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敦煌的女兒閱讀答案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一生致力於敦煌文物保護,讓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閱讀材料

  77歲的樊錦詩,已經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輩還有很多同事一樣,從滿頭青絲待到了一頭白髮。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國石窟保護研究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樊錦詩是“莫高窟人”的傑出代表。

  懂得樊錦詩的人都清楚,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守護敦煌,保護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傳下去。有人說,樊錦詩要把莫高窟藏在保險櫃裡才放心。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緊的事情。但我更要揚,敦煌是人類的敦煌,要讓人類瞭解。敦煌歷史文化只有為人們欣賞,才能讓人們熱愛敦煌文化藝術,自覺地保護敦煌石窟”。

  作為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深感肩上的重擔,絲毫不敢懈怠。她帶頭參與科研,與國際上優秀的文物保護機構合作,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敦煌的52年,保護是她最重視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在敦煌遺產保護的各個領域,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斷探索創新,攻克難題。在她的帶領下一,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在她的倡導和推動下,《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先後公佈實施。

  在同行眼裡,樊錦詩不單單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護專家和遺產管理專家,還是一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敦煌學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全體科研人員在石窟考古、佛教美術、文獻研究等很多領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最大實體研究院,“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歷史已不復存在。她運用考古型別學的方法,結合洞窟中的供養人題記、碑銘和敦煌文獻,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揭示了各個時期洞窟發展演變的規律和時代特徵,先後撰寫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論文。這些敦煌石窟分期斷代的學術成果,不僅確定了洞窟本身的時代,而且為敦煌石窟的各項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公認和採納。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將敦煌石窟考古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學大師、香港大學教授饒宗頤先生稱此考古報告“既真且確,精緻絕倫,敦煌學又進一境,佩服之至”。

  實現“數字敦煌”之前,堅持走國際合作之路的樊錦詩也曾體味了“孤立”。從20世紀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界首開國際合作先河,先後和日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的一些文物保護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為此,有人說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狀,說在和日本人合作中讓日本人把我們的東西拿走了……時間證明,這種國際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與世界平等對話成為現實。正如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所言,如今的我們與國外文物研究機構在思想、技術、研究方面的差別在縮小,“這說明我們在進步,大家已經能夠在一個思路、語境下工作。不像過去,人家說什麼,我們就只能做什麼”。

  如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多年的國際合作保護,使敦煌研究院吸取了國際上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引進了國外先進的儀器裝置,建起了一流的保護實驗室,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青年業務骨幹,學到了國外先進的保護科學技術和工藝。國際合作保護使敦煌研究院逐步與國際接軌,達到新的高度,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成功典型。

  陳寅恪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悲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地也。”看到今天的敦煌,老先生若九泉之下有知,當轉悲為喜。

  ***摘自《新華文摘》2016年第4期,有刪改***

  【相關連結】

  ①她守護國寶41年,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髮,她有愧於家庭、有愧於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卻用41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

  ②“數字敦煌”概念由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就是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石窟保護,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文物加工成高智慧數字影象,彙集成電子檔案,以利永久儲存、永續利用的思路。利用敦煌數字檔案開發出數字電影,數字電影能使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做到使遊客在窟外看窟。這還有利於減輕漏窟的開放壓力和增加洞窟的承載量。事實已證明,這一概念的提出無疑是史無前例的。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樊錦詩帶頭參與科研,不斷將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在她的帶領下,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學保護之路。

  B.作為“莫高窟人”的傑出代表,樊錦詩把敦煌文物保護作為永恆的任務,覺得遺產保護更重於敦煌文化,因為弘揚文化只是手段,遺產保護才是最終目的。

  C.樊錦詩當年“數字敦煌”的構想和堅持走國際合作之路都遭到了“孤立”,但最終時間證明,樊錦詩是成功的。

  D.“數字敦煌”就是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石窟保護,具有永久儲存、永續利用的特點。

  5.文章題為“樊錦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為敦煌做出了哪些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6.文章最後一段話語意豐厚,如何理解當年陳寅恪先生的悲和“看到今天敦煌”的轉悲為喜?請結合文字談談你的理解。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閱讀答案

  4.B

  5.①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一生致力於敦煌文物保護,讓敦煌遺產保護翻開了新篇章。②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學者,在她的帶領下,敦煌學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敦煌學又進一境,在國際上弘揚了敦煌學。***如答具體措施“引進先進保護理念和技術”“堅持走國際合作之路”“數字敦煌”等可酌情給分***

  6.陳寅恪曾悲嘆的原因一是保護不力,文物流失和損毀嚴重;二是研究乏力,“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轉悲為喜:①敦煌遺產保護得力。在“莫高窟人”的帶領下,一代代人在敦煌堅守,把文物保護作為自己一生的任務,同時還開闢了“數字敦煌”這樣永久的科學保護之路。②敦煌研究成果喜人。在“敦煌學在國外”已成為歷史。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學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並在國際產生了重大影響。③敦煌研究前景廣闊。國際合作使敦煌研究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青年骨幹,為敦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