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論文

  心理健康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才可能有充分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健康心理全面發展的問題研究與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髮展的重要方面,幼兒心理健康尤應受到足夠的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才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幼兒正處在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一生產生極其深劉的,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影響。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幼兒時期心理狀況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長。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才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因此,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對當前幼兒健康成長和教育策略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健康心理;全面發展

  前言

  幼兒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髮展影響很大,一個人健全的心理要從小培養。精神分析學派十分強調早期經驗對個體一生髮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裡克森等都對這一問題作過深入研究。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為幼兒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個性特徵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及社會交往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幼兒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

  1 幼兒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統一的標準。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概念的套用與“最佳狀態”的難以把握使得該定義含糊不清。許多學者不滿於此,嘗試從其他方面來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社會學家波姆W,W,Boehm主張從社會行為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日本學者松田巖男主張從環境適應角度來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從教育心理學上講,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徵為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為協調統一、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適應能力。而“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願望得到滿足之後,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徵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2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概述

  2.1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內容

  雖然目前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沒有提出統一的標準,但國內外有關資料把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產生正常的情感反應和認知活動。

  2.1.2 情緒健康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與成人相比,幼兒的情緒不太穩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常常時而哭、時而笑,這並非情緒不健康。但如果幼兒每天的消極情緒太多,如過多地發脾氣,經常哭鬧或精神萎靡,不愛說笑,行為被動,則應被視為情緒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現為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性、持久的堅持性、明智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力等。對於幼兒來講,如果本應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務,卻總讓父母代做或幫助;遇到一點點困難,如扣不上釦子、系不上鞋帶,就哭鼻子;當產生某種需要時,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種食物時,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發脾氣;做事完全憑興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無目的,等等,則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為協調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協調一致的,做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幼兒具有注意不穩定、做事的堅持性差等年齡特點,這是正常表現。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某名幼兒過分地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頭無尾等問題行為,則應及時予以矯正。

  2.1.5 人際關係的適應

  就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言,他們是活潑好動的,喜歡與同伴嬉戲,不願獨處,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幼兒亦然。如果發現幼兒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講話甚少,膽小羞怯,或過分膽大妄為,攻擊性強,這是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的表現,應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視。

  2.1.6 反應適度

  人對刺激的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反應敏捷,有的人反應遲緩,這種差異在一定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應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則是心理失常的表現。

  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進行量化的評定標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標準、臨床標準以及社會標準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斷。

  2.2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獨特性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又具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為:

  2.2.1 適度性

  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強調與心理特點和年齡相符合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反應的適度性。顯然幼兒在情緒、意志、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發展不足,但如果與同齡兒童相比,幼兒在行為上反應過度或有過分表現,則應引起父母和教師的足夠重視。根據反應適度標準,心理不健康主要與反應不適度有關。幼兒的不適度反應總體上看更多的是反應過度的問題。

  2.2.2 發展性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標準也表現出這一特點。分析幼兒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智力、情緒、意志、思想和行為的協調性還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性來看,青少年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兒則只要求情緒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際關係適應,更注重發展本身。另外,發展性的特點也表現為幼兒的部分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幼兒的不良習慣和社會行為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3 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遺傳和生理成熟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自然物質前提

  人類在朝代過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斷髮展,特別是腦和神經系統高階部位的結構和機能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沒有的特徵。人類共有的遺傳素質是使兒童有可能形成人類心理的前提條件。由於遺傳切缺陷造成腦發育不全的兒童,其智力障礙往往難以克服。由此可見中,遺傳在兒童心理髮展中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它為兒童心理髮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對於學前兒童,家庭所給予的影響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係、家庭觀念、家庭活動內容與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隨意性與隨機性、親情性、永續性、豐富性等特點,若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將會對幼兒產生積極影響。

  3.3 托幼機構的環境和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托幼機構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托幼機構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托幼機構對學習學前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行為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學前兒童對教師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如果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不密切、不融洽、不協調,往往會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3.4 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之間的矛盾

