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
論文摘要:課程建設是社群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加強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和實踐,不僅具有理論意義,也有較大的實踐意義,是落實社群居民“有其學”、“優其學”、“樂其學”的根本。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確立建設主體、加大共建共享力度、創造性地實施好課程。
論文關鍵詞: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研究
社群教育課程是區***縣***社群學院、街道***鎮***社群學校、居委會***村***教學點(其中社群學校是主體)面向社群居民開設的,整合知識、經驗、實踐、環境、生活等素材的教育、學習活動和過程的總和,具有滿足社群居民教育學習需求以及促進社群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功能。
在任何型別的教育中,課程總是居於核心地位。因為任何教育目的的實現,都離不開課程這一重要媒介。作為社群教育的中介和載體,社群教育課程是社群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也是社群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
在有關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文獻中,不難發現數量還極其有限,與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實踐極不相稱。為此,研究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問題,可以回答當前形勢下,社群教育課程應該由誰來建設、建設什麼和如何建設,對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已有研究做些解釋、修正和補充。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有關問題的思考,如社群教育課程理念、教學、師資等,以期豐富社群教育課程的理論體系。
200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在《關於推進上海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滬委發[2006]2號)中指出“要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滿足社群居民的學習需求”,強調要“加強社群學校課程和教材建設,開發一批適應居民需求的課程教材”。這些都說明了社群教育課程是社群教育事業開展的重要環節,也是社群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可以有效滿足居民的學習需求。然而,儘管各級政府對社群教育已經傾注了很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援,不同型別的社群教育機構已經認識到社群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必須承認,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畢竟才剛剛起步。如何落實好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的每個環節並提升質量,為居民奉獻受歡迎的課程內容、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員學習的課程充滿活力和吸引力,最終達到“願學、樂學、優學”的目的,依然需要社群教育實踐工作者不斷努力。
目前,上海市社群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達1萬多門,各校開班人數、就學人次數歷年逐漸上升,課程的開發也開始注重面上、點上、量上和質上的擴充套件和提高。幾年來,全市社群教育課程在隊伍建設、資源建設、機制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基礎,取得一些進展。理論上,對社群教育課程概念、基本特點、課程體系、課程大綱、開發流程、評價標準、應用策略等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一定成果。然而,相對成熟規範的普通教育課程,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雖有進展,但依然存在薄弱。通過對不同層面社群教育工作者的調研,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存在師資來源狹窄、內容更新慢、資源共享不充分、缺乏適合成人學習的教學形式等問題,這些將是我們繼續探索的動力和起點。
一、樹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課程理念
社群教育的物件是社群人,自然,“以人為本”也應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關注社群人發展,將課程開發落實到每一個居民,增強滿足社群居民學習需求的實效性。所以,“自下而上、基於居民需求”的課程建設導向——有什麼人就開什麼課,老百姓愛什麼就開什麼課,也自然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理念。
