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校公共關係論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學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機構,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校公共關係論文,供大家參考。

  學校公共關係論文範文一:加強高校內部公共關係建設和諧校園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諧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內部公共關係是實現校園和諧的迫切要求。我們應當樹立並強化公關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為師生多辦實事;注重公共關係傳播,完善協調溝通機制,大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關鍵詞:高校;內部公共關係;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和諧相處的人際關係,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作為社會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諧。構建和諧社會落實到高校就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健康、持續、協調發展的保障。

  和諧校園應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和諧發展的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要求學校內部各種關係融洽和諧。而高校與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若充分應用公共關係的溝通、協調、傳播等功能,發揮其作用,將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公共關係是指以學校為主題,有計劃的運用傳播手段,使學校和公眾之間相互瞭解和支援,創造最佳教育環境,達成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標,提高學校形象和聲譽的一種社會活動。[1]學校公共關係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要建立、維持和發展學校與內部公眾之間關係的總體協調,確保學校的方針政策能夠順利貫徹,並通過完成學校的基本教育教學任務,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提高學校的美譽度。顯然,學校公共關係的這種價值追求與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可以說建設和諧校園是我國高校公共關係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而學校內部公共關係對於調動學校內部的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致為實現學校的目標而共同奮鬥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內部公共關係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師生關係疏遠;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師社會地位有待提高等。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從公共關係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沒有形成良好的高校內部公共關係。具體來看,高校內部還存在公關主體自身認識不足、傳播溝通渠道不暢等嚴重問題。在建設和諧校園的過程中,任何制度的設計,政策調整都需要內部公眾的參與,需要內部公眾的理解和接受。作為高等學校必須瞭解內部公眾的意圖和願望,並據此制定政策和開展活動,採用多種方式和方法,運用各種策略技巧,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溝通,以引起師生的注意和興趣,獲得師生的認同和積極參與,使學校的方針政策化為全體師生的自覺行動。只有公眾心悅誠服,自覺配合遵守,才能真正發揮其化解矛盾、協調學校內部關係的作用。我們必須在研究我國高校實情的基礎上及時地對比較成熟的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進行吸收、創新,積極開展高校內部公共關係活動,建設和諧校園。

  樹立並強化公關意識

  高校內部公共關係的主體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學人員、後勤保障、教學輔助機構等。作為高校內部公共關係的主體,存在認識方面的不足,如教育管理者監管不夠,教學人員對教學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教學認識不到位,學校後勤保障跟不上,教學輔助機構服務意識差等。為此從學校領導者到每一位教職員工都必須樹立和強化公關意識。

  首先,學校領導者應增強公共關係意識。學校領導者公關意識至關重要,這是由其工作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學校領導者的工作著重於巨集觀規劃和綜合決策,協調人際群體關係,以及選擇使用和培養人才,從而增強組織內部的凝聚力,提高學校管理的社會效益。因此,學校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應增強公共關係意識,善於協調公共關係。身正能夠為良好的公共關係創造前提。學校領導都應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思想,用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領導者應在言行、情緒、權利行使等方面始終作內外公眾的楷模;正確處理與下級的關係,這是良好公共關係的基礎。領導者應當準確瞭解下級,把握其思想動態,實現上下級的心理融合,激發下級的潛能。由以學校為中心,轉變到以師生為中心;由教育管理者單獨管理,轉向全校上下共同管理。學校領導者要清醒地認識自己在學校中的角色地位,增加與內部公眾的情感交流,有利於雙方關係的協調平衡。

  其次,實行高校內部“全員公關”。公共關係工作不僅僅是學校專職部門的任務,它滲透在各具體職能中,要求全體工作人員都來做公共關係工作。提高學校工作人員的公關意識是加強和改善學校公關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們必須提高學校工作人員的素質,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清除腐敗現象,糾正不正之風,要在學校工作人員中樹立起全員公關的意識,明確自己的言行代表著學校的意志和傾向, 自己的形象代表著學校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人人公關,時時公關,處

  處公關[2]。工作人員不僅自覺地向內部公眾宣傳學校的政策,而且切實地以自己的行為來實踐全心全意服務師生的宗旨。教育管理者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監管,教學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教學質量的重要性,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後勤保障部門及時的解決教職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難,教學輔助機構應當提高為全體師生服務的質量,從而為學校的健康發展創造優質的內部環境。

