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在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後進生的內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對後進生開展具有創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地成長,還能大幅度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潛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後進生的心理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後進生的內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對後進生的心理特點剖析從巨集觀上看,通常表現為:強烈的自尊心與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與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進與習慣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與經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從微觀上看,由於每個人的氣質特點不同,其心理狀態又不盡相同。如何更好地轉化後進生,應從其心理健康入手。

  關鍵詞:後進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論題的理性思考

  所謂後進生,一般是指學習成績差、調皮搗蛋、不守紀律、不求上進的學生。這類學生由於長期在集體中處於後進,常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落和歧視,很少得到理解與信任。久而久之,甚至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作為生命的個體,後進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陰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由此產生自我評價降低,沒有自信,逆反情緒嚴重,甚至厭學,這些都嚴重的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身心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處於心理、生理髮展的極不成熟階段,尤其是後進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對他們開展具有創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進他們心理健康地成長,還能大幅度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潛能,同時會對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他們的一生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1.轉變思想,逆轉負面心理

  ***1***教師要轉變思想。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後進生即是差生,他們什麼也不行。對此,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後進生不能和差生劃等號。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有他們的閃光點。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便合理。”我們姑且不談它是唯心還是唯物,但對每一名學生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存在便合理”。因此,對於每一名學生,我們都要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上。教師思想的轉變是對後進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證。

  ***2***轉變學生的思想,這裡主要指後進生的思想。其實,後進生只不過學習暫時落後而已,並不能說明他們其他方面就不如別人。我們傳統的教育失誤恰恰在於認識不到這點,而否定了後進生的其他優勢,使後進生長期處於壓抑、受挫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如果長期處於受挫狀態時,會對挫折產生種種適應方法,其中有不少消極的方法。後進生就常常有這樣的心理,當這種心理日趨嚴重時,他們便會自暴自棄,產生“醜小鴨心理”。這種心理達到極點時,便會影響他的正常學習活動,妨礙其智力的發展與發揮,長此以往,他們就果真是一無是處了,最終只能通過冷漠待人、打鬧取寵等消極方式來表現自己。教師這時一定要幫助後進生轉變認識、卸下他們心頭沉重的思想包袱,認清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大膽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開啟自己獨特的思維,展示自身的價值。2、以賞識教育為載體,催化積極表現

  教師要為後進生在班集體中營造賞識的氛圍。同學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怪,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批評。在內心深處對他們真正的瞭解和尊重。教師要理解並開啟他們的心扉使他們處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環境裡,這樣學生才能感覺到愛和樂觀,才能敢於發表見解、提出問題,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適度為後進生提供一個理解的學習氛圍,寬容學生的一些“錯誤”,創造輕鬆和諧的時空,能引導他們不斷地進步。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另外,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對後進生的心裡障礙,為他們搭建被賞識的舞臺,幫助他們走出障礙圈,幫助他們走向成功。一直以來都記得自己上學時一位老師對我的影響:說實話,那時我確實是一個後進生,由於說話能力、表達能力極差,作文時,文章前言不搭後語,沒有一句完整的話。但是,我的作文沒有招來老師的半句批評,老師反而用紅筆將我寫得比較好的詞圈出來,並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讀,表揚用詞的準確。從那時起,我的頭就抬得高高的,因為老師“賞識”我。看著作文簿上寫的“真看不出來,你竟是個小作家。”“你寫得真好,我喜歡!”,我上學都變得更積極了。正是在這極度賞識的氛圍中,我對作文產生了的興趣,開始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堅持記日記,寫作興趣越加濃厚。此後,我每次寫作文更加認真細緻,被推薦為我班板報撰稿人,併成為班報的小編輯。我已經深深的喜歡上了習作。由此點燃了學習熱情,其他學科的成績也迅速提高。實踐證明,搭建被賞識的舞臺,正如為學生搭起了層層進步的階梯。

  3用真誠促進心理認同,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於老師的教育,只有從心底裡感到老師的話是對的,也就是說只有取得了心理認同,才能接受並改正。依據心理學原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應遵循“真誠”的信條。因此,老師要用真誠換得與學生的溝通,在此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使他們產生心理認同,從而自覺迷途知返、改過自新。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覺得學生的後進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轉變後進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於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以及受到環境的干擾及習慣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行動總具有很大的反覆性,好三天,壞兩天,今天做到了,過幾天就做不到了。出現反覆是正常的事,這是進步中的曲折,絕不是徒勞無功。因此,在教育後進生時我們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僅要給後進學生幫助,而且要給時間,而不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朽木不可雕也”這些打擊後進生積極性,刺傷其自尊心的話。

  ***三*** 總結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後進生的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複雜、艱鉅的教育系統工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有方法,就一定能夠將後進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