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心理論文

  消費心理是在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通過對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分析,對解決大學生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提高消費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消費心理調查與分析》

  摘 要: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大都是已成年的讀書人,但沒有經濟來源,還要靠家庭的給予和學校的補助或者社會的支援。同時,由於生活環境、成長環境、家庭經濟狀況、所受的教育、校園環境以及年齡的特殊等原因,使這個群體有自己特有的消費心理,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消費行為,都不同於已步入社會或者參加工作的人群。我們通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調查、分析,找出其中問題,為進一步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線索,為他們健康的消費心理形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心理

  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行為全過程中發生的系列心理活動,它是消費者對客觀消費物件與其自身主觀消費需求的綜合反應。心理學家按照它發生的先後將其概括為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方面。消費心理從認識過程經歷情感過程直至發展到意志過程,是一個消費購買的決策過程,該決策過程除消費者本人外,旁人無從知曉,故又常被稱為消費者"黑箱"***black tank***。雖然消費決策過程是未知的,但消費者外觀的消費行為不僅反映了外部環境對其行為的影響,而且反映了對購買決策起決定作用的自身特點,如文化教養、心理素質等。大學生同其他消費者一樣,消費行為也要經歷上述三種過程。大學生所受教育的經歷和所處的特殊的校園環境,使得他們成為社會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產生了與其他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同時,大學生是大眾文化及消費的排頭兵,研究和分析他們的消費心理有助於認識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

  一、大學生消費情況調查

  ***一***調查物件與方法

  物件:對陝西省一本、二本、三本高校中隨機抽取的各年級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年級中隨機抽取女生10名,男生10名,作為調查物件共240名學生。

  方法:本研究採用《大學生消費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每月基本消費總額、六類消費所佔比例、消費心理結構分析、消費心理與行為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是否存在年級差異、是否存在三類本科之間的差異。消費心理結構分析分別從攀比炫耀、時尚流行、他人主導、個性張揚、小心謹慎、魯莽衝動、調節情緒、勤儉節約 8 個緯度進行研究。研究中採用的《大學生消費問卷》,總問卷各個因素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在 0.567 7~0.872 9之間,而總問卷的信度係數為0.871 0,效度係數為0.759 8。信度與效度係數符合心理統計和測量學的要求。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消費水平

  對陝西省大學生基本消費現狀的調查顯示,從總體上看,大學生消費水平在靜態上可以劃分為高消費、中等消費和低消費三個檔次。根據以往的調查將消費水平做如下區分:高消費為每月1000元以上、中等消費為每月500-1000元、低消費為每月500元以下。調查表明,每月消費在1000元以上,所佔比例8.0%;消費在500-1000元,比例77.4%;消費在500元以下,佔14.6%。大部分學生的消費水平屬於中等消費。需要說明的是,在高消費的學生群體中已經出現了每月超過2千元消費的學生,而在低檔消費型學生中也有每月在200元以下的,數量是12個,佔到調查人數的3.01%。換言之,在大部分消費合理的大學生中有極端的現象出現,有少部分高消費學生和少數低消費學生。

  2、消費結構

  消費結構是消費方式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結合調查學校大學生消費的實際情況,重點考察了以下幾個方面:飲食消費***包括吃飯、買零食等,但不包括請客吃飯***、服裝消費、通訊消費、一次性消費支出以及人情交往等方面的消費。

  飲食消費。統計表明,有60.3%的學生每月在飲食方面的花費在300-500元之間,有3.0%的學生每月在飲食方面的花費在250元以下,也就是說,每天只有大概8元左右的飲食花費,而這部分學生有83.3%來自農村。通常情況下,飲食的花費在大學生的消費中佔有較大的比例,本調查同時調查了他們飲食以外的其他花費,除了飲食花費外,大學生的消費主要用於交際***包括和舍友、朋友聚會;談戀愛等***、購物和學習方面。進一步分析顯示,在交際的方面,男生的花費大於女生;而女生則在購物方面大於男生;另外,男生還在上網方面有一定的花費。