由此,居民需求便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的一篇大文章。我們可以從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生活場所、時代發展等角度,來知曉居民學習需求。可以肯定,居民的需求絕對不止現今普遍的“休閒娛樂”,而是多元的、變動的、複雜的。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引導居民學習需求,根據社群教育發展的實際,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建設出數量更多、種類更廣、質量更優的社群教育課程,最終滿足居民的這些需求,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二、確立課程建設的主體
幾年來,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一般由社群教育實驗區的社群教育委員會辦公室(或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等類似機構)提供政策經費支援,統籌領導;社群學院牽頭組織,提供業務指導服務;街道(鎮)社群學校發動組織授課教師、居民學習團隊負責人,進行具體實施,形成一支多元的,由管理者、指導者、服務者、實踐者、參與者等主體組成的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隊伍。
從優化完善的角度而言,我們覺得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還應該豐富主體。首先,拓寬渠道,從社群中挖掘更多更好的社群教育師資。考慮到社群教育兼職教師積極性雖有,但能力精力有限的實際,我們可以從新增社群教育教師中為其配備助教。其次,增添社群教育專家和學科專家,共同為社群教育課程質量把關。如此,才能保證課程建設成為可能,建設出的課程質量過關,達到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等要求,使居民“有其學”,並且“優其學”。
所以,我們需要構建一支集管理、組織、實施、服務於一體的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隊伍。從社群教育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而言,除了構建好這支隊伍,還要不斷提升這支隊伍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素養,如社群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學習理論、教學方法,課程開發技術、教材編寫等。
三、優化課程建設過程
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環節,與一般課程的開發或建設流程類似,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最後形成包括課程大綱、教材、課件、考核等在內的配套資料。為了提高社群教育課程的豐富性和質量,今後,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過程,可以按照以下環節,不斷完善優化。
開展實證調研,掌握課程建設現狀。調查本區人文特色風俗、居民學習需求和社群學校課程班級情況;分析梳理社群學校課程門類和教學形式,掌握課程建設現狀。
確立課程選題,制定建設實施方案。以街道(鎮)社群學校為單位,遴選全區重點建設課程;制定課程建設實施整體方案,依據各門課程實際進行具體實施。
整體結對指導,聯合協調共同推進。社群學院對社群學校進行指導服務時,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提供面上的普遍指導服務,包括制定工作計劃、規劃要建設的課程檔案、設計每一課程檔案樣張、進行培訓輔導、對社群學校完成的檔案進行修改、編輯和包裝等。二是社群學院設專人,對全區社群學校進行“結對式”指導服務,包括下社群學校,研討修改課程大綱、設計課程評價方式、聽課、策劃編寫教材等。通過兩種方式結合,有機協調,使課程建設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關注特色亮點,探索問題尋求突破。在推進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關注新問題,如社群教育課程教學、師生關係、社群學校班級和居民學習團隊關係等。
四、不斷創新課程建設方式
幾年來,各區不斷創新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方式。以全國首批社群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閘北區為例。2006年起,閘北區每年對社群學校的學科和班級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挑選一部分社群學校都開設而又缺少平行班的課程,先後組織召開社群學校編織、國畫、書法、數碼攝影班等教師教學研討會和學員學習成果展示活動,促進了社群學校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激發了學員學習的興趣、成就感和幸福感,促進了課程建設。
在致力於讓社群居民“有其學”、“優其學”和“樂其學”方面,上海自2008年開始,不斷創新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方式,逐年在全市範圍內輪流開展了社群教育優秀資源徵集和特色課程評比、組織部分割槽縣編寫社群教育課程指導性大綱、開展社群教育聯合課程教研室、申報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文化休閒教育課程等。至今,全市共徵集社群教育資源759件,獲獎140件,包括印刷教材、多媒體課件、網頁、錄音錄影、多種媒體一體化資源等形式。編寫的社群教育課程指導性大綱,涵蓋了社群教育課程的三大系列,十五大類:一是職業技能系列(包括語言文字類、資訊科技類、就業指導類和職業發展類等);二是生活與休閒系列(包括生活保健類、家庭安全類、家庭教育類、休閒技藝類、家庭理財類、法律維權類和生活環境類等);三是文化與素養系列(包括道德修養類、科學素養類、文化涵養類和公民意識類等)。指導性大綱包含了課程背景、課程性質、課程物件、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習活動方式建議、學習指導建議、教學時數建議、學習效果測評和教學資源推薦多個要素,為全市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有效幫助。至今,全市共申報社群教育特色課程284門,獲得認定150門。2011年,全市組織10所社群學院,通過市區合作、區區合作,開展了社群教育聯合課程教研室工作,在以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為抓手,培育社群教育師資骨幹隊伍、推進社群教育課程與資源建設、探索上海“學分銀行”中的社群教育課程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取得初步成效。同年,全市有932門社群教育、老年教育課程進入“學分銀行”,後續的學分銀行課程申報工作仍在繼續。
