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社群護理學本科論文

  社群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為突出 立足崗位、面向社群 的課程體系,根據護理專業崗位需求和社群護理學的特點,在現代護理理念的指導下,以人的健康護理為中心,圍繞護理工作任務和護理工作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群護理學本科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群護理學本科論文範文一:社群護理學教學方法探討

  摘要:社群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為突出“立足崗位、面向社群”的課程體系,根據護理專業崗位需求和社群護理學的特點,在現代護理理念的指導下,以人的健康護理為中心,圍繞護理工作任務和護理工作過程,將多種方法相結合運用於社群護理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能在教學中體現醫學教育是基於工作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特色。

  關鍵詞:社群護理學 教學方法 體會

  隨著社群的發展、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長及現代人健康觀念的轉變,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日趨增高,護理工作模式也由醫院單純的疾病護理、專科護理,逐步深入到社群家庭,成為融醫療、預防、保健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1]。因此,培養合格的社群護理人才是護理教育面臨的新課題。社群護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面對社群護理實踐教學時間短、帶教師資力量薄弱、社群護理實踐資源較少的特點[2],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更趨於合理,培養適應社群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的應用型護理人才,我們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應用於社群護理的教學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教師素質,深受學生歡迎。

  現總結如下:

  1 教師講授法

  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口頭語言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啟發學生思維,表達教學情感,完成一定教學任務的教學行為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照顧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抓住重點、難點,關鍵之處,把要傳授的知識講清楚,有利於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實施自己的教學內容,實現自己的教學目的,有利於節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針對本門課程中理論性強的教學內容如第一章社群護理概論,可以使用教師講授為主的方法。

  2 體驗式教學

  本課程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群參觀、社群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根據不同班級學生實踐主題不同,可以安排學生到某社群或利用節假日回家的機會到自己所處的社群或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等地進行社群考察實踐。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了解社群的組織結構,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佈局、服務內容和工作方法,培養學生的社群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 病案教學法

  社群護理中居家病人的護理、社群災害及其護理管理部分內容多,涉及面廣,不僅包括內外婦兒知識,還包括家庭護理、康復護理的知識。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醫學知識,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領悟,根據臨床資料選擇既遵循教學指導思想,又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認知能力,並體現該系統疾病特徵的典型案例,例如運用護理程式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病人進行居家護理,應用臨床病案的匯入引出本次教學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從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護理評價五個方面,讓學生自己先討論,最後教師總結,這樣做不但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而且對以後的臨床工作也有借鑑意義。

  4 PBL教學法

  為突出社群護理崗位能力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作為激發護生學習的動力,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及模式,突出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如社群慢性病病人的護理,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將學生6-8人分為一組,每一組以一種社群常見慢性病典型案例展開學習,動態評估學生知識學習的關注點,在點評時以案例為主線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把握護理專業學習的側重點,結合案例突出系統疾病護理的共性和不同,總結歸納各種社群常見慢性病的三級預防健康教育技術,使實踐教學更突出實用性。根據每次討論會學生髮言的次數、質量及資料複習書面報告進行綜合評估,從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進行客觀性考核。PBL教學法的開展使學生善於探索、概括,能嫻熟應用現代圖書網路資訊,具備較強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流能力;學生可在討論中分享他人的意見和見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自我的膽量[3]。除此之外,PBL教學使學生更易形成正確的專業思想和擇業意識。

  5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學生通過在社群護理實訓室模擬家庭環境下,教師根據學生數量進行分組,課前佈置每大組同學不同主題,每大組間自行分配角色,課前充分準備資料,課上分組進行模擬角色扮演,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特定專業場景中所需護理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對每組的表演穿插點評後安排小組討論,討論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角色扮演既可鍛鍊學生的組織能力,又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能力,一改以往教學中學生帶著課本進課堂被動接收的局面,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明顯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除涉及到基本理論、技能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觀察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護理教育能力。有利於學生在臨床實習或工作時很快適應環境,適應臨床工作。

  6 模擬健康教育

  為了使學生能夠將課程中所涉及的“社群健康教育”等相關工作方法與實際相結合,充分體驗健康教育在社群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模擬“社群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各種不同主題的模擬健康教育,學生能夠將社群護理學習的相關內容融會貫通,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綜合應用的意識,並在模擬表演中體會了社群護理的工作價值和以服務物件為中心的護理理念。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和探索永無止境。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所需求的護理人才已經從單一的技能型轉變為全方位素質型。通過運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不同方法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角色扮演,每一次的教學活動都會增強學生相互分享學習成果的和諧行為,培養了人際交流和團結合作的能力,加強了團隊意識,在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溝通能力的同時,自信心不斷增強,綜合素質也不斷得到提升。為學生步入臨床夯實基礎;同時,在PBL教學和病案討論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教學目標精心地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輕鬆、活潑、上進的學習氛圍,注意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絡和規律,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問題,注重聯想,通過採用探索性、自主性、發散式等多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突出創造性,使學生會創新。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教育方法,努力借鑑他人的優秀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將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大膽引用和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在不同能力層次上都有所提高;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充實知識,擴充套件知識的寬度和深度,提高文化專業知識水平,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研討活動,有效地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2]。

  在今後《社群護理學》的教學中,我們依然既要注重學生“三基”的培養,又要注重知識內涵的挖掘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應用、注重教學手段的更新。通過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和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和研究,使《社群護理學》教學逐步向能夠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發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馮香豔,張颯樂,李英等.PBL教學法在社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215:348-349.

