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字類的學術論文

  文字在語言學中指書面語等人們意思表達的視覺形式,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語言文字關係淺論

  摘要:語言文字關係是個有關語言學與文字學根本的理論問題。筆者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文字本源上是一種粗糙、簡單以形表義方式的視覺性質的表義手段;語言本質上是一種以音表義方式的聽覺性質的交際工具。在歷史的長河中,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人類交際的需要。因此,成熟的文字系統,往往又是建立在對語言借用乃至表達基礎之上的,兼形音兩種表義方式、視聽的交際工具。

  關鍵詞:語言;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中圖分類號:H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1.語言文字異同及文字發生

  關於語言文字的關係問題,以“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的觀點最具權威和代表性:“文字表現語言”,“後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於表現前者”[1]。該觀點在國內外依舊主流。若針對拼音文字及語言,不愧是不刊之論,倘若謂之漢字與漢語,則未必適切。國內對之反思最深切劇烈的當屬徐德江先生。徐氏認為:“文字分為兩大類:非字音文字和字音文字。人類最初產生的文字是非字音文字,如圖畫文字。這個階段,文字與口說語言尚未結合。當文字與口說語言結合時,人類文字的發展步入第二階段:字音文字。‘形義法’是區別於口說語言的一切文字的共同本質。‘音’只是文字的一種―‘字音文字’的特質,認為沒有‘音’就沒有一切文字是不對的。‘形音義法’只是‘字音文字’的特點。”[2]上述觀點發人深思。

  “文字起源於圖畫”[3],是學界的主流看法。本文據此認為,文字本源上是一種粗糙、簡單的以形表義方式,一種與語言完全不同質也未必有關聯的視覺性質的表義手段;而語言本質上是一種以音表義方式的聽覺性質的交際工具。在歷史的長河中,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人類交際的需要。需注意,語言與“文字”的相互作用中,人類對語言於文字的作用更敏感,許是語言對文字的影響更大些。文字作為一種成熟、簡明、便利的表義系統是建立在對語言借用乃至表達基礎上的事實,支援了這一點。因此成熟的文字系統,往往是一種兼形音兩種表義方式的視聽的交際工具。換言之,自源性質的成熟文字系統,是一種在堅持自身本源中以形表義優點又最大可能地繼承口語***語言***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的優於語言的認知和交際工具。

  那麼,如何認識徐氏的“非字音文字”呢?筆者前文提到,文字本源上是一種粗糙、簡單的以形表義方式,一種與語言完全不同質也未必有關聯的視覺性質的表義手段。圖畫、手勢等一切能夠據形表義的方式都可以看作這樣的表義手段。比之語言,它們存在表義不簡明的嚴重缺陷。然而圖畫類的以形表義方式潛在的跨時空性,又恰是語言的天然所短。這許是文字起源於圖畫的道理。同時離開對語言的借用乃至表達,又難以形成一種成熟、簡明、便利的以形表義性質的交際工具。這或許是學界堅持用是否表達語言以及能否完備地表達語言,作為衡量圖畫類形體是否算文字及成熟文字體系的道理。

  因此,“非字音文字”可看作一種諸如圖畫、手勢之類粗糙、簡單的以形表義方式的視覺性質的表義手段。但須知,通常所說的文字,是指人類為克服語言交際的侷限而創立的一種兼形音兩種表義方式的視聽的更優的新交際工具。它是在借用乃至表達語言的前提下,堅持自身本源中以形表義優點,又最大可能地繼承口語***語言***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

  2.文字表達語言方式與文字型別

  上文提到,離開對語言的表達,便難以形成新的更優交際工具,即通常所指的文字體系。由於語言是語音與意義的對立統一體,文字表達語言自然具有兩種基本方式或可能。一種為文字形體主要通過直接表詞或語素意義、間接表其音的方式。因而形體與意義關係密切與語音關係較為疏遠,漢字為典型代表;一種為文字形體主要通過直接表詞或語素音從而藉以表其意的方式。因而形體與語音關係密切,與意義關係較為疏遠,拼音文字都屬該類。值得注意的是,前者一般是自源文字的語言表達方式,代表文字表達語言的天然路徑和趨勢;後者通常是借源文字的語言表達方式,是前者在一定社會歷史文化條件下的自然變體。

  簡言之,漢字為代表的表意文字,是“寫意”的文字。字形系統主要通過“據義而構形”[4]的方式形成。走的是形體表意理據性的道路,也就是,字形構造與所表意義之間的直接相關性和可解讀性。因而,許多漢字古今構字理據雖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但“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資訊”[5],還“因為漢語語素意義的變化比語音的變化慢”[6],使得漢字字形的演變不但緩慢而且有跡可循。以上因素使表意漢字往往具備較強的溝通古今的能量,以其為載體的書面語,比之拼音文字,在歷時平面上能夠起到卓越的傳播文化遺產的功效。同時,該類文字在堅持據義構形原則的前提下,仍沿著內在規律發展簡化,以更好地發揮共時平面上交際工具的價值。

  比之漢字,拼音文字是“寫音”的文字。字形體系主要通過“據音而構形”的方式形成,本質上走的是形體表音理據性的道路。也就是,字形通過表達語音的方式自然而巧妙地表達了語音所負載的語義內容。純粹“寫音”表意的方式,大大解放了“字形直接表意”對文字本體的束縛,使字形的最大簡化和書寫的最大便利化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卻大大減損了文字本體的價值,使得字形本身不再能直接攜帶任何意義資訊,只能依賴其所約定表達的本就攜帶意義內容的語音來間接表意。文字本源於直接表義的圖畫形體,其形體本該能直接攜帶一定的意義資訊,表意的漢字多少還保留著這一點。在表意文字體系中,意義是由字形和所約定表達的語音協同傳達的,字形本身的表意度不容忽視。

  因此,以拼音文字為載體的書面語,在歷時平面,雖然不能否認也具備傳承文化遺產的功效,因為其有形的物質外殼也一樣可以傳於異地流於異時。但由於其所“對映”的口語具有變化快的特點,每隔一段較長的時間後,作為其物質外殼的拼音文字為了能較好地記錄口語的新面貌,就不得不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文字體系面貌頻繁變動的情況,大大削弱了以其為物質載體的書面語溝通古今、傳承文化遺產的功效。而文化傳承於人類的重要,卻不言而喻。

  3.結語

  表意和表音是文字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兩大基本理據和兩種自然路徑。自源文字通常傾向於沿著表意的天然路徑演變下去;借源文字則往往在改造某種自源文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走上文字表達語言的第二基本路徑即表音,並將沿其內在規律發展下去。兩種文字型別各具特點和價值。在表意漢字於漢語應用的實踐中尚未被淘汰及對其尚未得出透徹的認識之前,斷言漢字落後乃至廢除漢字是不科學的。

  參考文獻:

  [1]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7、47頁。

  [2]徐德江 《淺談文字語言―1981年來公開發表的論文與專著中主要學術觀點綜述》,《漢字文化》2005年第1期。

  [3]周有光 《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頁。

  [4]王寧 《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王寧 《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頁。

  [6]蘇培成 《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

  [7]牛紅 《也談文字的本質及相關問題》,《通化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4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