五、加大課程共建同享力度
各區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經過摸索、實踐,初顯成效。但市、區層面已建設好的社群教育課程,卻缺乏“共享”問題。於是,“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街道(鎮)社群學校之間缺少溝通,資源(資訊、課程、師資……)不能共享”等在所難免。放眼全國,同樣如此。
對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首先,從巨集觀層次上的課程體系角度而言,社群教育課程也分為“核心課程”和“區本課程”。前者是以學習者的需要和社會生活需要為核心,不同社群開設的趨同課程,如前所述的文化與素養系列課程;後者是基於特定的社情民情,由本區自行開發的社群教育課程,注重和強調本區及其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具有多元性和獨特性。所以,對於社群教育核心課程,國家層面應加強宣傳、推介和共享;對於社群教育區本課程,由於居民學習受到自身年齡、空間距離和區域資源有限等條件限制,所以鼓勵各區積極發掘、引導居民需求,不斷開發新的區本課程,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學習需求。
六、以課程實施促進社群教育整體工作
課程和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社群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同樣也不例外。在做好社群教育課程面上的要素建設之外,我們依然需要關注實施環節,即“教學”。
首先,社群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學員不同、課型不同,教學的方式方法亦不同。規劃設計包含“學員”、“課型”和“教學”三要素在內的社群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大有可為。其次,社群教育課程中的“混班”現象。新老學員並存,課程內容如何安排,如何施教更有效,值得深入研究。第三,社群教育中教和學的關係問題。在目前社群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和學員多為成人,縱然有“能者為師”,但也有“師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教師教和學員學的關係就變得更加複雜起來。研究其中的自主參與、相互學習(互動、互補),意義非凡。
在社群教育評價中,“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是三個重要指標。在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我們可以尋找提高這“三個度”的途徑。社群教育存在“老面孔”現象,原因和解決途徑有很多。其中,社群學校班級學習延伸擴充套件到團隊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在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閘北區已經關注到社群學校課程班級向居民學習團隊轉變這一問題,並尋找到班級和團隊二者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今後,我們不妨可以把視野拓寬到居民學習團隊,研究總結好的經驗與做法,使更多的學員從班級走向團隊,使學員變成有責任心、有組織能力的團隊成員或負責人,去組織帶動更多的居民、學員加入到社群教育課程的學習中來。如此,產生“滾雪球”般的效應,為社群教育實現“人人皆學”做出努力和貢獻。
論文關鍵詞: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研究
社群教育課程是區***縣***社群學院、街道***鎮***社群學校、居委會***村***教學點(其中社群學校是主體)面向社群居民開設的,整合知識、經驗、實踐、環境、生活等素材的教育、學習活動和過程的總和,具有滿足社群居民教育學習需求以及促進社群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功能。
在任何型別的教育中,課程總是居於核心地位。因為任何教育目的的實現,都離不開課程這一重要媒介。作為社群教育的中介和載體,社群教育課程是社群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也是社群教育內涵發展的核心領域。
在有關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文獻中,不難發現數量還極其有限,與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實踐極不相稱。為此,研究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問題,可以回答當前形勢下,社群教育課程應該由誰來建設、建設什麼和如何建設,對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已有研究做些解釋、修正和補充。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有關問題的思考,如社群教育課程理念、教學、師資等,以期豐富社群教育課程的理論體系。
