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教育經驗為基礎的,從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絕不是僅僅通過上幾堂心理學知識課就能解決的。當代大學生所面對的是一個知識密集,充滿激烈競爭和挑戰的資訊時代。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及行為問題,減少或避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探索學生心理需要的發展和變化規律,為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有效途徑,現就學生期心理進行分析。

  關鍵詞:學生期 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及行為問題,減少或避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探索學生心理需要的發展和變化規律,為學生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有效途徑,現就學生期心理進行分析:

  1 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指個體從兒童過渡到成年,逐步達到生理上和心理上成熟的階段,一般是指十一二歲至十八歲前。可分為少年期***或學齡中期、青春期,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和青年前期***或學齡晚期、少年後期,十四五歲至十八歲前***[1]。

  1.1 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

  1.1.1 生理特徵。青少年期是生長髮育的快速階段,尤其青春期是人生長髮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其身高、體重、頭面部、肩寬和胸圍都發生非常明顯的變化。生理功能也迅速增強,腦與神經系統發育基本完成,第二訊號系統作用顯著提高等。這時下丘腦和垂體所分泌的激素幾乎和成年人相同,在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男女少年第二性徵相繼出現,性功能開始成熟。

  1.1.2 心理特徵。青少年期的認知活動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概括性。隨著感知覺的發展,觀察力有了新的提高,觀察的全面性、精細性、準確性、概括性都有了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開始佔主導,逐漸學會了獨立思考問題。

  青少年有較高的情緒興奮性,情緒易激動,缺乏自控能力。他們的情感往往表現出某些矛盾和不穩定性。開始自覺、有計劃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意志堅強、勇於克服困難的特點,但是他們的意志還不成熟,意志的自覺性、堅韌性、自制性遠不如成人[2]。

  自我意識存在矛盾,其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從外部深入到內部,從行為表現到人格的獨立。豐要表現形式有:①硬抵抗: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魯;②軟抵抗:表現為漠不關心,冷淡相對;③反抗的遷移:有時遷怒於其他人。

  1.2 青少年期常見心理問題。青少年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青少年期心理活動的矛盾現象可歸納為幾點:

  1.2.1 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所謂成人感是身體的急速成長、性功能的快速成熟,使其心理上產生自己已經發育成熟的體驗並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但實際上,他們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這僅是一種主觀體驗而已。此矛盾是造成青少年時期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

  1.2.2 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不喜歡老師、家長過多的管束,要求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決定權。但實際上,由於閱歷淺、實踐少,青少年在許多方面還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在經濟上、生活上和心理上又都要依賴成人。

  1.2.3 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代溝”成為青少年的口頭禪[3]。他們不理解長輩的情感,不願意同長輩交流,實行自我封閉,因而常常產生孤獨感。他們普遍認為老師、家長對其不理解,熱切盼望得到別人的理解。

  1.2.4 情感與理智:青少年的情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衝動。有時因小的成功而狂喜,有時因小的失敗而灰心,有時因小的摩擦而爭吵。他們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的狀態。

  1.2.5 性意識與道德規範之間的矛盾:性意識開始覺醒,對異性產生好奇。有關注和接近異性的傾向。但由於社會環境的制約,這種朦朧的好奇心和慾望不得不被壓抑,往往使青少年處於莫名的煩躁和不安之中。

  1.3 青少年期心理健康教育。

  1.3.1 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正確,是指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對自我的認識、評價、監督、控制等方面部比較客觀,有自知之明,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不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同時,也能客觀地評價別人,學會面對現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確立當前的奮鬥目標[4]。

  1.3.2 保持穩定的情緒:青少年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於青少年來說,有一定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表現過於強烈,又沒有及時有效地加以引導,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應該幫助青少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應對挫折。父母和老師應當以中立的態度接受他們的傾述與宣洩,讓他們學會在挫折和失敗如何獲得社會支援和緩解壓力。

  1.3.3 引導性意識的健康發展:青少年產生性意識活動屬於正常現象,性是青少年最為困擾的問題之一,特別是在青春期。應及時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包括性的生理健康、性的心理健康、性道德和法制教育。通過青少年對性器官和第二性徵的正確認識,消除對性產生的神祕、好奇、不安和恐懼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一些特殊的問題,如手淫、性幻想、性夢和失戀等。

  1.3.4 消除代溝與預防親子矛盾:代溝通常產生於青春期,是指兩代人之間心理上的差異和距離,一般是指父母與子女在思維、行為尤其是在看待事物的觀點上的差異。代溝會引起親子間的隔閡與猜疑,甚至會引起青少年離家出走等問題行為。對於代溝,要承認它的存在,並及早進行心理調適,雙方共同努力來消除代溝對親子關係的不利影響。

