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心理適應發展論文

  中學生要通過學習、生活及各種實踐活動,有意識的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加強意志鍛鍊,將紀律約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自發變為自覺,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摘要:每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產生不斷適應新環境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適應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隨時都要面臨的任務,也是人應當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只有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才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於現有教育條件與生活環境的侷限,在校中小學生中因心理素質較差而導致適應水平偏低或適應不良,學生面臨新的學習環境和人際環境的變化所出現的不適應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內涵;培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事。從這個目的出發,結合世界經濟和教育發展的趨勢對新世紀青少年心理素質的要求,青少年心理素質應包含培養獨立、自覺獲取資訊和知識的技能,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有敏銳、深刻的認知能力,有良好的生存品質,堅強的自信心和健全統一的人格,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有團隊精神,對人理解、尊重、寬容,在集體中做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培養健康的競爭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敗的良好心理素質,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事業心,對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關於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提高,我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一、心理適應能力的內涵

  心理適應在心理學裡通常是指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人們通過自我調節系統做出能動反應,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更加符合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使主體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這說明,適應現象是伴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出現的,由於人們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經常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每個人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產生不斷適應新環境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適應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隨時都要面臨的任務,也是人應當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簡單說,心理適應能力就是個體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新環境的心理素質。

  心理適應能力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對未來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只有具備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才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於現有教育條件與生活環境的侷限,在校中小學生中因心理素質較差而導致適應水平偏低或適應不良,學生面臨新的學習環境和人際環境的變化所出現的不適應的問題。

  二、 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現狀

  ﹙一﹚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集中體現在能否較快適應新的校園環境,是否較快融入新的班級體;能否短時間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面對新的學習方式、方法是否較快適應;課堂上能否大膽表現自我;網路資訊時代,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資訊能否正確認識等。

  ﹙二﹚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青少年展現出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一面,與以往青少年相比,有了較大的提高,例如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在陌生人面前暢所欲言的能力,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敢於追求的能力的提高。這是值得我們高興和讚揚的一面。

  ﹙三﹚與此同時,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並不能很快適應周圍的變化。心理適應能力低下的學生多表現為不能儘快完成小學向初中階段的過渡。據一份24個城市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學生中有各種心理問題者達10%—15%,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度上升,10%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但長期以來,很多人對身體健康比較重視,而對心理健康卻較少注意。實際上只有體***身體***魄***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三、影響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因素

  目前我國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一貫制,但中學和小學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習階段,小學階段大多一個自然村一所,學生結構單一,而且多以走讀為主。教學內容少,難度小。而中學相對集中,學生來源廣,多以寄宿製為主,教學內容多,難度相對加大,主使一些學生難以適應,難以承受。而導致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原因我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家庭的原因、學校的原因、社會的原因等。

  四、提高中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對策

  只有適應了這個社會,才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二十一世紀是充滿競爭的時代,人才競爭除了學識、技能的競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的競爭,一個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一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無論什麼工作都能適應,他不怕失敗,不怕碰壁,可我們的秀才們很大一部分人恐怕就沒有這種心理素質。這些現象無疑給我們的教育敲了警鐘,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努力培養出具有極強心理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中學生雖然在校園裡,面對的競爭相對較少,面對的挫折也不多,但適應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假想一下,如果一個剛進初中的學生,不能很快適應生活與學習方面的改變,因此放棄自己的學業,那會對學生本身以及家庭造成多大的傷害。

  要提高中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要想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學校的關鍵作用;2.父母最好孩子老師;3.老師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中學生要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識水平,必須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標準,用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自己。要增強自己的獨立性,做到志向獨立,思維獨立,行動獨立,以提高自我體驗水平。中學生應在思想、情操、意志、體魄等方面,採用適合自己特點的方法進行自我鍛鍊和自我修養,如制定活動原則,用於自律;以優秀人物為榜樣,自覺地模仿,完善自己。中學生要通過學習、生活及各種實踐活動,有意識的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加強意志鍛鍊,將紀律約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自發變為自覺,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