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教育教學論文
欣賞教學是高中音樂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通過欣賞教育,學生切身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音樂才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中音樂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音樂課程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在中小學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推進,廣大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程展開了積極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高中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與改進,但是仍然存在諸多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問題。面對高考大關,高中生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搞好高中音樂教育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筆者多年從事高中音樂教育,對高中的音樂教育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現寫出來與廣大同仁共勉,以期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盡一點力。
一、對高中音樂教育教學目標的思考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一切課程都要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層面具體表述。所以在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同時它又明確指出了音樂欣賞課是高中素質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我們的高中音樂教學不能偏離這些基本目標,一定要認真地貫徹落實,既不能過分地向學生灌輸音樂的理論技術,又不能對音樂教學輕描淡寫、敷衍了事。當前我們的高中音樂教學往往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有的音樂教師把音樂普及教育當成了音樂專業教學,忽視了高中學生的學習根本,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另一種情況相反,有的教師把音樂課當成是耍課對音樂課草草了事,學生在音樂課上學不到一點知識。
二、要重視音樂教育對高中生的重要作用
音樂課程的開設有其獨特的意義,對高中生們具有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音樂情感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它不僅調節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的緊張節奏,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培養,也有著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高中生面對高考壓力大,音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壓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便於學生高考,因為音樂知識也是高考中的一部分內容。所以,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上向學生傳授音樂的基本知識,一方面是為了高考成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
2.音樂開發智慧的作用不可忽視。高中音樂課堂教學能開發學生的多元智慧,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並培養學生的優勢智慧領域——智慧強項或特長,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發現差異、培養特長的課堂教學,從而進一步成為尊重差異、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養學生表現力、創造力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三、如何搞好高中音樂教育教學
1.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目標要明確,方法要務實。要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在教學實踐中,音樂作品應該貼近生活,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 2.以多元智慧理論為指導上好高中音樂課。
多元智慧教學是通過儘可能豐富的教學方法開啟學生的多種智慧,以達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目的,能為學生和教師展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為每個高中學生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繼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多元智慧課程的方法就是一種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強項的方法。“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慧理論進行的“藝術推進專案”認為:“當我們把音樂當作一種智慧來看的時候,我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就和音樂教育課或音樂技能訓練有所不同了。我們應該本著全面發展的原則,通過表演、欣賞、創作及思考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態度,並理解音樂和學習的關係,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
3.認真上好高中的音樂欣賞課。其實學會欣賞也正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正如美國音樂家莫塞爾所說:“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而我們的音樂課堂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成為音樂的“享用者”,即:“音樂欣賞是一切音樂教育的中心動力和真正目的。”也就是說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起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4.恰當地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促進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多媒體技術指的是資訊載體,可以是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載體的集合。多媒體技術增強了資訊對於人刺激的程度和廣度,如能恰當地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就能充分調動起人的視覺和聽覺器官,使它們同時工作,從而擴大人對資訊的攝入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是有利於學習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模式能夠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音樂教師要大力提高音樂素養。只有高素質的音樂教師才能上出高質量的高中音樂課,所以音樂教師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知識水平、授課能力和音樂技巧,不但給學生豐富的音樂知識,更教給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使其情感得到提升,思想得到更加健康向上的推進。
