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發展現狀分析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國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沒有接觸過日本茶道文化的人不理解 日本茶道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日本茶道文化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日本茶道文化為什麼難以理解?我試圖將此歸納為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侷限性。 日本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裡。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並形成“空寂”與“閒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文化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說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說,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日本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應上溯至8世紀上半葉。那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道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可是,經過四五個世紀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紀,千利休提倡 日本茶道文化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展為草菴式的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從茶室建築、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由於飲茶的神效,日本茶道文化“茶祖”榮西禪師到中國求禪法時,一邊研究佛法,一邊研究喝茶。回日本時,在行囊裡帶了大量的佛經和茶樹的種子。

  榮西返日後,把茶籽種在肥縣***現佐賀縣***的背振山,同時把茶籽送給拇尾***現宇治縣***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現在,佐賀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說,日本茶道文化真是歷史悠久。

  日本茶道文化發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規則和一個複雜的程式和儀式。與中國茶道相比,日本儀式的規則更嚴格,這是經過精心提煉後形成的最周到、最簡練的動作。如入茶室前要淨手,進茶室要彎腰、脫鞋、以表謙遜和潔淨。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從前,把象徵階級和地位的東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寶劍、佩刀、珠寶等都不能帶進茶室。現在雖不強調這些,但進茶室不能交頭接耳,因為茶會必須保持“和諧、尊重、純淨、安寧”的環境。

  茶室除了講究室外的幽雅環境,還很講究室內的佈局與裝飾。通常壁上掛一幅古樸的書畫,再配上一枝或幾枝鮮花裝飾,雖簡單卻顯得高雅幽靜。茶客進入茶室後,應安靜、恭謹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開啟綢巾擦茶具、茶勺;用開水溫熱茶碗,倒掉水,再擦乾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並斟入茶碗沖茶。茶碗小而精緻,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認為幽暗的色彩自有樸素、清寂之美。

  獻茶前先上點心,以解茶的苦澀味,然後接著獻茶。獻茶的禮儀很講究:茶主人跪著,輕輕將茶碗轉兩下,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客人,客人雙手接過茶碗,輕輕轉上兩圈,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獻茶人,並將茶碗舉至額頭,表示還禮。然後分三次喝完,即三轉茶碗輕啜慢品。飲茶時嘴中要發出吱吱響聲,表示對茶的讚揚。飲畢,客人要講一些吉利的話,特別要讚美茶具的精美,環境佈局的優雅以及感謝主人的款待。這一切完成後,茶道就結束。當然在茶道的最高禮遇中,獻茶前請客人吃豐盛美味的“懷石料理”,即用魚、蔬菜、海草、竹荀等精製的菜餚。

  中國茶道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長安城中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這個時代,中國茶道開始它的遠行。

  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在他回國的行李中,就有中國的茶籽,最澄禪師將茶籽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蒞臨滋賀縣梵釋寺,僧人們獻上清茶一杯。天皇飲後龍心大悅,開始大力推廣飲茶,於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

  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中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榮西禪師晚年著《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將茶譽為“聖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歷經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國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續。

  如今的日本,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中國千年前宋代點茶道的儀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經無處尋覓,無怪乎會有人認為日本是茶道的故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