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美育教育論文
學校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美育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抓好學校美育教育,將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等學校學生美育教育的培養》
【摘 要】高等學校美育的狀況並不樂觀,甚至令人擔憂。出現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潮,美育可以塑造學生的優美的心靈和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美育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與修養。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及協調發展。
【關鍵詞】高等學校;美育;素質;和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7-212-02
當前,美育的狀況並不樂觀,甚至令人擔憂。美育,並非單純是學校教育的工作,它是全民素質教育的重大而長遠的工作。對“美是什麼?”十分模糊。許多人望文生義地認為美學就是美術。現代大學中出現了網戀、心理障礙、冷漠、自殺的傾向,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潮,一定程度存在的如“過分擔擾”、“容易緊張”、“人際關係敏感”、“情緒易被破壞”、“壓力感”、“自卑”、“爭強”、“失望”、“抑鬱”、“焦慮”、“脆弱”、“偏執”等一系列心理疾病,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高素質人才表現為:具有紮實的知識功底,敏捷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較強的科研、組織、協調能力和較強的應變能力、競爭力;有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明形勢,懂政策;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趨善上進、潔身自好,有健康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能關心人類命運,社會進步,國家興亡,民眾疾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犧牲精神;注重人格完善,有較高品位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力。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應成為高等學校的共同主題,其主要內容和要求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彌補由於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精神生活的空虛而造成的受教育者的人格缺陷,實現完全人格的教育宗旨。
一、美育的內涵
藝術美是美的集中表現,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能動反映,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只有提高藝術修養,才能更準確、全面、深刻地去把握日常生活美、自然美和其他各種美的現象。藝術可分為再現的藝術、表現的藝術和語言藝術三大類。再現的藝術有雕塑、繪畫、攝影、戲劇、電影等;表現的藝術有工藝、建築、書法、音樂、舞蹈等;語言藝術有文學等。
19世紀英國教育家拉斯金認為,藝術的目的是表現宇宙的創造精神,一切偉大的藝術同時就是宗教。明確地說:“教育的目標主要不是能力而是修養;一個年輕人被送進我們的大學目的不是***至少迄今為止不是***為了接受某種職業的專門訓練;甚至為了某種職業深造也不是常有的現象;但永遠是為了被造就成一個紳士和學者。”
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下發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應當開設藝術類必修課或者選修課”,“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藝術類必修課或選修課的教學計劃***課程方案*** 進行教學”,並要求作為考試或考查課,計入學分。
2004年,胡錦濤主席在教師節去看望教師胡明亮時說:“我們一定要把美育貫徹、落實到教育的全過程。美育的功能是其他的教育不能取代的。美育可以豐富人的多方面的知識,開發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美育可以塑造人的優美的心靈和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美育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與修養。美育不但對教育人,培養人是不能缺少的,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自然,藝術各方面都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美育認真地貫徹落實到教育的全過程裡面去,好不好?”。
審美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它通過對最直接、最本真的生命活動——審美活動的激發、培養與引導,直達生命的本源,從根本上對生命存在加以影響和引導,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夠符合理性的要求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趨動。同時它也是對生命的潛在能力的發展和挖掘;是對生命的感悟力、鑑賞力、創造力等不僅需要有理性的知識,更需要有情感智慧的生命潛能的激發培養。總之,審美教育是通過感性形式對人的生命本身進行塑造,使之更加完美合理的一種教育。
二、美育作用
***一***美育有利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表現為以正常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各類事情,當遇到挫折或情感波折時,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美育具有這種調節功能,當大學生心理極端疲勞、煩燥不安時,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名畫,使自己平靜下來,並能產生一種愉悅的感受。美育具有強大的情感淨化功能,美育是連線情感和理智兩大因素的中介,它以人們認為美的事物為誘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於人的意識,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積累,慢慢的會從直覺轉化為理性因素,漸漸發展到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大學生的人格得到很大的昇華。
***二***美育有利於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現代科學證明,人的大腦兩個半球是高度專門化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維,邏輯分析有關,它具有語言、理性、計算能力;右半球與知覺空間有關,具有音樂、繪畫能力。大腦皮層的活動包括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如果大腦左半球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它會自然地疲勞而受到抑制,抽象思維能力隨之減弱,如果有意識地轉換興奮中心,使右腦興奮起來,使左腦得到休息,就能重新提高大腦的抽象思維能力,如果人腦兩個半球長期得不到平衡發展,就會阻礙人的智力的開發,影響創造能力。