  幼兒心理的內部因素之間的矛盾是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原因。由於受幼兒理解、認識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兒時期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

  4 幼兒健康心理全面發展的對策分析

  4.1 創設良好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因素。對幼兒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師創造的心理氛圍。幼兒對教師的關注十分敏感,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產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兒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就必須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教師要淡化權威意識,對幼兒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並以正面激勵為主,儘可能避免消級的、帶有譴責性的評價,以免對幼兒造成壓力,使幼兒產生不良情緒,導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往往表現為頑皮、淘氣、任性、不遵守集體規則等,有的幼兒由此被視為“多動症幼兒”“特殊兒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成人要通過“移情”理解兒童,即站在兒童的角度,將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維和行為。教師要始終以寬容之心來看待幼兒的各種心理行為,使幼兒敢想、敢說、敢探索、敢創造。

  4.2 將心理健康教育融於日常活動中

  幼兒日常生活中蘊含著廣泛的心理教育資源。我們要科學、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組織日常活動;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用適當的方式給予幫助和指導,使日常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情境都成為教育契機,使幼兒在園的每一天都過得快樂、有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使他們在生活中不斷感知、探究、認識世界,豐富經驗,在解決問題中獲得能力的培養和生存的本領。在生活管理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內容有機結合集體教育活動、環境與活動區活動、戶外活動、生活活動、家園與社群等活動。這些多途徑、多形式的活動互為補充,能使幼兒在情境化、生活化、遊戲化、多元化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探索發現、同伴合作,與環境互動中培養自主自理能力、團結協作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4.3 重視教師的榜樣示範

  在幼兒的心目中,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為標準。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模仿能力強。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能只在口頭上提出一些要求,還要在行動上成為幼兒的楷模,給幼兒以很好示範。教師通過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的形象,讓他們進行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自覺地去學習教師的榜樣行為,逐漸養成與榜樣一致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同時,教師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極力避免不經意中使幼兒稚嫩的心靈受到創傷。

  4.4 給幼兒以關愛

  熱愛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相信孩子是教師應有的信念,瞭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成人和孩子的關係,首先是愛的關係。只有透過愛,教育幼兒才有可能。幼兒是先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的關愛,進而才能發展到關愛他人。而教師對幼兒的關愛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營養。教師以真誠關懷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幼兒,耐心細緻地觀察、分析、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接受並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將自己愛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與幼兒的情感緊緊聯絡在一起,幼兒就會逐漸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們就會熱愛教師、信任教師,與教師心心相印,相融無間。幼兒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於發現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們的內心世界,與孩子為伴,引領他們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

  4.5 提高幼兒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為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同時。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認識幼兒素質教育的結構。明確幼兒素質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就要普及和推進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援,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教師應採用一些常見的心理干預技術。矯正和治療幼兒的心理障礙和不良行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為療法中的代幣制療法、自我堅定訓練、強化法、厭惡療法等非常適合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特點。

  5 結束語

  幼兒心理健康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基礎,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但只要教師從實實在在的小事做起,從幼兒細微的心理表現人手,引導幼兒行為、疏導幼兒心理,讓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為幼兒的健康成長鋪就綠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兒都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靈,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8

  [2] 黃波,淺談一年級的寫字教學[J],小學時代教師,20109

  [3] 文字英,捉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J],小學時代教師,20103

  [4] 吳曉丹,幼兒心理健康及其維護[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94

  [5] 謝昌林,初中數學"環節教學法[J],科學諮詢,20108

  [6] 鄒偉,引領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J],科學諮詢,20108

  [7] 趙世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內涵與實踐策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 20109

  [8] 管婧,淺談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學家200910

  [9] 張雲蕾,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問題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區部分幼兒園調查為個案[J],中央民族大學,200912

  [10] 張潔,淺談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011

  [11] 吳菊華,對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嘗試[J],基礎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曉丹,測測你的寶寶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陳麗莎,幼兒教育如何貫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01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