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隨筆

  聽課應該會收穫不少東西,那大家寫了哪些隨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兩個周的教研組聽課,除了正常上課、作業批改、學校活動之外,聽取了九位老師的課。累卻充實著,是最真切的感受。昨天一天上課兩節,聽課三節,其餘時間批改月檢測試卷,老師們戲謔,需一路小跑著工作,課間時間短暫,因為聽課,多數椅子都搬到教室去了,許多老師都是抓緊三五分鐘的時間,在辦公室站著批卷的,大家埋頭工作的場景想想就覺得很感動。因為十一長假之後有督導檢查,各項作業也需要儘快批改完,所以,大家爭分奪秒地批卷批作業。我們組似乎更忙碌一些,因為下午要開始準備運動會開幕式的團體操,相對而言,時間更為緊張,於是,走到哪裡,大家都是格外忙碌,絲毫沒有即將放假的休閒,而這時候,也開始真的了悟魯迅先生所說的,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沒有理由懈怠的時光,總是變得格外充實。是的,這份充實,也讓緊張的聽課時光變得意味悠長。

  每堂課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聽課結束後,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所呈現的課堂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同樣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也是聽課之後最深刻的感受,許多老師的獨到的課堂設計令自己歎服,許多班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令自己佩服,在對比中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素養的欠缺和備課、備學生及駕馭課堂能力的諸多欠缺。

  範老師和曲老師充滿激情地授課,老師以激情點燃激情的課堂,那種日臻成熟的美,令人情不自禁地進入課堂創設的情境;李老師對學生學法的有效指導,各種學習習慣的巧妙引導,那般自然妥帖,以及她對教材參悟之透,細到一個“設”字的品味,都令人歎服,令人不禁深為其課堂設計之妙歎服;楊老師課堂呈現的師生水乳交融之美,真的令人沉浸其中,那種享受課堂的滋味怎樣品都覺得意猶未盡;王老師課堂的從容大度,尤其是抓住“神機妙算”反覆地多角度去一遍一遍讀書的設計,達到了一詠三嘆,層層深入的意境,學生們的讀一遍有一遍的味道,對言語的體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中水到渠成……或許我們距離名師尚有很遠的距離,但是,設若每一堂課我們都能如此用心,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有成為名師的潛質,前提是,我們是用心紮紮實實上好每一堂課的。

  篇2: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教學這則寓言時,我採取的教學思路是:

  一、激趣匯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回憶學過那些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然後教師小結:寓言即通過假託的故事或擬人物的方法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接著揭示課題,亡羊補牢。在揭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我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篩選,並板書有價值的問題。如,“亡”“牢”什麼意思?“亡羊補牢”什麼意思?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寓言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出示自學提示:***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通過查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3***邊讀書邊看圖,思考,你讀懂了什麼?2、學生自學,老師巡視指導。3、檢查自學效果。***1***出示詞語認讀,在此要強調多音字,輕聲。***2***指導書寫“隆”“叼”。***3***彙報讀懂的問題。學生通過自學知道了“亡”“牢” “亡羊補牢”的意思,等問題。

  三、再讀課文,感知大意。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四、精讀課文,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街坊是如何勸他的?他是如何反應的?”“第二次丟羊時,他又有什麼反應,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這幾個問題展開,進行朗讀,感悟,老師進行恰當的板書。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五、聯絡實際,談體會。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感受。

  這是我在校內的一節公開課,這節課不是很成功,原因在於,對生字詞語的掌握上,我過於詳細,在進入課文時,沒有找到突破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致使一些同學,對本課所蘊含的寓意,沒有體會清楚,本課重難點沒有得到突破,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吸取教訓,多積累經驗,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篇3

  當前,在歷史課上教師少講甚至不講,這種情況並不是孤立的。不少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在課上多講,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被動。由此有的學校領導也就規定了這種以時間為量化標準的限制,越線即判為不當。

  這類的觀點、規定等,在我看來,都是似是而非的。那種對教師講授時間的限制,更是給教師帶上的新“緊箍咒”,上面甭管刷著什麼新理念、新改革的顏色,都可能會毀了歷史教學。我個人的看法是:在歷史課上,教師不但要講,要講好,而且不能少講。

  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看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授的必要。

  從教學理論上來講,教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問題。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材三位一體而構成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造成不利影響。如果從教授的角度上講,教師是教授的主體,學生是教授的客體,教材是聯接主體與客體的媒體;如果從學習的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是學習的客體,而教師是聯接主體與客體的媒體。而如果從教與學統一的角度上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者,教材則是使主導者與主體者得以溝通,使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中介。正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材,才造成了教學的發生,促成了教學的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是非常重要的。

  從學習方式上來講,大致可分為兩種主要的形態: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所謂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以現成資訊的形式出現,學生可以直接獲取;所謂發現學習,是指學習內容不是以現成資訊的形式出現,學生要經過一個發現的過程,自己找到答案或結論。現在很提倡發現學習***又多被稱為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有些人也產生了誤解,以為接受學習是不好的,發現學習是最好,所以教師不能講多了。其實,簡單地劃分這兩種學習方式的好與壞是不對的。因為,在接受學習方式中,又可以分為被動的接受學習和主動的接受學習***或曰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兩種形式,前者表現為學習者的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練習,後者表現為學習者有學習的心向並且學習內容是有意義的,因而主動地進行接受。而發現學習也有兩種形式,即獨立性發現學習和指導性發現學習,前者是指學生自己去進行發現,後者是指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進行發現。在常態的學校教學中,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指導性發現學習應該是主要的,尤其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這兩種方式,都離不開教師的講授。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來講,歷史課的學習與中學裡其他一些課程有所不同,既不是像語文、數學等課那樣以應用為主,也不像音樂、體育等課那樣以操演為主,歷史課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規形態,教師的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課任務的主要方式。

  從歷史知識的傳遞方式上來講,由於歷史知識所反映的內容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大多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人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聽他人講述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看***考察歷史的遺蹟***等,而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也不外如此,其中,聽課又是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歷史教師放棄講授歷史,就可能阻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

  從歷史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上來講,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尤其重要。歷史課的思想性、導向性、科學性、教育性等,是要在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有保證的。無論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學法指導,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都與歷史教師的指導有最直接的關係,也都離不開歷史教師的正面講授。

  以上所述,是想說明歷史教師課堂講授的必然性,這些還都一些道理,如果我們在實際中去問問學生,他們喜歡什麼樣的歷史教師,願意上什麼樣的歷史課,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老師講得好肯定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曾問過好幾位頗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們當初為什麼選擇了研究歷史,回答是在中學時代遇到了好的歷史老師,歷史課講得非常棒,所以被吸引到這個專業上了。學生心目中敬佩和愛戴的歷史教師,就是這樣的。

  所以,歷史教師應該理直氣壯地講授歷史,講好歷史課。

  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歷史,不一定就是“滿堂灌”、“一言堂”,學生也不一定就是被動地接受,這關鍵在於教師是怎麼進行講授。如果教師的講授內容是具體的,教師的講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師的教學語言是簡明形象、生動幽默的,就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如果教師的講授適應於學生的興趣、情緒、情感、願望等心理需求,能夠使學生受到啟迪,產生共鳴,就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呼應,出現師生之間真正的互動:心靈上的交流。如果教師的講授與其他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推動各種教學活動的展開,促進學生對教學的參與。

  課堂講授是學校歷史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歷史教師的重要教學基本功,是上好歷史課的根本保證。只要我們的教師能夠正確認識講授的作用,潛心研究講授的藝術,不斷提高講授的水平,相信一定會成為優秀的歷史教師。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