藝術教育活動在發展大學生的形象思維,培育大學生的想象力、批判力、創造力、感悟力、審美力方面有其優勢。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薰陶,發展藝術審美能力,提高審美素質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著,包括情感、品味、氣質、風度等。通過藝術教育活動,激發和強化大學生的創造衝動,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培養創新精神,提升人格的修養、人生的境界、人性的完美和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通過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感受美、鑑賞美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它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對大學生人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美育的培養
高等學校美育是培養學生感受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情感陶養、感情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系統工作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入認識審美和美育的內涵,全方位將美育融入高等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構建整合式的美育教育,形成一個統一、整合的高等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高校沿著素質教育的方向,以全體學生為教育物件,以數字資訊化傳媒為手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具有新的內涵的當代美育學科體系。
***一***注重綜合審美能力的培養
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大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進行綜合性課程的學習,在審美教育中穿插詩、詞、樂、舞的訓練。美育培養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精神境界,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深度、靈敏度。
***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想象力是在過去感知材料的基礎上所創造出的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加強大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喚起學生美好的幻想,讓學生豐富的想象源泉轉化為創造的能量和熱情,造就一代高素質的創造性的人才。
***三***重視網路中的美育功能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上網成為大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訓練思維、陶冶情操和提高資訊處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美育將理性與感性統一起來,並統一於真正的真實之上,這一效果對網路文化的無序性、虛擬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好可以起到消解作用,而且可以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趣味,促使社會審美意識趨向高雅。
***四***美育教材的編寫
以理論研究和國內外教學實踐為基礎,樹立綜合學科意識。既要對美育的本質、規律、功能、意義和實施的途徑進行系統地闡述,同時又要注意藝術教育的重要功能和價值,尤其要把分類藝術的實踐教育納入教材。樹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必須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傳授,又要強調美育活動的生動性和實踐性,還要充分反映當代審美文化的發展性與多元性。
***五***建立一支專業的美育教師隊伍
美育的理論研究與美育學科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分。美育理論研究者未必能勝任美育教學,美學專業或藝術專業教師也未必是合格的美育教師。美育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決定了美育師資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美育教師不僅要具備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對美育基本問題的認識能力與研究能力;同時,還要具備文學、音樂、繪畫、舞蹈、園林建築等分類藝術的基本素養。
綜上所述,美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個體審美社會化的過程,高等學校審美教育使大學生個體情感獲得滿足和人格和諧發展,真誠熱情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格、美好的社會制度,自覺養成良好的品德和個性。高等學校審美教育的理想是通過促進大學生個體內在的和諧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高等學校審美教育不是當代文化教育中一個可有可無的點綴,它同時肩負培養新型人才、重塑人文精神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多重任務。所以高等學校美育要注重大學生綜合審美能力的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網路中的美育教育、注重美育教材的編寫、建立一支專業的美育教師隊伍,激發學生群體及個體發現美、享受美、感悟美、鑑賞美、創造美的動機,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人格、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從而促進社會的文明、和諧及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範大燦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英]特里?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M].王傑,傅德根,麥永雄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M].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6]李澤厚.美學的物件與範圍[M].美學***3***,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7]蔣孔陽.19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德國卷***[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8]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
[9]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姚文放.“審美”概念的分析[M].求是學刊,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