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園林藝術

  “園林藝術”是一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藝術。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和地理差異,所以就有了各自獨特的園林藝術,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園林藝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形式美與意境美

  由於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追求便各有側重。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藉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並提出了黃金率。羅馬時期的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築十書〉〉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問題,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的關係"。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於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支配著建築、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與建築有密切關係的園林更是奉之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的佈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的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於物質形態的範疇。但其衡量的標準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於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國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文人、畫家的介入使中國造園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而詩和畫都十分注重於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造園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個好的園林,無論是中國或西方的,都必然會令人賞心悅目,但由於側重不同,西方園林給我們的感覺是悅目,而中國園林則意在賞心。

  二

  唯理與重情

  中西園林間形成如此大的差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這隻能從文化背景,特別是哲學、美學思想上來分析。造園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要受到美學思想的影響,而美學又是在一定的哲學思想體系下成長的。從歷史上看,不論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十分強調理性對實踐的認識作用。公元前六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試圖從數量的關係上來尋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黃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們提出的。這種美學思想一直頑強的統治了歐洲幾千年之久。她強調整一、秩序、均衡、對稱、推崇圓、正方形、直線等。歐洲幾何圖案形式的園林風格正是這種“唯理”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並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由於詩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經營,中國園林從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濃厚感情色彩。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深刻。可以說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沒有什麼造園理論專著,但繪畫理論著作則十分浩瀚。這些繪畫理論對於造園起了很多指導作用。畫論所遵循的原則莫過於“外師造化,內發心源”。外師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為創作的楷模,而內發源則是強調並非科班的抄襲自然山水,而要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以粹取其精華。

  三

  人工美與自然美

  西方園林藝術講究規格式,其要求園林佈局對稱、規則和嚴謹,使園林的組成物呈現出幾何圖案美和對稱美。西方園林藝術主要是立足於用人工達到美的意境,這是由於西方人認為凡是自然美都有一定的缺陷,必須憑藉意念和行為去提升自然美,克服園林自然缺陷達到完美的境地,是西方典型的最形式美的追求。

  中國園林藝術所追求的是自然美,既要求園林的對稱,也不要求園林遵循任何規則,沒有強制的方法和措施,中國園林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曲折蜿蜒,呈現自然的參差錯落,在園林植物上中國園林也儘量追求花草樹木的原貌,力求園林與天地的自然融合。中國園林藝術主要是體現尋求自然對人身心的撫育,講究人心的感悟,希望人與園林產生心靈契合並能引起共鳴,中國園林藝術追求的是自然的擬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