總之,音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藝術性,是我們音樂教學的永恆話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老師在實踐中熟練地運用有效性策略,不斷地提高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範文二:淺談高中音樂欣賞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恢復音樂欣賞課,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影響。它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發展,心靈的淨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那麼,怎樣才能上好高中音樂欣賞課呢?我的體會如下:
一、不斷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
俗話說的好,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流水”。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一定是音樂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須全面掌握專業知識,有熟練的技能技巧。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駕馭課堂,開展其它音樂課外活動。音樂教師除對本專業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揮等技能,還有作曲知識、中外音樂史及重要音樂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樂理論必須掌握外,對文學、歷史、美學、地理、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諸方面的邊緣學科知識也要有所瞭解,音樂教師只有博學多才,教學時才能運用自如,才能改變那種迂腐陳舊、形式呆滯的課堂教學模式,喚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勝任高中音樂欣賞課教學工作。
二、巧妙運用音樂教育教學藝術。
高中音樂欣賞課內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受閱歷和知識的制約,學生不可能對這些內容都很感興趣。他們往往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對不同的樂曲採取不同的學習態度。喜歡的就抱積極的態度去欣賞;不喜歡的,就表現出厭煩情緒,以消極的態度去應付,不認真聽,不動腦想。
籤於這種情形,在教學中,我就先從導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導語是教師匯入新課的語言,是課堂講課的第一個環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時,課前就有聽到同學說民歌沒意思,土裡土氣的,不喜歡聽,沒興趣欣賞。
然而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蒐集資料,設計方法。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兩句樂譜:一句是《沂蒙山》的民歌,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先讓同學們視唱,並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然後說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東民歌為基礎,演變加工而成的。這說明民歌是音樂創作的源泉,它在音樂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後,教師提出要求,這節課要和大家一起來欣賞幾首民歌,這樣,同學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則上得很順利。
三、精心傳授音樂作品欣賞方法。
音樂欣賞僅僅停留在興趣階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一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充分體驗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這就是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直覺***感官***欣賞----感覺***情感***欣賞----理智的欣賞。不同體裁的音樂欣賞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對於歌曲的欣賞:一般可以藉助歌詞較直觀地理解歌曲內容,達到欣賞的目的。對一些歌詞內涵較深或者寓意較朦朧的作品進行欣賞,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學及文化素養。而對於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國的藝術歌曲、歌劇、詠歎調等作品的欣賞,除了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素質之外,還要對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民族習俗、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等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內容。 對於器樂曲的欣賞:對一些近代的、單一形象的輕音樂樂曲,可以根據標題的啟示,通過自己的聯想,去體會樂曲的內容和情緒。如:賀綠汀的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
對於大型的器樂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況,尤其是一些無標題音樂;對於一些大型的標題音樂作品,除了瞭解其時代背景之外,還可以根據樂曲的說明去理解、欣賞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作品是我國民間傳說梁祝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借鑑民間器樂的表現手法,並以我國人民的欣賞習慣,根據情節的發展順序加以概括而創作成的。在欣賞時,要求學生按照揭示的情節順序:“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長亭惜別----逼婚----樓臺會----抗婚----縱身投墳----化蝶”靈活去理解欣賞樂曲內容。
四、藉助多媒體音樂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主動藉助有關圖片、幻燈、錄影、電腦進行教學,但必須強調“以聽為主,以看為輔”,以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將音樂知識講解與樂曲欣賞相結合。
沒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而孤立地講授音樂知識,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不容易記。因此,在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樂曲的同時應結合音樂知識的講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任重而到遠。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斷創新,為高中音樂欣賞教學開創新的局面。
範文三:淺談高中音樂鑑賞教學
新課程的實施,使原本死氣沉沉的高中音樂鑑賞教學,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廣大教師依據音樂新課程的新理念,不斷探索、實踐、創新新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讓高中音樂鑑賞課變得“活”了起來。但是,一些新問題、新矛盾也在教學實踐中凸現了出來:如何正確看待音樂鑑賞教學中的學科綜合問題?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如何處理學生的音樂理解與作曲家內涵不一致問題?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怎樣處理和解決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本人根據自己對音樂鑑賞教學的多年實踐和思考,針對當前音樂教學的現狀,談談自己對這些問題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拋磚引玉。