一、樹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課程理念
社群教育的物件是社群人,自然,“以人為本”也應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關注社群人發展,將課程開發落實到每一個居民,增強滿足社群居民學習需求的實效性。所以,“自下而上、基於居民需求”的課程建設導向——有什麼人就開什麼課,老百姓愛什麼就開什麼課,也自然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理念。
由此,居民需求便成為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的一篇大文章。我們可以從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生活場所、時代發展等角度,來知曉居民學習需求。可以肯定,居民的需求絕對不止現今普遍的“休閒娛樂”,而是多元的、變動的、複雜的。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引導居民學習需求,根據社群教育發展的實際,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建設出數量更多、種類更廣、質量更優的社群教育課程,最終滿足居民的這些需求,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二、確立課程建設的主體
幾年來,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一般由社群教育實驗區的社群教育委員會辦公室(或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等類似機構)提供政策經費支援,統籌領導;社群學院牽頭組織,提供業務指導服務;街道(鎮)社群學校發動組織授課教師、居民學習團隊負責人,進行具體實施,形成一支多元的,由管理者、指導者、服務者、實踐者、參與者等主體組成的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隊伍。
從優化完善的角度而言,我們覺得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還應該豐富主體。首先,拓寬渠道,從社群中挖掘更多更好的社群教育師資。考慮到社群教育兼職教師積極性雖有,但能力精力有限的實際,我們可以從新增社群教育教師中為其配備助教。其次,增添社群教育專家和學科專家,共同為社群教育課程質量把關。如此,才能保證課程建設成為可能,建設出的課程質量過關,達到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等要求,使居民“有其學”,並且“優其學”。
所以,我們需要構建一支集管理、組織、實施、服務於一體的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隊伍。從社群教育發展需求和未來趨勢而言,除了構建好這支隊伍,還要不斷提升這支隊伍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素養,如社群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學習理論、教學方法,課程開發技術、教材編寫等。
三、優化課程建設過程
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環節,與一般課程的開發或建設流程類似,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最後形成包括課程大綱、教材、課件、考核等在內的配套資料。為了提高社群教育課程的豐富性和質量,今後,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過程,可以按照以下環節,不斷完善優化。
開展實證調研,掌握課程建設現狀。調查本區人文特色風俗、居民學習需求和社群學校課程班級情況;分析梳理社群學校課程門類和教學形式,掌握課程建設現狀。
確立課程選題,制定建設實施方案。以街道(鎮)社群學校為單位,遴選全區重點建設課程;制定課程建設實施整體方案,依據各門課程實際進行具體實施。
整體結對指導,聯合協調共同推進。社群學院對社群學校進行指導服務時,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提供面上的普遍指導服務,包括制定工作計劃、規劃要建設的課程檔案、設計每一課程檔案樣張、進行培訓輔導、對社群學校完成的檔案進行修改、編輯和包裝等。二是社群學院設專人,對全區社群學校進行“結對式”指導服務,包括下社群學校,研討修改課程大綱、設計課程評價方式、聽課、策劃編寫教材等。通過兩種方式結合,有機協調,使課程建設工作有條不紊開展。
關注特色亮點,探索問題尋求突破。在推進社群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關注新問題,如社群教育課程教學、師生關係、社群學校班級和居民學習團隊關係等。
四、不斷創新課程建設方式
幾年來,各區不斷創新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方式。以全國首批社群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閘北區為例。2006年起,閘北區每年對社群學校的學科和班級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挑選一部分社群學校都開設而又缺少平行班的課程,先後組織召開社群學校編織、國畫、書法、數碼攝影班等教師教學研討會和學員學習成果展示活動,促進了社群學校同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激發了學員學習的興趣、成就感和幸福感,促進了課程建設。
