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商務禮儀

  新經濟時代,是企業制勝的潛在資本,商業人士有必要學習商務形象才能良好的展示企業和組織的形象,那麼你們知道企業的商務禮儀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企業禮儀培訓——商務人士職業形象

  一、形象來自於自身魅力

  古人有“相由心生”的說法,就是指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會有相應的外在表現。同樣,商務人士要想塑造成功的職業形象,要注意自己的個人魅力。

  魅力有三個來源

  1. 魅力來自心靈:善良寬容,關心別人,為他人著想,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心靈的魅力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2. 魅力來自行為:一些基本行為規範能使你自如地處事,自如地扮演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行為的魅力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味。

  3. 魅力來自形象:給人以美好的感覺和印象是促使事業成功的良策。一個人的魅力可以通過外表體現出來。

  因此,塑造成功的職業形象就要從思想、行為和外表上下功夫:

  1. 思想是職業形象的核心內容,包括一個人的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道德、職業品質、職業心理等。

  2. 行為是職業形象的運作機制,包括工作能力、為人處事、人際交往等。

  3. 外表系統是職業形象的外在表現,包括眼神、表情、服裝、服飾、動作等。

  二、成功人士職業形象

  1.目光有力,敢於正視前方、正視要看的人和物,與別人的目光進行合理的接觸。

  2. 站立、行走時,抬頭挺胸,腰桿挺直。

  3. 坐下時,手、腿、腳擺放合理,不亂動。

  4. 說話時講究措辭,語調、聲音高低適中,手勢配合得當。

  5. 舉手、抬足、轉身、靜動的力度、頻度適中。

  6. 穿與身份、地點、時間等配套的衣服,配用物品品質好。

  培訓——職場禮儀

  一、商務人士名片使用技巧

  1. 商務活動總初次見面時,首先要以親切態度打招呼,並報上自己的公司名稱,然後將名片遞給對方,注意,名片夾的放置位置很有講究,應放在西裝的內袋裡,不應從褲子口袋裡掏出。

  2. 遞接名片時最好用左手,名片的正方應對著對方,名字向著對方,最好拿名片的下端,讓對方易於接受。

  3. 接過後要點頭致謝,不要立即收起來,也不應隨意玩弄和擺放,而是認真讀一遍,要注意對方的姓名、職稱,並輕讀不出聲,以示敬重。對沒有把握唸對的姓名,可以請教一下對方,然後將名片放入自己口袋或手提包、名片夾中

  二、名片除在面談時使用外,還有其它一些妙用

  1. 商務人士去拜訪他人時,對方不在,可將名片留下,主人來後看到名片,就知道你來過了;

  2. 把注有時間、地點的名片裝入信封發出,可以代表正規請柬,比口頭或電話邀請顯得正式;

  3. 向主人贈送小禮物,如讓人轉交,則隨帶名片一張,附幾句恭賀之詞,無形中關係又深了一層;

  4. 熟悉的客人家中發生了大事,不便當面致意,寄出名片一張,省時省事,又不失禮

  完美商務禮儀-個人形象篇

  一、印象管理理論與策略

  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的對自己印象的過程。它是自我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包括了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是自我認知觀點的核心和人類的基本動機。不論個體在組織內部還是組織外部都渴望被別人積極看待,避免被別人消極看待。

  1、職業形象和職業生涯的關係

  職業形象就像個人職業生涯樂章上的跳躍音符,和著主旋律會給人創意的驚奇和美好的感覺,脫離主旋律的奇異或不適合的符號會打破職業韻律的和諧,給自己的職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銷售人員是公司形象的代表,直接面對客戶,因此工作對他們的職業形象要求苛刻。因為專業的形象能夠在與客戶交流的同時,給客戶帶來信譽體驗和安全感,而且專業的形象也能給銷售人員自身帶來強烈的自信。筆挺、整潔和幹練的服飾能夠提升銷售人員的緊迫力和工作效率。有時候銷售工作就像衝刺跑,沒有到達終點,堅決不能停下來。

  2、印象管理理論

  首因效應

  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資訊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光環效應

  又稱暈輪效應,由於對人的某種品質或特點有清晰的知覺,印象較深刻、突出,感覺非常好,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的其它品質或特點的感知。與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它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它特性的評價偏低。

  讓對方愉悅3A原側

  3A原則強調在商務交往中處理人際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接受對方***Accept***

  寬以待人,不要讓對方難堪,客人永遠是對的。

  ②讚美對方***Admire***

  給對方一種適合的讚美和肯定。

  ③重視對方***Appreciate***

  人際交往中要善於使用尊稱,稱行政職務或技術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