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我的中國夢的毛概論文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藍圖。“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我的中國夢”與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的培養研究》

  提 要:“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藍圖,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看到現階段國家社會發展的缺口,培養服務基層的意識,樹立建設和發展基層的目標,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偉大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基層服務;中國夢

  “中國夢”是在黨的勝利召開後,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提出並定義的,“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在現階段我國的發展程序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和根本要求,而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村的發展和進步至關重要。而當前,在農村發展的現實狀況中,面臨著基層人才緊缺的問題,許多大學生也寧願留在城市待業尋找工作,也不願意投身農村,不僅導致了畢業生就業率的持續下降,更導致了農村發展的滯後,影響了城鄉一體化程序的發展,進而制約和拖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實現。因此,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1 “我的中國夢”與中國農村現狀

  1.1 農村的優惠政策與經濟發展現狀

  面對農村相對滯後的發展狀況,國家對於農村發展的優惠和保護政策在也在相繼出臺和完善。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生產收入,但政策的支援只能在客觀上對農村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幫助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網路化的發展,對於環境相對封閉的農村來說,經濟發展情況仍然存在著投入大、產出小,資源利用率低,科技投入不足,農民增收困難以及勞動力過剩和就業壓力等問題。

  1.2 農村居住環境問題與資訊通訊滯後

  當前,農村的居住環境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農村的交通問題,由於大部分農村都有著較多的山地,農村的道路大部分也是山路或是泊油路,公路較少,這樣的交通狀況不僅影響了農副產品的銷售和農民的收入,在暴雨等惡劣的自然天氣下更威脅著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命財產安全。而農村的資訊通訊發展在目前也由於農村的自然條件和農民的經濟水平等原因,發展的情況也相對比較滯後,從而導致了在發生緊急情況時通知不及時和訊息閉塞等問題,更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災害發生時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等。

  1.3 農村教育現狀

  由於農村的自然條件限制,農村人民的文化生活較為單一,精神生活較為空缺,而農村孩子的教育現狀也不容樂觀,首先是由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其次是農村師資力量的欠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就業觀的變化,願意到農村任教的人才逐漸較少。另外,根據中國審計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由於農村中小學的撤併,甚至導致了農村學生輟學率從2006年到2011年增加了1.1倍,可見農村的教育問題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4 農村人才緊缺

  從農村的教育狀況便可看出,農村存在著嚴重的人才資源緊缺的狀況。許多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並不願意回到農村工作,而一些到農村工作的大學生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在農村發展的機會。農村人才的緊缺導致了農村發展的封閉性和滯後性,從而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後,而當代大學生作為支援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存在著不願下基層下農村的基層服務意識淡薄的現象,也是各種不同因素綜合的結果。

  2 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2.1 基層條件艱苦,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在城市裡的大學生對於基層工作的普遍認識是苦、髒、累。基層工作單位條件差,環境簡陋,裝置不全,交通不發達等確實是眼下大部分農村存在的發展問題,因而從客觀上導致了大學畢業生服務基層的人數明顯不足。當然,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當代大學生生活水平普遍良好,較少經歷挫折,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存在怕苦、怕髒、怕累的心理意識則是影響其基層服務意識養成的主要因素。

  2.2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統計調查表明,大部分畢業生嚮往到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尋找立足之處,而對於經濟相對弱後的農村基層、西部山區則較少考慮。為了緩解人才流動東西部分化、城市農村分化嚴重的現象,國家及地方政府也確實採取了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學生的就業壓力,也為農村、西部地區注了一定的新鮮血液。然而,從總體上來看,由於長時間積累下的發展差距,國家對於基層的資金投入相對發達地區來說依然偏少,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工資相對較低,甚至難以滿足生活需要,進而磨滅了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熱情和信心。

  2.3 大學生自我期望較高,功利傾向突出

  如今,不少大學生抱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觀念,認為上了大學便高人一等,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有著相當大的期望。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許多大學生礙於“面子”,認為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單位工作沒有前途,更沒“面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大學生攀比心理和功利主義的傾向日趨突出,許多大學生把工資報酬的多少作為判定一份工作好壞的標準,從而忽視了物質以外的社會責任,道德責任,更把服務基層拋諸腦後。

  3 以開展“我的中國夢”教育推動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的培養

  3.1 開展“我的中國夢”等主題班會,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

  對於“中國夢”這個名詞大部分大學生都耳熟能詳,但普遍存在著對其只具有模糊概念而並沒有深入學習的現象。因此,在大學生當中開展“我的中國夢”等主題的主題班會活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義。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班會,不僅可以讓大學對“中國夢”的概念和本質內涵等有一個充分的瞭解,提高認同感,更能促進大學生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未來發展的夢想相結合,提升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在一定意義上推動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的培養。

  3.2 開展基層先進人物事蹟宣講會,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

  基層的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卻不難發現那些紮根基層謀發展,將夢想與基層建設緊密聯絡,與國家的未來緊緊相依的基層工作典範。在大學校園中開展基層先進人物事蹟的宣講會,一方面有利於鼓勵大學生學習他們優秀品質,學習他們服務百姓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促進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的培養,鼓勵他們向先進人物學習,到基層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在基層建功立業。

  3.3 組織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基層服務意識

  鼓勵大學生走進基層、感受農村真實生活,參與農村社會實踐是激發廣大青年學生服務基層意識的重要方式。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近期目標的“中國夢”的實現道路上,農村的發展對於實現夢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學生只有深入到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去,親身體會農村的生活情況,瞭解農村的發展需求,才能進一步鍛鍊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才幹,堅定自己服務基層、建設農村、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從而進激發自己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加踏實地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石國亮.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政策建構 [J].《當代青年研 究》,2007,***11***:40-44.

  [2]徐家慶.基層意識:新時期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的核心 [J].《教育學術月刊》,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