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隨筆

  備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那麼都怎麼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有經驗的老師都懂得:備好課,不代表一定能上好;但要想上課,就必須要備好課。備課,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師的職責。教學中,備課不充分或者備的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那麼如何備好一節課呢?

  ***一***對教材的認識。

  教材,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一個教學思路,你要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才能達到你的課堂教學目標。做為教師,都應對所授科目的內容熟爛於心,吃透教材、理解教材,都要依據課程新標準去深入分析教材,鑽研教材,整體把握教材。我們在閱讀教材的時候,要依據課程目標,對教材的基本結構、特點等方面進行深入瞭解,從整體上閱讀和把握教材,弄清楚各冊教材之間的關係,注意教材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特點,把握單元訓練重點,確定課時目標及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備學生的課,並非為課而備。

  一堂課,歸根結底,都是在圍繞學生進行。課堂內容的深與淺,也是由學生的反應體現出來的。班級中的學生,其學習程度參差不齊,一刀切的上課模式,會帶來差強人意的效果。如果以大綱為依據,在廣度、深度上均以學生實際情況做一定調整,那效果會更理想,同時也避免了課太難,學生聽不懂;課太簡單,學生又聽起來索然無味。

  ***三***教學內容綜合化

  很多老師對本學科內容瞭如指掌,而對於學科外的知識,不去過多的瞭解或淺嘗輒止。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合適。學科與學科之間或多或少都有其相通的部分。做為教師,應學會利用本學科外的資源,聯絡實際情況,建立一種知識鏈,做到把課本中的“死知識”牽引到生活中,讓其變“活”,以此讓學生學會活學活用。

  ***四***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首先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生氛圍。在一種輕鬆的環境裡,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消除自主練習的恐懼心理,並且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入遊戲、實驗等練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枯燥的練習變的有味道。其次是要調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去說、去問、去討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發組成小組進行討論,由被動變主動。學生的小組討論結果勢必要在全班進行交流,這樣可以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充分、大膽的表現自己,從而樹立自信。該教學方式,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教學效果十分顯著。最後活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開發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教師要立足於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發、設計出具有個性化的課件。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美妙的音樂,都將乾癟無味的說教變為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變具體,靜的變動的,虛幻的變成真實的。既可以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又能將學生引入想像的世界,使教材與課堂都“活”起來了。

  由此可見,要備好一節課,僅靠教材遠不足矣,還需要教師在平時多觀察學生,瞭解學生,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將知識全面、系統的傳授於學生。

  篇二

  備課是教師處理教材的形式,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之一,也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證。我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採取了年級組集中備課,下面我對實施集體備課的情況談以下幾點:

  第一:集體備課有許多可取之處,集體備課真正集中了各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取長補短,為促進教師“共同富裕”大開方便之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幫助年輕教師迅速成長,引領新教師早日入門,儘快熟悉教育教學,可以使新教師在教學中少走彎路,縮短成長週期。另一方面也讓老教師更加謙虛謹慎、嚴謹治學.

  第二:個人單打獨鬥只能使自己越來越落後,完全不適應時代及新課程的要求,而集體備課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同事們進行教研交流,瞭解他人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長補短,推陳出新,這既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也利於我們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

  第三:集體備課有利於增強教師間的合作意識,凝聚教師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不僅適用於學生,也同樣適用於教師。通過集體備課,教師之間學會協作和分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含量。集體備課能大力促進學校的教科研氛圍.

  集體備課中,主備人選擇要備的課,主備人先備課,備好後,主備人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時數、教學構思、教學設計等,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刪減、矯正,初步形成教學設計預案,最後主備人進行整合。

  這學期的集體備課讓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明確了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本次備課,本組成員坦誠交流,力求完美。

  通過課堂實踐,我們發現我們在備課時還存在一些問題:主備人介紹教學構思和設計時,我們只是從大的方面進行了修改,有幾個細節我們忽略了。

  總之,通過集體備課、聽課研討活動,老師們都嚐到了合作的甜頭,不再緊張別人聽課了,更加願意和別的老師交流了。老師們相信:通過和其他老師的不斷交流,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會踏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三

  章中的重要句子如何理解?具體的內容能夠概括,抽象的內容能夠闡發,含蓄的內容能夠揭示。首先還是要結合上下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予以動態地理解,特別注意結合中心思想感情、中心觀點來理解。第二,其內容最好壓縮一下,能夠壓縮轉換成最簡潔的主謂賓這樣的格式。第三,能夠明確這樣的句子是否是否了修辭手段、表達方式,能夠明確定位之。第四,對感情色彩比較濃的句子,能夠明瞭到底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五,明白這樣的句子是否是雙重乃至多重含義,揭示其多重含義。

  這個單元我們所學習的新聞作品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新詩,第二單元的古代記敘性散文,第三單元的現代記敘性散文有些什麼不同?第一是時效性。像《別了,不列顛尼亞》這樣的新聞晚發一兩天就沒有多少新聞價值,只有置於1997年7月1日這樣特殊的日子發表才有意義,相反,文學作品多是慘淡經營,甚至十年磨一劍的產物,要精緻得多。第二,真實性。詩歌抒發的情感有某種相對意義上的真實性,不乏渲染。誇張、強化之能事,對於記敘性的散文,也要求很大程度上的真實,但是細節的點染、氣氛的勾勒、材料的裁剪、主題的醞釀、技法的講究都是作者作為創作主體有充分的處置權,而新聞在絕對的真實性這一原則的規範、制約下,一般不允許虛構、想象、虛擬的東西滲透其中,就是記者的主觀感情也要受到鉗制、拘束。第三,從語言上講,新聞基本是要求準確、平實,而文學作品追求藝術化、個性化和創造性,像詩歌的語言更是顛覆常態語言為能事。從表達方式上講,除了報告文學,一般新聞只要藉助敘述、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足矣。從寫作技術上講,新聞不是藝術品,是實用文一類,所以那些花樣翻新、斑斕多姿的藝術手法在這裡多不管用,像象徵、荒誕、意識流、夢幻、幻覺這些手法能用在新聞作品中是不能想象的。第四,從寫作目的來講,新聞是最快的速度發出新近的事實,而文學作品以寫人為主,其核心任務是塑造人,寫出人物的性格、氣質、思想和心靈。即使是古代傳記作品,有相當多的現代新聞元素,也是主要通過虛擬的對話來塑造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