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畢業論文

  為了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必要對其工作本身進行研究與反思。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畢業論文範一: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規。心理諮詢人員嚴重不足,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很多高校沒有設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的學校只作為選修課開設,但都沒有列入教學計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課堂教育滯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規。心理諮詢人員嚴重不足,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不到位。很多高校沒有設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的學校只作為選修課開設,但都沒有列入教學計劃;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中,只作為其中的一個章節,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有的學校授課老師非專業人員,照本宣科,沒有聯絡實際,無法啟發大的獨立思維,大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方式陳舊,老師固守“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扮演大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的角色,忽視大的心理成長規律;教學內容理論化,課程定位出現兩個誤區,要麼把心理健康課定位在心理學課的軌道上,要麼定位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本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二、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偉大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學校諮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為今後適應社會,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模式探索

  課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主渠道,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

  1.課堂教學內容要以大學生需求為導向。

  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在每次的教學中,結合大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合理規劃分配學時,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和實踐指導性。將瞭解心理科學的基礎知識、建立合理認知、儘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與適應;掌握心理調適技能、處理好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人格發展等方面的困惑;認識職業特點和就業形勢,客觀分析自我職業傾向,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幾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規劃,旨在解決好大學生的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心理調適水平問題、擇業就業心理壓力問題,從而培養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強、溝通能力強的畢業生。心理教育要培養大學生理性的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要減少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實際操作。使大學生系統地瞭解自身心理髮展變化規律,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認識並識別心理異常心理,優化個性中的良好品質,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課堂教育方法多樣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於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聯絡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採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大學生自我探討,以達到促進大學生個人成長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當好引導者、輔導員,營造和諧的氣氛,真正體現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

  ***1***團體式心理健康教學。團體訓練活動是一種主要的、且十分有效的遊戲活動方式,是一種富於啟發的、能啟用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適合大學生的特點,活動內容豐富,寓教於樂,有利於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可以將團體訓練活動引入課堂教學,結合不同授課內容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引發思想內涵的遊戲類團體訓練活動,合理組織大學生在團體活動中體驗、感受、反思,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課堂表現氣氛活躍,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增加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

  ***2***體驗式課堂教學。體驗式教學通過親身體驗、現場教學,實現以老師主導、大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注重個體的差異性,強調溝通、交流和共享,強調主動性、過程性、情境性和實踐性,其特點是以體驗為中心,引導大學生互動,達到知情統一,可以有效地克服了傳統說教教學的不足,變被動為主動,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學習效果,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處理學習、人際交往和情緒情感等方面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育大學生心理品質。通過體驗式教學,瞭解大學生所思所想,幫助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剖析、自我領悟,有利於提高老師綜合教學能力。通過體驗式教學的效果分析,可以培養“一專多能”的老師隊伍,進一步探索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重要作用。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強調讓大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即通過老師對案例進行具體描述,再現當事人經歷的事件與情境,引導大學生對當事人所處的情境及糾結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與心理調整思路,促進大學生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現實性,要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聯絡,以大學生生活現實為基礎,以增強大學生興趣;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要注意做好當事人的保密工作,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引入有同學有關的案例,避免對號入座。

  3.多媒體教學法。

  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以新穎的形式,強大的功能,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能夠較好領會心理健康相關知識,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多媒體方式呈現的案例,能夠為大學生建立一種再現的真實情景,通過大學生的觀察、體驗、討論、反思,促進大學生掌握內隱的心理調節知識,形成健康的人格,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優先出版林虹靜科教導刊***下旬***2016-01-11

  2、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 優先出版劉靜現代交際2016-03-01

  大學生心理健康畢業論文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

  摘要:團體心理訓練是通過一系列團體活動,幫助個人自我瞭解、自我接納,增強自信心達到自我統一和自我實現,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其實大學生存在一定心理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八九歲至二十一二歲,正處於青年中期,而從心理學上看青年期是人一生各階段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一直在父母的保護中長大,加上心理髮展的成熟度不夠,遇到事情後情緒很容易激動衝動,心理衝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合理排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因此在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時,我們一方面要重視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誇大心理問題的存在,認同相關心理問題存在的必然性,否則會起相反作用。

  2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類

  2.1環境改變引發的心理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大多事情是由父母代勞,進入大學後,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求學,面對的環境是陌生的,人際關係是生疏的,很多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心理困惑,表現出對現實的手足無措和失落感,尤其是農村生源的學生習慣了農村生活的環境,到了喧鬧的城市後,易產生壓抑和自卑感。而當這種焦慮、不安超出一定限度時,就會引發心理問題。