一、 學科綜合要避免盲目延伸,要堅持“以音樂為本”
新《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講到“應當提倡學科綜合”,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領域的縱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迴歸。合理的學科綜合,不僅能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空間,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但是,一些音樂鑑賞課的綜合學習越來越多的表現為社會調查、查閱資料、講述民族歷史與文化、文學語言、戲劇表演等非音樂的活動,音樂課堂上充斥越來越多離題的拓展。
如老師在欣賞、介紹雲南彝族民歌的時候,大量的與學生討論雲南的民族服裝、節日、民族習慣等問題,缺乏音樂性,音樂課前半部分儼然成了歷史文化科。雖然課堂內容豐富多樣,但這樣的學科綜合是不可取的!這樣的音樂課迷失了音樂本性!音樂學科綜合,必須以注重音樂行為前提,必須堅持以音樂為本的原則,必須以音樂為載體,以豐富的音樂、絢麗多彩的音樂表現形式為綜合學習內容,這樣的學科綜合才真正體現了“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講到“應當提倡學科綜合”。
二、課堂活動設計要恰當有效
新課程的實施給音樂鑑賞課帶來了很大變化,曾經是“規矩、呆板、拘束”的課堂漸漸離我們遠去,各具特色的教學課例層出不窮,令人回味,新課改精神已逐漸入人心。
隨著“熱鬧”的音樂課就體現不出課改的理念。於是,那些即興課堂表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分組討論等必要的教學環節,統統都被夾在了課堂教學中,這種“被合作”“被討論”“被表演”的課堂活動,在平常一些公開課、優質課中,隨處可見。老師為快速實現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常常使學生剛開始合作或還沒開始合作學習,就讓老師“被結束了”。這樣的課,“熱鬧”是有了卻大有譁眾取眾之嫌,因為有些課堂活動根本就沒有踏踏實實的為開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只是為了製造課堂“熱鬧”,感性課程的時髦而已。
課程改革的過程也是揚棄的過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只抓住了教學方法的外殼,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遠離了新課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要時時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學行為,要從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學的時機、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多角度來分析問題,是音樂課堂的教學設計既有活潑新穎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時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這樣的活動,才事半功倍、錦上添花。 三、留出想象的空間,適當引導避免過多的言傳身教
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學科同其他學科具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即:體驗的方式。音樂是一種直接經驗,而直接經驗的獲得,必須通過知覺的方式。
因此,音樂教育過程,應是一個學習者對音樂的感受、感悟和音樂對學習者的感染、感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是引導著和促進者,起作用是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家的美妙音樂,而不是代替學生理解音樂,不能讓學生“被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實人試圖把音樂給學生“講明白”,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癥結在於排斥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無法形成同音樂之間的直接體驗與交流。
音樂音響的費與異性特徵決定了音樂教師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過多講解,學生們在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時,由於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他們所聯想或想象到的音樂內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對音樂內容過多的講解和詮釋,無益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因此,音樂鑑賞教學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想象空間。
並且,學生的音樂鑑賞理解與作曲家的內涵不一致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找到與作曲家內涵的共同點,肯定學生音樂鑑賞的閃光處,千萬不能一棍子打死,以作曲家的意圖不謀而合。因此,老師絕不能用一個標準答案來詮釋某一個音樂作品。新課程標準的音樂教師,在不能做這樣死板的老師!
四、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教學工具,避免喧賓奪主
多媒體技術在音樂健身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的擴充套件了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參與熱情,為音樂鑑賞教學帶來了嶄新的局面,也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提高。因此,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已逐漸成為目前主流的音樂教學輔助手段。但在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運用,認為一堂成功的音樂課必須的使用多媒體,使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手段就等於上了一堂優秀的音樂課,從而走進了多媒體運用的誤區。
有些老師在準備一節音樂鑑賞課時,似乎不是把功夫下載鑽研教材、設計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於課件製作上:彩色背景、立體文字、三維動畫、影視錄影等等應有盡有,而不關於教學內容有關無關、有沒有必要。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都被這“輔助手段”深深吸引,他們在沒有心思去聆聽音樂、去體驗音樂。一堂課下來,學生們發出的唯一感慨就是:音樂教師製作的課件太棒了!音樂鑑賞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感情交流、共同創造的過程,教學中我們應當科學、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讓多媒體課件真正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要認識到,實踐新課程,提高音樂鑑賞教學效果,只有一股熱情、盲目模仿是不行的,要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措施進行實踐,並不斷反思和小結,才會真正有所收穫。在今後的音樂鑑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時刻緊跟時代的發展,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合理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方法,注重實效,避免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