  2.堅持以人為本,為師生多辦實事

  要像企業公關一樣牢固樹立“公眾至上,以民為本”的公僕意識,滿腔熱情,提供優質服務。

  堅持以人為本是和諧校園的永恆主題。和諧校園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和諧校園只是手段,實現以人為本,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才是目的。以人為本就是要肯定和尊重師生的主體作用。可以說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是學校內部公共關係的宗旨。廣大師生員工的實際利益是學校的唯一利益。關心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保證他們安居樂業,是校園和諧的基礎,也是構建校園和諧的基本要求。關心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情況,不斷改善他們的條件,使師生員工發自內心地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支援學校的各項工作,這樣構建和諧校園就有了基本保障。

  關心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貴在做實做細。首先,應將全體師生最關切、意見最大、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辦實事的重點,限期解決,取信於民。其次,完善各種便利師生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態度,努力為全體師生創造一個輕鬆、自然、親切的教育環境和氛圍,調動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增強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3]

  3.注重公共關係傳播,完善協調溝通機制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柏米茲認為,組織內的資訊溝通,正如人體血液迴圈一樣,若無溝通活動,組織就會趨於死亡。加強雙向資訊協調溝通是高校與公眾之間的雙向交流,可以協調高校內外部關係,從而實現“內求團結,外求發展”。[4]

  首先,學校要注重公共關係傳播。學校公關傳播要圍繞“平衡理論”進行,在溝通的同時充分考慮到不同公眾的心理因素,採取多種溝通方式,將直接溝通與間接溝通結合起來,將正式溝通同非正式溝通結合起來,做到能夠綜合運用。學校要善於把握時機,採用多種多樣的公關活動形式,如交流會、展覽會,通過聲音、圖象和色彩進行全方位立體傳播,如實向師生公眾宣傳學校的有關方針政策、某一時期的工作目標和重點、重大的校內活動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這樣可以贏得師生的認同和支援,進而提高學校在師生心目中的地位。在溝通的時候要做到深入群眾,掌握實情,從實際出發,從師生利益出發,瞭解有關部門所需情況。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真對待,不能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危機事件中,學校要始終講真話,即使事實是殘酷的,但是自己講總比別人講要好,這樣有利於提高校務的透明度。

  其次,學校應與師生主動溝通, 全方位開拓民意溝通渠道。我國憲法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作為高校在具體的工作中應當保障師生民主權利的實現。在一些具體的決策方面,尤其是涉及到師生的權利義務的事務,師生具有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利。現在,我國引入了西方國家的聽證制度,政府在對於某一具體的事務進行決策時,應當事先邀請部分人士進行聽證,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從而實現政府的“民主之治”。作為高等學校在與師生的資訊交流中,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讓廣大師生的知情權得以落實,廣大師生才能理解學校的政策與行動,進而支援學校的政策與行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要加快學校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師生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全方位開拓民意溝通渠道。

  學校公共關係尤其是學校內部公共關係在我國高等學校管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然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應深入研究並注重運用。

  參考文獻:

  [1]徐雙敏.公共部門公共關係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286頁.

  [2]肖輝.實用公共關係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30-234頁.

  [3]徐雙敏.公共部門公共關係學[M].

  學校公共關係論文範文二:職業技術學校良好社群公共關係的建立

  摘要:職業技術學校建立良好的社群公共關係有利於自身生存環境的改善,有助於增加學校在教育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應從資源共享與氛圍建立兩方面探索職業技術學校建立良好社群公共關係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校;社群;公共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面對的社會關係日益複雜,作為一個與外部各種群體不斷交換著物質能量資訊的系統,需要面對不同的社會公眾,處理各種利益關聯與利益衝突。因此,協調學校與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成為現代學校公關的重要發展趨勢。職業技術學校同樣面臨這樣的挑戰。社群是職業技術學校的根基所在,學校的運作離不開社群提供的各種服務,社群公眾對於學校的評價又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如果職業技術學校能夠尋找到與社群的契合點,形成彼此共生、不可分割的整體,就能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值,樹立自己的形象,擴充套件自己的生存空間。

  職業技術學校社群公共關係的內涵

  所謂學校公共關係,就是學校與其內部和外部公眾之間有計劃、有系統的雙向溝通的過程,目的在於激發公眾對學校角色以及目標的更好理解,並努力完成學校任務。學校公共關係的主要活動是瞭解公眾對學校的態度、鑑別學校政策的正確性、審議學校各項工作的過程及成果是否與公眾利益相吻合。同時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專案,在引導公眾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促使他們增強對學校教育目標與教學工作的理解、接受與支援。