  服裝和一次性消費支出。高校學生對於服裝時尚流行的追求較為突出。大學生每學期的服裝支出在消費中佔有一定的比例。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喜歡追求新潮,時尚和品牌消費趨勢強。就服裝支出而言,調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每學期在服裝方面的支出在100-300元之間,17.1%的學生每學期在服裝上面的支出在300-600之間,2.5%的學生每學期在服裝方面支出超過600元,而且大部分是女生,並且都是來自城市。在娛樂消費***一次性消費***方面,74.4%在50元以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更多的靠他們自己規範和適當的約束,當代大學生的消費來源更多的來自於家庭,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76.3%的學生靠父母供養,佔到所調查學生很大的比例。除了父母供養外,還有部分學生從事兼職或勤工儉學等工作,在所調查的240名學生中有24人***佔10%***從事課餘兼職工作,且男女比例相當。課餘兼職收入情況顯示,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有88.8%,其中,100元以下的佔44.4%,從事的兼職也主要是家教工作,並且大部分是女生,其中以英語、數學和學前三個專業的人數居多。另外,收入在500以上的分別是音樂和美術專業的,這可能與他們的專業和社會的需求度有關。總之,如果在學校學習之餘,條件允許的話,大學生可以適當提前的適應社會,對於獲得一定的社會經驗以及增加消費來源都是有益的。

  通訊消費。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資訊科技發展迅速。手機消費成為高校學生消費支出的重要部分,移動通訊成本的降低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使高校學生手機使用率增加,手機、電腦走入大學生中已不足為奇了。就所調查的物件中,有手機的學生佔到90.0%。有電腦的學生也佔到了43.7%就擁有手機的學生而言,城市和農村學生的比例相當;女生擁有手機的人數多於男生,文科和理科學生有手機的人數相當。與此同時,手機的花費在部分學生的消費中已經佔到了一定的比例,包括手機購買費用、通訊話費***包括簡訊費***。購買1000元以下價格手機的學生佔72.6%,其中農村學生佔到69.1%;1000-1500元價格手機的學生佔20.3%,其中農村學生佔到28.7%,對於一般家庭而言還是可以接受的。就手機通訊費而言,有46.5%的學生在50元以下,39.4%的學生在50-100元之間,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但有部分學生的手機通訊費過高的現象。在這部分擁有手機的學生中,他們的手機大部分是父母出錢夠買的,佔到調查人數***調查物件中有手機總人數***的76.7%;自己存錢夠買的佔20.3%。

  談戀愛支出。調查的240名學生中,有42.4%的學生談戀愛,比例幾乎佔到一半,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們還要承擔一部分用於感情的費用支出,戀愛消費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因此,本研究在消費支出中也包括大學生的戀愛消費。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心理的特點

  很多大學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鍛鍊,進了大學後才開始自主消費,對於支配手中的錢還存在一定盲目性,開支缺乏計劃性,出現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的情況。這種沒有計劃的消費,導致學生每月的消費都要以預支下個月的生活費,從而每到月末都是學生最窮的時候。基於上述對當今大學生消費的調查與分析,當前大學生消費心理具有以下顯著特徵:

  1、攀比心理

  大學生在校期間為了適應社會,消費的模仿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表現出了別人有我也要,別人有好的,我要更好的趨勢。拿蘋果手機來說,這種高階消費,常常是學生們之間互相攀比事物,如果一味的攀比,這種現象既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部分學生為了獲得某種東西,而不擇手段。

  2、從眾心理

  從眾性是指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不足、缺乏判斷力,在同學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其他同學一致的觀點,即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引發大學生從眾效應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級效應"和"宿舍效應"。新生入學後,都在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班級、宿舍每個成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以及平時學習時間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員最直接的"參照物"。他們在形成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與班級、宿舍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不僅如此,作息習慣、生活情趣、業餘愛好也易趨同和從眾,共同合成對班級、宿舍成員的影響力。"班級效應"、"宿舍效應"在班風、舍風中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在大學生的消費方面,從眾心理會導致無謂的浪費,甚至會養成惡習。

  3、炫耀心理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尊重需要居於生理、安全、友誼和愛的需要之上而處於較高階的第四層次。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尊重需要。他們各方面的努力在相當程度上都是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體系,以實現自我價值。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表現在生活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慾望。許多大學生以擁有各類名牌物品作為炫耀的資本。這種現象實際上反映出大學生心理上的一個癥結: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並使之高大,或以此來提高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顯示自己的社會價值。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好而學習成績不甚理想的"紈絝子弟",更想以此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心理的平衡。這種現象也會對周圍的同學產生影響,導致重物質的消費蔚然成風。校園裡的這種炫耀之風,不僅玷汙了大學生的聲譽,還腐蝕了大學生的心靈,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二***大學生消費心理形成原因

  儘管大學生群體總體的消費心理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炫耀消費、攀比消費、從眾消費等非理性消費心理。導致這些不良消費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消費教育的缺失、大學生群體個性心理特徵的影響等。