  [2]李娜.社群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諮詢導報,200728:185.

  [3]王曉紅,李曉紅.病案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919:1115-1116.

  社群護理學本科論文範文二:社群護理學教學模式的探索

  摘 要:目的:探索社群護理學教學的最佳方式,強化高職護理學生的社群護理綜合素養。方法:選取鐵嶺衛生職業學院2010年級1-2班82名護理專業學生作為對照組,社群實踐中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再選取2010年級3-4班80名護理專業學生作為實驗組,社群實踐採用改革後的模式。結果:實驗組社群實踐考核成績比對照組社群實踐考核成績高出很多。結論:改革後的社群護理學教學模式可強化高職護理學生的社群護理綜合素養。

  關鍵字:高職護理學生;社群護理學;教學模式

  《社群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科目,實踐教學是社群護理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家對衛生服務要求逐步提高之時,只有以社群衛生服務為切入點展開的社群護理實踐活動,才能讓高職護理學生建立較強的護理職業精神,發展個人的綜合素質。但是,當前因為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社群護理服務體系並不是很完善,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因此,高職院校對社群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

  意義。

  一、物件

  選取82名鐵嶺衛生職業學院2010年級1-2班高職院校護理學生作為對照組,80名2010年級3-4班高職院校護理學生作為實驗組。對照組採用傳統的護理學教學模式,實驗組採用改革後的模式,即綜合社群護理實踐,改革教學課程制度和選課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的教學模式。

  二、 方法

  2.1 理論教學法

  護理學教學最基本的環節是護理知識的學習,這應該作為社群護理實踐調查的基礎,按照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面、思維模式、個性特徵進行綜合素養的培養,並將此環節融入到理論教學中。可以對教學課程的內容進行分類和優化,將社群護理學課程分成社群護理理論知識學習、理論和技巧結合應用、社群護理實踐三類。根據各類別的主要教學內容,參考最新的護理學理論教學研究成果,分析新教學方法的優劣,然後進行從優的選擇。

  2.2 實踐教學法

  在高職護理學生入學初期,可以綜合對社群護理實踐教學的特殊性以及社群人民對護理服務的需求進行分析,制定護理學實踐教學的新方式,明確教學制度,按照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並開發新資源。可以把社群護理學實踐教學分為三個環節:見習階段-模擬階段-實習階段。

  2.2.1 見習階段

  在學習了社群健康理論知識後,將護理學生進行分租後參與到社群健康評測中,按照實踐教學的目的給各組分配見習工作,護理學生可以藉助課餘時間到學校附近的社群進行見習評測。先是在老師的領導下到社群中參觀社群衛生服務單位,通過老師對社群服務相關工作的介紹,慢慢熟悉社群健康評測的各個環節,包括對評測儀器的使用、對各組人員的工作安排、健康評測相關資訊的收集等;之後讓護理學生對所評測的資料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和總結;最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社群健康評測報告。

  2.2.2 模擬階段

  在已經完成見習階段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社群護理技能實驗室進行模擬實踐,對實踐技能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肯定,同時也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並要求學生立即進行改進,為之後的實踐階段打下基礎。

  2.2.3 實習階段

  分析社群護理的需求,以理論知識、見習資料和模擬經驗為基礎,相結合之後應用與社群護理實踐中,從而提升高職護理學生的護理技能。在實習階段中,要以培養護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為目標,綜合社群護理髮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社群護理實習計劃。

  2.3 教學考核法

  2.3.1 理論考核

  理論考核的成績設為總成績的60%,考核的內容可以從《社群護理學》課程中隨機選取,以閉卷考的模式對高職護理學生進行理論基礎知識和理解運用能力情況的考核和了解。所選取的考核內容要能夠體現出學生對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綜合性、理解性。

  2.3.2 實習階段考核

  實習階段的考核要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參加,將護理學教學改革的課程、手段、實踐技能作為考核的核心。要重視學生綜合實習技能和設計性實踐能力的全方面考量。

  2.3.3 問卷調查考核

  通過對162名學生進行護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方法的認可程度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習態度、知識理解、能力提升、對教學法的態度等方面。問卷調查應由學生個人獨立完成,填寫完後立即提交,並對調查資料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兩組學生理論、實習平均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實習成績比較分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則學生的理論和實習成績都明顯高於對照組。這說明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改革後的護理學教學模式更能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

  2兩組學生教學模式認可程度的調查,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模式認可程度的調查分

  從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後的護理學教學模式更能讓學生們接受,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護理技能方面的提升。

  三、總結

  要實現高職學生的社群護理綜合技能,就要在護理學教學上進行改善,重點將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教學綜合起來,全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護理技能。

  參考文獻:

  [1]塗英,徐曉英,劉群,等.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新形勢下改進社群護理實習模式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雜誌,2006,1123:197721978.

  [2]舒劍萍.涉外護理專業學生社群畢業實習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誌,2003,18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