  社群是學校與之直接發生關係的外部環境,是學校的公共關係工作首先要面對的外部公眾和群體。這裡的社群是廣義的,指聚集在一定地域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形成的一種生活上相互關聯的社會體系。

  本文論及的職業技術學校社群公共關係,是指學校與所在地域周圍的社會團體、其他組織與個人之間的睦鄰關係,是學校公共關係中的基本內容——外部公共關係。職業技術學校與社群建立和睦的公共關係,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服務和工作,滿足社群的需要,獲得社群內公眾團體與個人的肯定,提高學校在社群中的地位,獲得社群的支援、幫助、讚賞,為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建立良好的周邊環境。

  處理好與社群重點公眾的關係

  與家長的關係學生家長是支援學校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學校形象的重要評價者和宣傳者。對於學校來說,家長對於學校、教師的評價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校、教師的態度和感情,進而影響到學校對於學生的教育教學效果。贏得學生家長的口碑,能夠幫助學校在社群公眾心目中樹立威信和形象,較之其他宣傳手段,其效應和影響都更深遠持久。

  與傳媒的關係學校接觸的主要傳媒有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公共關係與傳媒的聯絡與生俱來。新聞媒介的資訊傳播迅速,是影響民意的主要力量,其輿論作用對於學校形象舉足輕重。傳媒界的公眾如記者、編輯等,是學校要爭取的物件,同時由於他們的工作影響著學校與其他社群公眾關係的建立和維持,因此是需要厚待的公眾。

  與同行的關係對於職業技術學校而言,這一關係尤為重要。事實證明,如果能與同一階層的不同辦學水平、相同或不同類別的學校實行有效聯合,就能拓展學校的發展道路,擴大學校的規模效益,挖掘學校的潛能,並可以藉助外來力量改造或重組校內資源,建立起穩固的社會聯辦體系,拓展學生的升學、留學、就業渠道。

  與社群建立和睦公共關係的途徑

  與普通學校相比,職業技術學校具有專業性、職業性特點,文化氣質豐富活潑,有時還要面對“有色眼鏡”。因此,職業技術學校的公共關係協調工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與特點,在工作方法上,既要務實又要務虛,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樹立自己的鮮明形象。

  一資源共享

  職業技術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有著專業人才與知識方面的優勢,更具有實踐性,更容易在社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但是實際上卻往往使自己處於“孤島”的地位,得不到社群的瞭解與肯定。特別是有些職業技術學校由於生源差、校風差等原因被貼上“較差學校”的標籤,形成了惡性迴圈,進而影響到學校內外各項工作的開展。同時,受學校中心意識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學校教育資源比社群教育資源更具優越性,只有學校的知識是正規的知識,社群教育資源僅被視為補充,從而忽視了其對學校教育有重要的改善作用與能夠促進學校教育民主化、學生個體社會化,有利於學習化社群的形成,有利於教育創新及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意義。職業技術學校與社群各行其道,資源使用率低下,造成極大的浪費,對於學校而言,減少了與社群公眾接觸的機會,加深了隔閡。在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應以此為突破口,發揮學校的優勢,開展與重點公眾之間的公共關係建設,推進職業技術學校與社群關係的改善。學校在開展社群公共關係建設活動時,不能只著眼於眼前的回報,而應考慮長遠的利益。

  在人才方面,可利用自己的師資力量為社群提供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業餘教育等非正規教育與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為社群居民組織提供知識,傳授實踐生產技能,解決居民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使家長和其他公眾能夠切實感受到學校的價值;在教學方面,應重視校外示範基地的建設,積極發展校外學生家庭實習基地,使學校的生產、實驗、實習基地成為當地生產經營管理與技術推廣輻射的示範;在學生方面,可將參加義務勞動與生產作為學生的實踐操作課程,為社群提供便利,同時陶冶學生情操,樹立職業意識;在生產成果方面,職業技術學校實行產教結合提供的服務與創造的經濟價值是普通教育所不能比的,校辦產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與當地市場的情況,合法經營,滿足社群需要,為社群創造經濟效益,師生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服務於社會,可以是無償的;注重社會效益與學生的思想教育,也可以是有償的,其所提供的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是會被社群欣然接受的。  另外,可以實施“連橫”戰略,與不同層級的其他學校聯合,藉助彼此的優勢,相互扶持,共同發展,建立規範的合作辦學網路,滿足不同教育消費者的需求,利用聯辦學校的優勢資源,為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機會與更好的教育背景,增加教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機會和學習環境,使其真正具備就業能力。在加強與同行關係的同時,可以形成“招得進,送得出”的良性迴圈。

