對文字感受和體驗,來最大限度地把握並傳達作品的內涵。體驗批評強調對文學文字的體驗,認為只有對文學文字有了深切體驗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文學批評,那種不是來自對作品的閱讀、感受的批評,都不屬於體驗批評。
提倡體驗批評是和文學創作中重視體驗相對應的,在文學創作中,體驗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作家沒有對生活、人生、現實的深切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同樣,在文學批評活動中,對文學作品的體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批評者沒有對作品的深切體驗和感受也不可能寫出好的批評文章。因而,文學批評中的體驗和文學創作中的體驗就是相同的:兩者都強調對物件的感受和體會,重視對物件的全身心投入,其目的都是要把屬於物件本質性的東西描述出來。具體地來說,體驗批評是一種怎樣的批評呢?
一、體驗批評是一種意向性批評
按照日內瓦學派的解釋,文學是人的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類經驗的一種“副本”。這也就是說,文學是對現實的一種意識,它是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著對世界的意識;同樣,文學批評也是一種意識活動,它是批評者面對文學文字所展開的意識活動,批評者要藉助別人的詩、小說或戲劇來表達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感受和認識,它是對文學這一意識活動的意識。承認了文學批評是一種意識活動,文學批評就應該把文本當成自己的意識物件,在整個批評的程序中,始終都不會放棄意識的物件——文學文字,不是讓文學批評脫離具體的文學文字。因為按照現象學的解釋,意識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自身活動,而是一種具有意向性的活動,所說的意識總是指對某一個具體存在的意識,意識總是要意識到什麼,或者是一個具體事物,或者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物,不存在什麼也沒有意識到的純粹的意識。胡塞爾就說過,沒有思想的物件也就沒有思想。文學批評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形式,它也就必定要有一個意識的物件,這一意識物件就是文學作品。因而在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兩者間,文學作品永遠是在先的,是先有文學作品然後才有文學批評。這樣看來,文學批評就只能是面對具體作品的批評,不是對某種理論的闡釋,也不是對批評者自我的內心讀白。體驗批評就屬於一種對話,它是往返於批評主體和創作主體之間的、經由作品而完成的批評者和作品之間的對話。日內瓦學派的代表人物喬治·布萊把文學批評稱為“意識接納意識。”
文學批評之間的對話是以尊重文字為基礎的,對話式的批評就不是批評者拋開文字的自我言說,它應該是和作品的一種平等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的前提就是,批評者必須讀過此一文字,熟悉此一文字,對文字中所表達的內容要有很好的理解,在此一基礎上再來談自我對作品的理解。並且在這一交流過程中,批評者要更多地順著文字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來行進,這意味著當批評者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他也就將要進入到了另一個人的意識之中,要和他所閱讀的物件達成一種認同。這正如喬治·布萊所說,“批評家是這樣的人,他以變為另一個人為開始,同意在精神上過一種與他自己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而變成另一個人,首先就要不再是他自己。”這樣看來,體驗批評就意昧著犧牲批評者原有的習慣、慾望、信仰,使批評者的思想變為被批評者的思想。喬治·布萊曾把批評者放棄自我的行為比作是基督教的謙遜美德。
[論文關鍵詞]體驗;文學批評
時下,文學界、學術界對文學批評的種種議論和指責由來已久,批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正在喪失已經成為共識。不僅一般讀者認為文學批評可有可無,不肯去讀文學批評文章,就連批評家自己也感到了批評的危機。我認為,文學批評之所以出現偏差,之所以讓批評界和讀者都不滿意,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批評觀念上存在著誤區。
當前中國的文學批評受接受美學的影響,更多的把文學批評當成是批評者的自言自話,其具體表現就是:批評者所作的批評並不是建立在對文學作品的解釋之上,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批評,批評所言說的只不過是自我的一種感覺,而不是對作品的感覺。批評家面對一個批評物件的時,並不想說出對作品的真實感受,所言說的只是他所熱衷的某種理論。在這樣的文學批評中,文學理論淹沒了對作品的感受,對理論的解釋也成了文學批評本身。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我們並不缺少文學批評,而是缺少對文學的批評。這就是批評不斷遭到指責的原因之一。
提倡體驗批評是和文學創作中重視體驗相對應的,在文學創作中,體驗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作家沒有對生活、人生、現實的深切體驗,就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同樣,在文學批評活動中,對文學作品的體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批評者沒有對作品的深切體驗和感受也不可能寫出好的批評文章。因而,文學批評中的體驗和文學創作中的體驗就是相同的:兩者都強調對物件的感受和體會,重視對物件的全身心投入,其目的都是要把屬於物件本質性的東西描述出來。具體地來說,體驗批評是一種怎樣的批評呢?
按照日內瓦學派的解釋,文學是人的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類經驗的一種“副本”。這也就是說,文學是對現實的一種意識,它是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著對世界的意識;同樣,文學批評也是一種意識活動,它是批評者面對文學文字所展開的意識活動,批評者要藉助別人的詩、小說或戲劇來表達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感受和認識,它是對文學這一意識活動的意識。承認了文學批評是一種意識活動,文學批評就應該把文本當成自己的意識物件,在整個批評的程序中,始終都不會放棄意識的物件——文學文字,不是讓文學批評脫離具體的文學文字。因為按照現象學的解釋,意識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自身活動,而是一種具有意向性的活動,所說的意識總是指對某一個具體存在的意識,意識總是要意識到什麼,或者是一個具體事物,或者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物,不存在什麼也沒有意識到的純粹的意識。胡塞爾就說過,沒有思想的物件也就沒有思想。文學批評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形式,它也就必定要有一個意識的物件,這一意識物件就是文學作品。因而在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兩者間,文學作品永遠是在先的,是先有文學作品然後才有文學批評。這樣看來,文學批評就只能是面對具體作品的批評,不是對某種理論的闡釋,也不是對批評者自我的內心讀白。體驗批評就屬於一種對話,它是往返於批評主體和創作主體之間的、經由作品而完成的批評者和作品之間的對話。日內瓦學派的代表人物喬治·布萊把文學批評稱為“意識接納意識。”
文學批評之間的對話是以尊重文字為基礎的,對話式的批評就不是批評者拋開文字的自我言說,它應該是和作品的一種平等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的前提就是,批評者必須讀過此一文字,熟悉此一文字,對文字中所表達的內容要有很好的理解,在此一基礎上再來談自我對作品的理解。並且在這一交流過程中,批評者要更多地順著文字的思路、作者的思路來行進,這意味著當批評者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時候,他也就將要進入到了另一個人的意識之中,要和他所閱讀的物件達成一種認同。這正如喬治·布萊所說,“批評家是這樣的人,他以變為另一個人為開始,同意在精神上過一種與他自己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而變成另一個人,首先就要不再是他自己。”這樣看來,體驗批評就意昧著犧牲批評者原有的習慣、慾望、信仰,使批評者的思想變為被批評者的思想。喬治·布萊曾把批評者放棄自我的行為比作是基督教的謙遜美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