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專業優秀畢業論文

  目前全國已有超過百餘所的高等院校設立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小學教師。小學教育專業承擔著培養合格小學教師的重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摘 要: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養成一種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實在是比學會一些具體知識重要得多,從這個角度說,培養了學生的良好習慣,實際上就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作為我們教師,如果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幹了一件使學生終生受益的事。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

  在小學中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小學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葉聖陶認為,“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習慣又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能力。學生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教育中,教師需要抓住這個關鍵期,通過一定的手段喚醒學生的潛在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四種: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樹立榜樣,以身作則,重視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和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物件。教師和父母的行為和思想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和家長的一言一行,甚至生活中的細節,都會在孩子的心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而習慣的養成和父母平時的表現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父母本身就要做到勤奮好學,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和影響孩子。老師、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處處給孩子做出榜樣。以榜樣示範教導學生,從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樹立榜樣的過程中,首先教師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極強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身體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凡是我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率先垂範,才能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次、學生示範。在班級活動中,教師把優秀學生作為榜樣在全班宣傳,這樣的榜樣更具有模仿性。平時多注意發現並讚賞那些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讓他們在班隊會中介紹自己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等等,作為其他同學效仿的榜樣,以此達到示範目的。在評比“班級之星”時,讓學生陳述自己和同學做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發現並看到其他同學的閃光點,同時意識到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使他們有目標、有動力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最後、名人示範。名人是學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人故事的課文,如《梅蘭芳學藝》《這個規矩不能有》《聞雞起舞》等,能讓學生通過課文了解許多名人的故事,學習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激勵和教育學生,讓他們以名人為榜樣,明確奮鬥目標,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捕捉生活事例適時引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好奇心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弱,一些言行往往會出人意料,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捕捉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對他們的一言一行加以規範。比如,在課外活動中,發現學生手裡拿著樹葉、樹枝在玩,於是我在上課時,拿著光禿禿的樹枝告訴學生,我聽到樹枝在“嗚嗚”地哭,你們聽到了嗎?那麼,樹枝為什在哭?學生十分好奇,樹枝還會哭呀?“是的,它哭著告訴我,她離開了媽媽。他還告訴我,它再也不能為我們擋風遮雨、乘涼了,它非常的傷心。同學們,摘葉子,折枝條使它們受到傷害,它們能不難過嗎?那你們摘過樹葉、折過枝條嗎?”一陣沉默後,我讓學生就這一件事件進行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去做?”討論中,學生明白了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大家要愛護它們,從而規範了學生的行為。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抓住機遇,適時引導,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循序漸進,養成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和特點出發,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內容的衛生習慣要求。如低年級一般要求學生服裝整潔,書包乾淨,不留長髮和長指甲,每天刷牙,養成刷牙習慣,不買零食,不喝生水,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把培養衛生習慣的目的意義講清楚,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加以培養。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習慣的培養也如此,正是在不斷重複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逐步形成。在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程序受挫的情況,如有的學生一直原地踏步,進步甚微,有的學生有點進步後又有些回頭的跡象,但教師要看到學生身上一天天、一點點的進步,不斷進行鼓勵,不可稍有不慎,先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這樣才能最終養成良德的習慣。

  四、家校合作,深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

  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及家庭血緣關係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對此,我利用電話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把“做人、做事、學習”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生活中。持之以恆,自然成習慣。我始終堅信: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

  五、表揚激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並給予表揚及鼓勵,這對好習慣的形成和形成良好風氣具有重要作用。而班級、學校、社會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就會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實踐證明,表揚激勵道德行為比抓住缺點以及批評效果要好得多。但當學生違反了公德,則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恰如其分地批評或懲罰。它可以起到規勸後燒法生活不發生不道德行為的作用。在教育教學中讓我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