  1、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影響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導向,如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鼓勵消費的政策;二是社會消費價值觀的影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導向也過渡為"保證生存消費、鼓勵發展消費、適當享受消費",大學生對新觀念的接受是迅速的,為自己的享受消費心理找到了理論依據;三是流行文化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年輕的大學生追求時尚、注重情調,加上商家廣告的營銷策略,使得不成熟的大學生容易產生從眾消費心理。由於當前社會上一些非主流的享樂主義消費觀,給當代大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是導致大學生消費心理偏頗的重要因素。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消極的消費主義價值觀也在不斷攀升,比如有人認為一個人是否值得尊重,是否有品位,主要取決於他的消費水平。一個人的消費水平越高,消費能力越強,就越是能夠證明他的成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首先接受了這種價值觀,然後又逐漸輻射到其他社會階層,甚至演變為一種社會意識,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2、學校教育的薄弱

  學校消費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學生盲目消費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大學新生,一方面,他們大多數第一次離開父母,沒有自己掌管錢財的經驗;另一方面,他們剛從中學繁重的功課中解脫出來,空閒時間較多,也容易盲目消費。目前許多高校缺乏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深入研究,尤其缺少對學生實際消費行為的瞭解和把握,因而在高校教學中缺少與人生觀、價值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缺少有效的消費指導。

  3、大學生個性心理

  大學生處於人生中獨立性與依賴性並存的時期,開始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起來,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許多大學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支配要求,雖然他們的消費來源主要還是家庭,卻有著強烈的消費自主要求,因此,有時候會導致盲目消費。另外,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們希望建立自尊和他尊的體系,實現自我價值。因而在生活消費領域常常會產生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炫耀心理。

  三、大學生形成健康消費心理的建議

  ***一***大學生應樹立理性的消費觀

  消費既是一種社會生活現象,也是一種群體價值觀傾向的反映,在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正確引導以及在學校消費觀念教育薄弱的情況下,大學生消費的心理衝突和失衡隨之而來。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引導和教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大問題。大學生要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經濟陷入窘境,進而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因此,高等學校應該開設相應的消費課程幫助大學生科學理財,指導他們如何支配自己的錢財,對其進行價值觀、人生觀和消費觀的科學教育,大力倡導合理的消費和科學的消費,引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計劃地進行理性消費,提倡大學生健康向上的消費觀,力求實現最大的消費效益。

  ***二***學校教育引導正確的消費心理

  現今社會,一個人能否學會獨立理財決定了他能否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那麼獨立的理財能力已經成為一個人生存的重中之重。應該承認,在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關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形成足夠的認識。所以,高等學校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現狀的關注,注重在研究他們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使理論教育真正擺脫空洞的說教,大力提倡調查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消費是伴隨人生的活動,人的消費觀與幸福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緊密相隨。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高等學校應該把消費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指導和規範大學生以理性而實際的態度參與消費。

  ***三***社會和家庭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

  目前,大學生的消費支出90%以上需要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援,因此,家庭和學校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理財能力。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的消費單位,它的文化水平、社會地位、投資意願等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消費行為。因此,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應該根據學校和孩子的學習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節制地供給費用,有計劃地控制孩子的生活費用,及時過問孩子對錢的使用,引導他們合理開支,培養其科學的消費觀,家庭教育應發揮對大學生消費教育應有的教育職能。大學生的很多行為方式是受環境薰陶所形成的,只要他們生活在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中,他們就會形成科學而理性的消費觀念。因此,高等學校要利用傳播媒介進行直觀形象的消費觀宣傳,形成一種正確的消費輿論和導向。大眾傳播媒體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引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合理的消費,要營造通過打工獲得合理報酬的社會大環境。同時,也要改善社會大環境,在規範社會消費的大環境上,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馬芙玲.淺析大學生消費特點及存在的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6,***27***.

  [2]秦雲,祝志傑.大學生消費心理及消費原則淺論[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高守貴.走近當代大學生消費[J].消費經濟,2004,***2***.

  [4]江鴻.激情與理性間徘徊--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與消費心理的社會學解讀[J].經濟前沿,2006,***9***.

  [5]張志祥.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特徵及趨勢[J].中國青年研究,2002,***5***.

  [6]車磊.高校學生炫耀消費調查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2***.

  [7]劉志偉.在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點及企業營銷策略研究[J].商業研究,2002,***4***.

  [8]鄧演平,蔣繼強,李衡,等.大學生日常消費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 .當代教育科學,2004,***4***.

  [9]趙祥祿.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的現狀、原因和對策[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

  [10]李磊.黃建陵.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與特點透析[J].消費經濟,2007,***4***..

  作者簡介:程新星,西安外事學院2010級學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