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積累之常用虛詞
虛詞與實詞相對,指的是漢語詞彙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同時虛詞也無法獨立成句。虛詞一般包含介詞、連線詞、助詞、語氣詞及副詞等。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常用虛詞知識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常用虛詞例釋:
1.但 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複句的後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可譯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①代詞:相當於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於“而且”“並且”。例: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於“然後”。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於“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並列,相當於“並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
3.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於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於“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 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麼”。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裡”“什麼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麼”。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麼”。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 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讚美或感嘆,相當於“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於“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於形容詞或副詞後,助成音節,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物件,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 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 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於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生、出現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 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後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 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出現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生、出現,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 連詞:A.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1.遂 副詞:A.表示結果,可譯為“終於”“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於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遊》***
12.也 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出現,可譯為“已”“已經”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片語,表示後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 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出現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範圍,可譯為“在”“於”“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線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於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遊記》***B.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