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獨特之美理念

  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獨特的美的理念: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樑,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製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迴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結束,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日本茶道中獨特的美意識

  人茶合一的自然之美

  茶自唐代傳入東瀛,日本茶道受中國禪宗的影響而創設。公元1259年,昭明到中國天目山徑山寺拜師學佛,學成歸國時,將茶具、茶葉及飲茶方式和方法帶回日本,廣為傳播。東山文化時期,禪師村田珠光創造了一種在四張半榻榻米大小的草菴點茶的方式,把清淡、簡樸的審美觀點應用到茶禮儀之中。16世紀經日本茶道大家千利休進一步完善,把宜人的自然融入庭院的設計之中,用寥寥數石、一朵茶花、一顆小草這種最簡樸的方式將大自然濃縮於一個小茶室中,讓人們直覺地感受、理解自然。千利休的草菴式茶室的外觀和內部的構造都力求表現“不對稱”美,自然、樸素、色彩淡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寧靜與肅穆的氣息。

  講日本茶道,自然要提到茶室,茶室的簡述單純及茶室裡的器具均模枋禪院,所用的建築材料也意在給人以清貧或迴歸自然的印象。每一個細節的設定,每一種材料的選擇,茶人們以藝術家的匠心,像製作工藝品一樣,求精緻而寓深意,顯現出茶人對藝術追求的理想。在整個茶的儀式中,崇尚的是平等,茶儀式是追求藝術氛圍的。除了鐵壺中的水沸聲以外,沒有任何聲響,茶室的色彩是柔和的,即使在白天,室內也是幽暗的,客人們會精心地挑選那些顏色不亮豔的服裝,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讓茶人在其中充分享受古樸與純真。茶儀式同時又是崇拜自然的,茶的主人懷著虔誠的心,在這幅水墨畫中勾勒出生動的線條,讓人感覺似乎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氣息。

  飲茶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個體的人可以是藝術品的鑑賞者,更可以是藝術品本身;所有的興趣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真正的生機在於去完成而不在於完成。掌握了生活藝術的人便可以享受這種自然之美,世俗的生活可以發現美的極致,這些審美理想可在茶道中討諸現實,茶道是基於崇拜日常生活裡俗事之美的一種儀事。品茶,可以超越自我的侷限,使人以達觀順從的態度看待人生命運,在一種純樸、平和、冥想中超凡脫俗。在茶道中可以體會到這種人茶合一藝術境界,由此也可以窺探出日本人親近自然的一種審美情趣。

  和敬清寂的意境之美

  日本茶道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日本式建築、庭園、工藝等為一體,體現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茶道的開山者村田珠光提出了“謹敬清寂”四諦,將佛教中禪的思想引入茶道,為茶道找到了理論依據。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把茶道提高到藝術境界,改了一個字——“和敬清寂”。成為400多年來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並將其立為茶道的根本精神。千利休創造了日本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範,其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閒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和”是指和諧,是說自然萬物要處於一種調和的狀態。和諧能更好地表達那種支配著茶道進行過程中的精神。茶室的氣氛,就是要在周圍創造出這種和諧的“和”,在這裡,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的和諧,體會到一種特有的意境之美。“敬”指的是心靈誠實、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茶道吸收了禪宗的“心佛平等”觀,並加以昇華和提煉,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清”是構成茶道精神的又一要素,可以說是日本人心靈的獨特貢獻。在茶道中,要求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清靜靜,心也要清淨,不能有雜念,用純潔無垢的心情來進行茶事。茶道經典《南方錄》說:“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土,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 作為茶道四諦的第四個構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終境界,沒有它就沒有茶道的存在意義。“寂”是指“靜寂”,“閒寂”,即當茶人完成了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後,便進入了一個無的世界,“無”在藝術領域裡被看作是藝術創作的源頭和出發點。當茶人們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審美價值,拋棄了所有的思想束縛之後,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就應運而生了。

  “和敬清寂”可以說是茶道思想的精闢概括和總結,從這四個字中我們可以初窺日本茶道的精神內涵,從中體會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道的精神不變,簡單的儀式、樸素的擺設、幽靜的空間,茶事是在這樣的扭轉中展開的。在茶事進行時,茶人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於這種境界,會對這種意境之美有更深切的體味。

  茶禪一味的宗教之美

  遣唐僧的來往加強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茶及飲茶方法才傳到日本。公元805年遣唐留學僧最澄回到日本,帶回了茶種並種植在京都比睿山延歷寺的北側,這裡便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茶道的本質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受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學體現應該是禪學,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由僧侶引進的日本茶道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使茶與禪融會貫通,達到“茶禪一味”之境界。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菴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茶道是由茶到心,又由心至茶的人生之路。”②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一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在建立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把追求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人們通過發現閒寂,幽雅之中的美,掌握“茶禪一味”的理念,識茶道本身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努力追求的“茶心”,乃求道之心與娛樂之心的重合、感悟。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入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