  學校要主動向社群各界宣傳良好的育人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與人格品質形成的重要性,呼籲社群成員加強自律,為學生做表率,為學生的校外活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要重視利用社群內的教育機構,如展覽館、博物館、天然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蹟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學習參觀,使之成為校外課堂。可聘請社群領導、先進典型人物作報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可以建立社群實踐基地,如勤工儉學基地、軍訓基地、工藝勞動基地等,在提高社群教育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加強學校與社群的交流。

  二氛圍共建

  當前,一些學校將社群的參與僅僅看作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盲目清高,不承認社群的教化與影響的作用,忽視與社群在精神文化上的共存與一致性。學校與社群關係的貌合神離必然導致學校與社群的關係處於一種非平等的狀況,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必然使二者的交流與合作得不到鞏固。所以,必須建立學校與社群關係融洽的氛圍,這裡的氛圍主要是指文化氛圍,即學校的價值觀與規範應取得社群的認同和進一步參與。

  學校要率先作出開放的姿態,向社群散播自己特有的人文氣氛,接納來自社群的精神文明成果,使社群的精神生活更為活躍豐富,並在彼此的心理上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使社群文化與學校風氣相得益彰。

  學校要作好分內的事情,即保證良好的教育質量,精益求精,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素質與學校的效益,而不是誇誇其談,只做表面文章;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要富於活力,靈活能動,不斷地從社群乃至整個社會產生的新事物、新思想中吸取養料,使德育工作適應時代與環境的需求,發揮主動性,創造獨特的德育風格,適時引導學生,及時解釋各種文化現象,以學生的精神風貌向媒介展示學校的德育成果;要加強與家長和其他團體之間的溝通,家長與非教育團體不像專門教育機構對於教育規律與文化建立有專業性的把握,但卻是學生不可避免要接觸的物件,因此要爭取家長與非教育團體的理解,並與其合作;要根據學校專業性、職業性特點,將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質量觀念教育輻射到社群周圍,帶動整個社群的進步;職業技術學校豐富的文體生活與藝術創造可以和社群共享,讓社群公眾受到藝術薰陶,得到審美感受,同時為學生提供實踐鍛鍊的機會,樹立學生的服務觀念;要開門辦學,關注上級主管部門對教育工作的指令和要求,更要了解社群對學校工作質量的評價、建議和要求;學校要加強與社群用人單位的聯絡,調查畢業生表現,傾聽對學校培養人才素質的要求以及專業設定與課程設定的要求,以此調整辦學方向,改進教學管理的方法與策略;要與同類型學校加強聯絡,在保持自己特點的同時,吸取他人的管理經驗,互通有無,和諧共存;學校要了解媒體公眾的職業特點,掌握與其交往的方法和原則,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這樣,在職業技術學校形成富有個性特色的校園文化後,可以運用媒體手段,積極向外輻射宣傳,用事實說話,在廣度和深度上將自己的辦學成績與服務理念傳達給社群公眾。

  辦教育要質量先行,沒有教育質量,其他一切都沒有說服力。因此,學校要加強內部工作,公共關係意識、服務意識要貫穿到每個具體環節,師生人人有責。良好的形象與信任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裡就建立起來,這要靠平時積累。如果稍有成效就停滯不前,即使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的公共關係也會由於疏於聯絡而功虧一簣。學校舉辦活動,設計專案時,要注意區分中心公眾與邊緣公眾,學校與社群的聯絡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在不同時期及時做出調整,既要服務於主要公眾,同時也要幫助邊緣公眾解決具體問題。

  職業技術學校社群公共關係雖然是以塑造自身形象為目的,但是應以服務社群為前提,以服務為管理原則,服務

  功能較之於其他功能,作用更為直接,據此可以確立職業技術學校在社群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家祥,錢景舫.職業技術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徐建.公共關係與職業學校形象塑造[J].理論研究,2000,6.

  [4]李宗慧.學校外部公共關係探討[J].四川警官高等學校學報,2004,1.

  [5]林春福,楊天平.後現代教育管理語境下的學校外部關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6.

  [6]韓鵬宇.學校形象的塑造[J].教書育人,2005,18.

  [7]詹振權.關於學校公共關係的幾個問題[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