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類的學術論文
教育不在於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於按其所未行而行。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物理教育要與素質教育相結合
作為素質教育過程的主體,在物理科方面更應該加強以及搞活課堂教育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已的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與實踐。物理課程不是為培養物理專業工作者而設立的,它應該和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提高學生素質這一總的目標作出貢獻。
物理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物理學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文明生活,沒有物理學的發展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現代化生活,它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推動了人類文明程序的發展,顯示了科學的巨大力量。在學習物理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所以,學習一定的物理學知識不僅是作為一個高素質公民的前提條件,也是適應現代社會的必要條件。
一、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物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實驗為基礎,從實驗出發,尋找規律,再用實驗去驗證結論。所以,它要求學生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實事求是,不靠主觀臆斷去猜測、捏造。當然,在這個方面,教師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對於教師的演示實驗,必須作到在能排除干擾的情況下,儘量做到位,而不是隨意性的一帶而過,或者將某一次的失誤說成是實驗條件的不是,這樣的話不能說服學生,從而傳遞給學生一種意識:物理上的規律有時候也是不嚴格的。
一般來說,在物理教學中所做的實驗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間的關係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科學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運用,可使我們抓住物理問題的本質,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對細枝末節的探討。過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學生迷失在各種形式的數學推演和運算之中,而傷失了對豐富而生動的物理本質的認識和理解,過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為抽象難懂,更容易使學生傷失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這些都是與我們物理教學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馳的。實際上在許多情況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對於物理思維能力的提高、科學素養的培養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二、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學生親自做實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也在鍛鍊學生的素質,那就是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當然提高了動手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在學生實驗中,一般採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兩人一組居多***。兩個學生或者幾個學生一起出主意,然後一起參與動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學負責安排任務的分配,其中一位負責檢查等等。當然,也應做適當的輪換,讓每位學生都體會到各個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將來他們所要踏入的這個社會就是一個需要人與人合作的社會。在合作的過程中同時會使學生養成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這也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化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三、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用科學的方法
在物理課程中,強調的就是認真觀察,在觀察事物時,不帶任何的主觀色彩,而是以自然觀察的方法以及用實驗來觀察的方法。物理學理論的建立一般都遵循著這樣一個途徑:觀察實驗***廣義的***、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總結理論、通過廣泛的實踐驗證理論⋯⋯在其他領域,大到科學理論的建立,小到檯燈、自行車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徑都是相似的,有意識地沿著這樣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我們的物理課程一直堅持對學生進行“物理學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教育。
第一,作為教師應注意不給學生造成這樣的錯誤印象,好像通過課堂上的一兩個實驗,收集三五組資料就可以得出一個物理規律。而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上用於歸納物理規律的實驗不過是科學方法的一種演示。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過。
第二、重視“猜測”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我們一直重視從事實歸納科學規律,而後用演繹的方法利用這些規律去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有兩點常被忽略。其一,單純的演繹不能得到新的認
識;其二,單純的歸納得出的規律只適用於與原型相同的場合,不能成為普遍規律。這兩點都告訴我們:創造性思維往往需要猜想。這種猜測也是在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亂猜測。
四、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積累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物理課本中所出現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類比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控制變數法等等。以類比推理為例。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科學,它不僅有一定的知識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絡。將新、舊知識進行類比,給學生以啟示,使學生易於掌握新知識,同時也鞏固了舊知識。
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又學到了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接受新事物的方法,作為學生本人,如果不喜好物理本身,他可以不用去深究物理量之間的進一步關係,但是學習物理的這種方法還是應該掌握的,曾經有人說,學過某些知識之後,把知識全部遺忘後留下來的就是素質。也就是說你對某個領域擁有多少知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能再學習的本領。