在致力於讓社群居民“有其學”、“優其學”和“樂其學”方面,上海自2008年開始,不斷創新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方式,逐年在全市範圍內輪流開展了社群教育優秀資源徵集和特色課程評比、組織部分割槽縣編寫社群教育課程指導性大綱、開展社群教育聯合課程教研室、申報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文化休閒教育課程等。至今,全市共徵集社群教育資源759件,獲獎140件,包括印刷教材、多媒體課件、網頁、錄音錄影、多種媒體一體化資源等形式。編寫的社群教育課程指導性大綱,涵蓋了社群教育課程的三大系列,十五大類:一是職業技能系列(包括語言文字類、資訊科技類、就業指導類和職業發展類等);二是生活與休閒系列(包括生活保健類、家庭安全類、家庭教育類、休閒技藝類、家庭理財類、法律維權類和生活環境類等);三是文化與素養系列(包括道德修養類、科學素養類、文化涵養類和公民意識類等)。指導性大綱包含了課程背景、課程性質、課程物件、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習活動方式建議、學習指導建議、教學時數建議、學習效果測評和教學資源推薦多個要素,為全市社群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有效幫助。至今,全市共申報社群教育特色課程284門,獲得認定150門。2011年,全市組織10所社群學院,通過市區合作、區區合作,開展了社群教育聯合課程教研室工作,在以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為抓手,培育社群教育師資骨幹隊伍、推進社群教育課程與資源建設、探索上海“學分銀行”中的社群教育課程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取得初步成效。同年,全市有932門社群教育、老年教育課程進入“學分銀行”,後續的學分銀行課程申報工作仍在繼續。
五、加大課程共建同享力度
各區社群教育課程建設工作經過摸索、實踐,初顯成效。但市、區層面已建設好的社群教育課程,卻缺乏“共享”問題。於是,“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街道(鎮)社群學校之間缺少溝通,資源(資訊、課程、師資……)不能共享”等在所難免。放眼全國,同樣如此。
對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首先,從巨集觀層次上的課程體系角度而言,社群教育課程也分為“核心課程”和“區本課程”。前者是以學習者的需要和社會生活需要為核心,不同社群開設的趨同課程,如前所述的文化與素養系列課程;後者是基於特定的社情民情,由本區自行開發的社群教育課程,注重和強調本區及其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具有多元性和獨特性。所以,對於社群教育核心課程,國家層面應加強宣傳、推介和共享;對於社群教育區本課程,由於居民學習受到自身年齡、空間距離和區域資源有限等條件限制,所以鼓勵各區積極發掘、引導居民需求,不斷開發新的區本課程,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學習需求。
六、以課程實施促進社群教育整體工作
課程和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社群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同樣也不例外。在做好社群教育課程面上的要素建設之外,我們依然需要關注實施環節,即“教學”。
首先,社群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學員不同、課型不同,教學的方式方法亦不同。規劃設計包含“學員”、“課型”和“教學”三要素在內的社群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大有可為。其次,社群教育課程中的“混班”現象。新老學員並存,課程內容如何安排,如何施教更有效,值得深入研究。第三,社群教育中教和學的關係問題。在目前社群教育的課堂上,教師和學員多為成人,縱然有“能者為師”,但也有“師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教師教和學員學的關係就變得更加複雜起來。研究其中的自主參與、相互學習(互動、互補),意義非凡。
在社群教育評價中,“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是三個重要指標。在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我們可以尋找提高這“三個度”的途徑。社群教育存在“老面孔”現象,原因和解決途徑有很多。其中,社群學校班級學習延伸擴充套件到團隊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在社群教育課程建設中,閘北區已經關注到社群學校課程班級向居民學習團隊轉變這一問題,並尋找到班級和團隊二者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今後,我們不妨可以把視野拓寬到居民學習團隊,研究總結好的經驗與做法,使更多的學員從班級走向團隊,使學員變成有責任心、有組織能力的團隊成員或負責人,去組織帶動更多的居民、學員加入到社群教育課程的學習中來。如此,產生“滾雪球”般的效應,為社群教育實現“人人皆學”做出努力和貢獻。
最近訪問
- 關於社群教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
- 公路工程與管理論文
- 記憶力嚴重減退的原因有哪些
- 別墅室內平面設計效果高清圖片
- 畫家米芾是誰
- 關於音樂的文章_有關描寫音樂的文章3
- 幼兒園小班半學期期末評語
- 倉儲物流流程
- 衝孔樁機租賃合同
- 女人怎麼理財
- 農村房子室內平面設計效果圖片欣賞
- 斷血流膠囊說明書
- 追求巨蟹女的聊天技巧有哪些
- 房子室內平面設計效果圖片欣賞
- 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總結
- 關於初中語文文言文斷句解題技巧
- 未來一定美好打一謎語的答案
- 春節超市促銷活動總結
- 室內餐廳設計效果圖大全
- 關於成長的英語諺語有哪些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