  2.2學習引發的心理問題

  能夠考進大學的同學在中學時期往往是名列前茅、出類拔萃者,然而進了大學校園,才發現人才濟濟,成績優異、口才甚好、多才多藝,置身其中,發覺自己絲毫也不出色,這時有的同學就會妄自菲薄,灰心喪氣,無形中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失落感、自卑感。而且大學的學習和高中的學習完全不一樣,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時有老師天天輔導,大學裡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狀況,不會安排好自由的大學時間,對學習的適應產生障礙,一旦考試不理想,就會表現出後悔、憂鬱、焦慮等情況,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2.3人際交往引發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彙集成一個社會的群體,由於他們原來各自的生活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不同,加上高校社團活動很多,對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較純學習的高中要高,這樣往往使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容易造成人際關係失調,會讓他們產生困擾,從而引起孤獨、煩惱、害怕、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的會在行為上表現出自我封閉、逃避現實等,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據筆者調查,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很多學生都買了電腦,又由於網路的方便,足不出寢室就能上網,加上網上娛樂休閒專案眾多,很多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耗在網上,寢室裡經常聽到敲擊鍵盤的聲音,而互相面對面交流的場面不多見了。還有手機及網路的更新換代,“低頭族”越來越多,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指尖。“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訴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寧願在網上與陌生人說心裡話,也不願意與周圍同學交流和溝通。所以說人際關係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成為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2.4情感引發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談戀愛已不是高校裡的新鮮話題了,從入校開始,大學生成雙成對的不在少數,暫且不談論他們談戀愛的初衷。而由於年輕,大部分大學生的愛情價值觀和心理髮育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對待感情,往往憑著自己青春期的衝動,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沒有準備,難以承受。而由於失戀引發的心理問題就更多了,失戀後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荒廢了學業,個人萎靡不振,容易引發抑鬱症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2.5就業引發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由於連年擴招,大學生畢業人數也隨之增多,加之大多數企事業單位結構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很大的困難。激烈的就業競爭使一些就業受挫的畢業生灰心喪氣,結果引發焦慮、怨恨、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失調。這種情緒也會讓大一新生受到影響,提前讓他們產生就業恐懼感,出現學無前途的想法。加上在校期間,一些學生的專業、興趣、就業目的、性格特點間的衝突,容易讓他們產生矛盾的心理。

  3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援

  其實,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提出了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內容、原則、途徑和方法。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意見中提出要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大學生實際,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問題。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就高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檔案中提出高校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工作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議事日程。國家相關部門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指明瞭大的方向,各級各部門都要認真學習,領會檔案精神,並結合在學校一線工作的經驗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混為一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顯著的區別,不能互相替代。所以,我們既不能想當然地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方法和形式上融會貫通。

  4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對策構想

  4.1通過不同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社會,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遭受挫折的洗禮,沒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思想,學生出校門後,面臨學業、就業、住房、婚姻的壓力容易感到世界充滿挑戰,遇事容易產生悲觀情緒。現在大學生在入校之前的生活和學習經歷一般都比較順利,在抗挫折、抗磨難方面的能力不強,不利於未來的發展。為讓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在校期間應根據他們成長的需要,通過不同形式進行挫折教育。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挫折,告訴他們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遇到困難要坦然應對,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否定自己的能力,從而幫助大學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陰影,鍛鍊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4.2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人際關係教育

  大學生年齡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處,容易達到心理上的溝通,這對於克服心理障礙,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是極為有利的。因此,要幫助他們改變社交觀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而應看作是擴充套件視野、增強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要幫助他們瞭解到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學業、價值觀的培養都會有所啟發;要培養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讓學生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氛圍中,在充滿愛意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另外,尤其要注意貧困學生的人際交往,因為生活、教育經歷與城市學生存在很大的差距,難免在心理上會產生自卑,對於他們應多加引導和幫助,避免“破罐子破摔”,扶貧先扶志,讓他們認識現實,正視現實,自強自立,同時想辦法改變現實,機會很多,通過價值的實現增強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4.3利用心理委員隊伍的作用

  面臨各種不適應,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有的求助於班主任、輔導員,班主任、輔導員便進行心理開導,儘管解決了求助學生的困惑,但基本上屬於滅火劑做法,有求助時便解決,無求助時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而無法及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僅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難以深入開展,須廣泛動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但一般師生又缺乏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敏感性,因而初級預防往往成為危機干預的“木桶短板”。而現在很多高校在班級幹部組成中都增設了心理委員一職。心理委員從學生中來,與同學們朝夕相處,熟悉學生心理,有助於以同齡人的視角關注大學生心理狀態;有助於利用同學習、同生活的機會,瞭解最真實、最詳細的情況,而且同學間更容易產生共鳴,能及早、及時發現同學們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心理委員隊伍及其組織能有效補充初級預防體系的力量,強化危機的預防和發現功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有力補充。如將各年級各班級心理委員整合起來,成立心理成長工作部,形成學院—班級—寢室三級網路體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蓋面,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心理委員自身做到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實現自助成長,“因為助人而快樂,因為自助而成長”。

  4.4發揮團體心理訓練的作用

  團體心理訓練是通過一系列團體活動,幫助個人自我瞭解、自我接納,增強自信心達到自我統一和自我實現,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這是很多企業用於員工培訓的常見方式。如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自我介紹”、“瞎子走路”等破冰遊戲;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的“同舟共濟”、“信任背摔”、“巧解千千結”、“齊眉棍”等遊戲;培養創新型思維的“達標迅跑”、“沙漠奇案”等遊戲。在設定的場景中,在輕鬆的遊戲中,通過這種體驗式學習,讓參與者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增強戰勝困難的毅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同學們認識團隊的力量,認識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認識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非語言溝通的重要價值,在特定的環境中去思考、發現、醒悟,對個人、團隊重新認識,重新定位。

  參考文獻

  1、略論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優先出版陳雪蕾中國教育學刊2015-11-04

  2、淺析“90後”大學生及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優先出版母建春商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