讓物理學的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作用,或者發揮更大的作用,也需要教師的努力。教師自身的素質也要相應跟上。要主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要環節和過程,包括備課、考試出題、教學測評、學習情況調查分析、教學研討和交流等等,使他們通過轉換角度,調整自己的方位,打破教與學的封閉和隔絕,體悟教學的真諦,喚起他們求學上進的精神動力,瞭解自己的知識水平,揚長補短,多方完善,從而把教師的“示範性”和學生的“實踐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一切以提高學生素質而努力。
素質這是一個包括非廣泛的詞,是一個沒有界限的活動範圍的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素質教育所要表達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具有更大的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使之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心得體會,僅僅是個人看法。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有待於我們更深入去研究,去探索。
篇二
美術教育史與美術教育的關係
摘要:美術教育史是人類文明的遺產,它不僅是一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史,同時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美術教育史對美術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沿襲作用;二、欣賞與教育並舉的作用;三、促進社會創造革新作用。同時美術教育史的學習服務於美術教育。
關鍵詞:美術;教育史;審美;美感
人類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因為讀史使人明鑑,另一方面來說是為了瞭解文化,利於創新。單就美術教育來講,假如你什麼都不知道,你的作品將缺乏內涵。在學習美術教育史的過程中,有許多優秀的作品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心靈的躍動,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什麼是美,美的涵義,以及美術與生活的關係。
一、沿襲作用
所有的人類文明、文化無一不是經過歷代的沿襲發展而來的,中國繪畫更是有深遠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也是我國最早的原始繪畫***到唐代的人物畫再到宋代繪畫的鼎盛時期,再到今天中華民族百花爭豔的繪畫局面都繼承著歷代繪畫的精髓。
主要的沿襲有:前面的美術教育方式、機構、畫家思想和題材。
簡單一點來說:想在當今的美術教育上獲得一些成績,就必須要認真的學習美術教育史,因為只有瞭解歷代諸多大師獨特的成長過程、藝術理念、風格區別及技巧表達,經過不斷評判思考後才能給出正確的定位,促使今天的美術教育更好地發展,從而避免茫然失措和重複浪費。
二、欣賞與教育並舉的作用
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限於培養藝術家,美術教育目的本文認為應該是以培養、提高人類的審美能力和提高人類的整體的文化品位與素質修養為主要目的,具體說來,就是以提高人類的感受、欣賞、鑑別美的能力為主要目的。
美術教育史是一張形象、生動的畫卷,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起著前導的作用。在欣賞它的同時它也對我們有教育作用,主要表現在:***1***審美認識作用;***2***教育作用;***3***審美娛樂作用;***4***審美調劑作用。
***1***審美認識作用
學習美術是一系列的認識過程,在這過程中反映出人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美術學習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準確地把視覺形象反映出來。但同時也需要有學習的意向——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學習美術教育史時我們會因其美術的實用性而提起對美術學習的興致。再者,我們對實物、掛圖、色彩等的欣賞而有感而發引發創作興趣。
***2***教育作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學習美術可以使人心如止水,使人心曠神怡,使人氣質高雅;因此人對美的永無止境的追求可以激發一生的興趣。培養青少年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是非觀,區別美與醜等,都成了美術教育的任務。凡是真正接受美術教育的人,不允許自己有不美的行為,這是美術教育對人產生髮自內心去追求美的促進作用。
***3***審美娛樂作用
美術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於樂,讓人受到美的薰
陶。“孔子聽了韶樂之後,三個月不知肉味。說明藝術給予人的美感是一種精神愉悅,它高於單純的生理快感。”
繪畫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儒雅之士附庸風雅之物,許多文人墨客都通過繪畫抒發主觀情趣,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閒情逸趣還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純以自娛等言論。
***4***審美調劑作用
美術教育過程更多地是運用審美的情趣,在中國畫裡就是講究詩情畫意,並潛移默化地把人帶到如詩如畫的境地,使人心理節律更趨協調。
美育不但能培養髮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而且這種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著密切相連。通常人們所說的藝德一致,就是強調人的思想心理素質與藝術水平的一致。只有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才能產生真正美的藝術。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調節和平衡了人的心理過程,形成人更健全的心理。
三、促進社會創造革新作用
教育只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注意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才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現代社會中,無論一個人從事什麼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學和審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許多事實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學者,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指學術上的成功,也是個人全面發展的成功,這種成功和他們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開的。
瞭解過去才能創造未來,瞭解美術史,就能推斷,這個領域目前、將來需要什麼。雖然當今美術教育史論已作為一個學科,有其獨立性,但是美術教育史論的研究卻很難離開美術作品,其實我們現在學習的思想、技法,也是美術史,都是先輩們積累下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所以,美術教育史的學習無處不在……
總之,美術教育和美術教育史相互作用、相輔相成,今天的美術教育就是明天的美術教育史。
參考文獻:
[1]葉朗.***1985***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3]葉立群.***1995***職業技術教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4]王極盛.***1986*** 科學創造心理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