  2 青年期

  綜合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的新的年齡劃分方法,青年期***又稱成年初期***一般指18~35歲,是介於青少年與中年期之間的階段[5]。青年期是人生中最珍貴的黃金時期,生理和心理都已達到成熟,精力充沛,富於創造力,開始走向完全獨立的生活,同時也要面臨許多挑戰。   2.1 生理特徵。青年的生長髮育在22歲左右已經成熟,各種生理功能都已進入個體的最佳狀態。此時骨骼已經完全骨化。身高達最大值,腦的形態與功能已趨成熟,第二性徵在19~20歲完成,男女體態區別明顯。

  2.2 心理特徵。青年期的個體在心理的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就其心理髮展水平來說,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主要表現在:

  2.2.1 認知過程功能成熟:青年期的概括性和穩定性的形成是觀察力向成熟發展的重要標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注意的穩定性日益發達,感知覺旺盛且富於幻象。智力方面的比較和判斷力發展到頂峰時期。

  2.2.2 情緒情感豐富強烈但不穩定:青年人的情感體驗進入最豐富的時期,同時其情感的內容也越發深刻且帶有明顯的傾向性。青年人情緒表現出強烈但不穩定的特徵,有時還出現明顯的兩極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情緒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提高。

  2.2.3 意志活動日漸增強:青年人是意志過程充分發展的時期。表現為自覺性與主動性的增強。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加,行為的果斷性也有所增強,動機鬥爭過程逐漸內隱。隨著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動機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自制性與毅力都有所增強。

  2.2.4 人格逐漸成熟:雖然青年人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已經很穩定。自我意識趨於成熟,對自身能進行自我批評教育,做到自尊、自愛、自強、自立;也懂得尊重他人,評價他人的能力也趨於成熟。青年期的道德觀、人生觀已形成,對自然、社會、人生和戀愛等都有了比較穩定而系統的看法,多種能力均先後達到高峰。就智力而言,從出生到青年初期,人的智力一直在發展,25歲左右達到高峰,然後緩慢下降[6]。

  2.3 青年期常見心理問題。

  2.3.1 自我意識問題:青年人正處在心理迅速發展並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把目光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關心自我發展,塑造自我形象,設計自我模式,更強調獨立,有自己的見解、自尊心和自信心,優越感較強,志向遠大。然而青年人自我評價能力不足,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出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當他們發現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有差距時,便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

  2.3.2 壓力增大:社交方面,進入青年期,人的交際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內心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與人際關係的矛盾。就業方面,社會的競爭更是日益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青年人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學習與生活方面,青年人剛剛步入社會,要搞好工作還要不斷完善自己,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生活的壓力方面主要在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經濟拮据。戀愛、結婚生子方面,青年期戀愛的目的性增強,物件的選擇更加務實。戀愛、結婚與育子的成本加大,婚後的磨合對青年人也是壓力。

  2.3.3 情感困惑和危機:青年人情感豐富、深刻,接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情感上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點,其內心情感體驗十分細膩。性意識的發展以及與之相伴而來的戀愛、婚姻問題,是青年人心理髮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不善於處理異性之間的關係給青年人帶來種種煩惱和不安。另外,失戀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而失戀引發的心理疾患也是無法迴避的。

  2.4 青年期心理健康教育。

  2.4.1 情緒情感問題的應對:理想的破滅,人際交往、戀愛和婚姻中的問題,常會造成青年人的情緒與情感的困擾,對此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及時加以調整,儘早擺脫困擾,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自我期望值,同時也不要對他人的期望值過高;要增加愉快的生活體驗。

  2.4.2 適應能力的培養:各種壓力使有些青年人在出現人際交往失敗時會感到苦悶、自卑,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因此,青年人應該尋找相應的對策來應對,以保持心理健康。青年人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正確進行自我評價;青年人還要樹立適當的奮鬥目標,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挫折,減少失敗感的產生;促進青年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2.4.3 性困惑的預防:青年時期是發生性及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峰期,對性應該有科學的認識,這是性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7]。應該增進男女正常的交往,兩性正常、友好的交往,往往會使青年男女更穩妥、更認真地擇偶,會在交往中加深理解,逐步發展,會降低因空虛無聊而戀愛的比例,美滿婚姻的成功率會更高。

  總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只有深入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代洪春.悅納自我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23***3***:108

  [2] 吳啟迪.以人為本改革管理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J].教育研究.2005

  [3] 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胡凱.研究大學生需要心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41-43

  [5] 許平.當代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對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14***2***:52-55

  [6] 李家元.淺議構建和諧校園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68-169

  [7] 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