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國公民文化發展現狀與建設對策研究

  論文關鍵詞:公民文化 市場經濟 公民社會 公民教育 政治參與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公民文化的發展狀況與特點的分析,結合我國特定的國情和時代機遇,從發展市場經濟、建設公民社會、推行公民教育、提升公民政治參與幾個方面,對建設中國公民文化的對策子以探討。
  一、中國公民文化的內涵
    公民文化是商品經濟與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與結果,它曾一度是西方國家主導的政治價值取向,但其中蘊含的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現代價值理念為各國普遍接受。由於我國曆史背景、政治體制、文化傳統等原因,公民文化賴以生成的經濟基礎、制度環境以及社會心理基礎相對薄弱,完全按西方標準來界定我國公民文化是不可能的。當前中國的政治文化發展狀況有別於西方,體現在: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它不像西方人那樣過份強調個人的獨立地位,而是努力尋求個體獨立與集體主義之間的平衡點,更多強調社會整體利益、合作與和諧的價值,因而相對淡化社會分化、對立、衝突和多元競爭,傳統臣民社會所內含的美德也將融人其中,使我國致力於建設和諧而非衝突的社會;在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上,雙方的對立關係不如西方突出,公民在對政府進行監督的同時,還要求多幾分對權威的尊重與服從;在政治參與程度上,公民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參與意識,參與的價值也得到認可,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一時還無法達到西方那樣的參與水平。
    因此,中國公民文化是在充分結合中國國情,繼承優良傳統文化,並充分吸收與融合現代文化與西方文化中的優良傳統與特質的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一種和諧、中和、具有較強溝通、協調與平衡機制的政治文化。
    二、當前中國公民文化發展狀況
    ***一***建設中國公民文化的機遇
    1.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公民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
    按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公民文化發展存在正相關的聯絡。當今中國公民文化的培育是與市場經濟轉型相適應的。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為公民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為公民文化建設提供了政治制度環境。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政治體制發生了巨大變革:第一,法治。把依法治國定為基本國策;第二,放權。中央政府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對公民的管理逐漸放鬆,公民自由活動空間不斷增大,政府和網民互動,網路言論更加自由、寬鬆等;第三,職能轉變。政府經濟、社會職能弱化,並將之轉交給相關民間組織。政治體制改革是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的重構,是制度的積極調整,它順應了公民文化發展對制度環境的要求。
  3.“公民性”的不斷提高為公民文化建設提供了心理基礎。
  “公民性”顯示的是在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之外的一種精神力量,是公民文化對社會政治心理的要求。在具有充分“公民性”的社會中:公民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識和技能;更加關心政治,並相互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並認為自身能夠影響政治,具有一定的“政治效能感”;公眾更容易圍繞共同利益、目標和價值進行集體行動。中國社會“公民性”的提高可以從民眾積極向政府、“兩會”建言中可以看出;從普通公民向有關政府部門提出要求,主動查詢4萬億元的投資去向中可以看出;從眾多網友爭相在網路上與對話,一起探討時代難題中可以看出。
    4.2008年至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為公民文化建設提供了契機。
    社會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能夠反映並塑造公民文化所需要的優秀品質。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至今,漢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兩會”的召開、金融危機、建國60週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中國社會心理環境在短時期內得到大幅度改善,民族凝聚力、社會責任感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得到增強;公民對政治體系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在政府的主動引導下,公民在實際行動中意識到理性、合法參與的重要性,政治效能感不斷提高;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也得到提高,黨與政府的形象經歷了考驗,其威信在人民心底不斷昇華;公民對政府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加快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公眾訴求也越來越強烈。中國遇到了一個30年來難得的順勢推進公民文化建設的機會。

  ***二***中國公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特點
  1.起步晚,程序慢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民主政治建設與發展,我國公民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發育。但其發展程序較之社會變革的速度,仍顯滯後。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完善阻礙了公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民主參與和有效管理,造成公民對政治權力的順從與依附關係,民主政治意識以及公民權利觀念薄弱,政治效能感低下,公民“政治冷漠主義”與現實生活中“趨利主義”相交織的心態仍存在,這些因素使公民文化發育程序步履維艱。
  2.發育不平衡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東部城市發展很快,但中西部特別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後,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離現代資訊交流很遠,如無法閱讀報紙、上網等。
  他們既無法及時瞭解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無法認知並參與到政治系統中去,更無法及時讓外界瞭解他們的心聲,其意志與利益的表達與實現缺乏有效的渠道與途徑。另外,在不同時機與場合中,公民在對政治體系以及對自身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與態度等方面也具有差異性。相比之下,公民在重大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公民意識與公民精神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顯,但當重大事件過去後,這種強烈的精神與意識往往也隨之消退。
  3.政府主導
  中國的傳統與現實共同確立了政府的主導地位。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公民文化與西方不同,它不完全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政府及其部門支援下培植起來的。一方面,它可能造成公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缺乏自主性,帶有官方色彩和“政治化”傾向,但政府的主導地位若能正確發揮,它便可以保證公民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相一致。作為一個新興的現代化國家,未來中國公民文化的發展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有效引導與保證公民文化發展的內容與方向,為之提供更多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援,以獲取公民文化發育的“後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