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雙贏原則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論文

  校企合作,顧名思義,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包括教育行業,大中專院校等職業教育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採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雙贏原則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雙贏原則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全文如下: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院校只有實施校企合作,才能促進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這符合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人才市場的需求關係。儘管校企合作在促進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然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所開展的校企合作,由於諸多原因,所取得的實際效果並不盡人意,還存在許多制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的問題,沒有達到校企深度合作和形成長效機制,以致影響了校企合作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深入瞭解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充分認識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對解決制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的問題,實現校企合作長效發展,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在促進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1 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非常重視對“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實踐。2005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2006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中都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地方的政府、學校、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高職院校也大都開展了校企合作的實踐,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校企合作辦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招生就業、師資培訓、技術服務及文化建設等環節,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有些地方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天津推出的“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天津模式”;山東省總結出的“學校自辦產業型、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約型、工學交替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長職院也形成了政府為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多方參與的“一主多元”校企合作模式。

  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高職教育和地方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由於學校、企業在認識上沒有達成共識,在利益上沒有實現雙贏,加之缺乏政府有力的財政和政策支援等諸多原因,導致還有相當多的校企合作只是流於形式,處在一種淺層次、鬆散的狀態,存在合作模式單一、合作層次淺、合作範圍小、合作效果差、執行機制不健全、缺乏長效性等問題。這些制約了職業教育乃至社會經濟的長足發展。

  2 構建高職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

  互利雙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礎,也是最終目標。校企合作的雙贏在於通過校企合作能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的各自資源優勢,為雙方創造更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一方面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和儲備、員工培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充分發揮學校的科研優勢,有利於企業增加經濟效益及發展壯大,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教師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學生頂崗實習等方面從企業獲取支援和幫助,資源共享,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實力。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並形成長效機制,有利於提高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促使校企合作深層化、制度化和持續化,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確保校企合作能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真正發揮作用,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突破學校發展和專業建設瓶頸問題的有效措施;也是企業在應用技術開發、職工培訓等方面得到學校的智力支援,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長足發展的重要手段,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問題的關鍵是怎樣構建高職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呢?

  2.1 構建高職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思路

  只有針對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專業結構及學校、企業的實際情況來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推動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是相當重要的。通過對各高職院校和區域支柱產業相關的行業企業的調研,可以獲取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等第一手資料,以便從中分析找到目前高職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通過調查獲知:目前許多高職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單一、內容範圍狹窄,仍集中在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上,缺少靈活性;校企雙方利益不一致,沒有融為一體;政府、學校、企業三者責任不到位,沒有長久規劃及發展戰略等問題。通過蒐集對比國內外校企合作的相關資料,從中可以探索和借鑑某些成功經驗。同時結合要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職能、企業需求及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特點等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推進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構建出符合“雙贏”原則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

  2.2 構建高職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原則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面向市場,服務經濟、共同發展,是構建高職校企合作“雙贏”模式的重要原則。

  首先學校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定和調整專業,以保證各專業全面協調發展;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合作,探索建立以學校為主體,行業企業多方參與,多種形式並存的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職業教育必須要有行業企業的直接參與,學校通過企業可以建立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解決職業教育對裝置投入不足的問題。其次企業應主動介入職業教育,為職業院校長期無償提供實訓條件***包括裝置、場地及師資等***,以解決企業因技能型人才短缺而嚴重阻礙企業發展的問題。企業成為是職業教育堅強後盾的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的最終歸宿。只靠學校主動尋求、企業被動接受的校企合作是不解決根本問題的。

  只有校企雙方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前提下通力合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實際上,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政府的職能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政府應該引導、扶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援和制度保證,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統籌規劃,促使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減輕職業院校在尋求校企合作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消除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顧慮,促進校企合作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形成由“學校主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三方聯動”的校企合作發展長效機制。   3 探索構建“雙贏”原則的高職校企合作模式

  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平臺,探索深度校企合作的核心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全面提升合作層次和合作內涵。具體解決如下問題。

  ***1***研究企業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專案化課程、實訓基地建設及雙師型教師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推動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專案化課程開發及雙師型教師培養、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等創新改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徑,解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

  ***2***研究學校為企業提供應用技術開發、職工培訓等方面的支援作用,尋找促進企業長足發展的有效措施,解決企業發展後勁不足問題。

  針對以上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所採取的具體實施方案為:

  以吉林省汽車內飾系統工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吉林省科技廳主管,由吉林大學、一汽-大眾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吉林省地方支柱企業企業、科研單位等組成***為依託,通過深入細緻的企業調研,遴選規模大、技術力量強、實訓條件好的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春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作為合作企業,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平臺,圍繞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學校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等內容。

  針對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內容,學校、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應具有的權利和義務,校企合作契合點、動力、對策等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從多方面瞭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觀點和對策。如校企雙方根據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探索形成了“五同四合一”合作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及評價、共同組建實訓基地、共同培訓師資,實現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習與生產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實現。使“育人目標與用人目標相銜接、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相銜接”,推動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創新改革,完成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使命。同時,校企雙方根據現代經濟環境下的企業需求,在應用技術開發、職工培訓、社會服務等方面得到學校的智力支援,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了長足發展。

  總之,在雙贏原則下,高職院校科學合理地實施校企合作,有利於高職教育改革和創新當前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等,使學生在學校就收穫實際職業工作經驗,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減少學生課程學習和職業崗位實際環境的差異,縮短了從學生到員工的轉換時間,實現學校教育與職業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對接,符合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規律。同時,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促進了職業教育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