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思考畢業論文範文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防災減災意識下生態文明建設思考 》
摘要:分析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闡述了氣象事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利關係,提出了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關係
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的資源環境與人口關係變得日益緊張,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和不斷惡化的生態系統等問題,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認真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這四個重點方面建設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促進我國全面又好又快發展。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仍沒有得到滿足,仍需要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考慮這個實際情況。如果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就無法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也將陷入生存危機,現有的發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也將無法實現[1]。因此,就目前我國的發展狀況而言,必須努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條件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清新的空氣、營養的食物、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同志曾指出,不損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最基本的環境質量,是政府應當提供的最為基本的公共服務,是一條人民群眾需要生活環境的底線。基本的生活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門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因此,必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環境汙染加劇,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雖然國家出臺了多項環境治理的政策,也採取了一些調控措施,但環境危機的基本狀況並沒有發生改變[2],對於整個國際社會的環境問題,中國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另外,中國有必要、也必須為子孫後代保持良好的人口、資源、環境條件,因此,必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使我們的子孫後代保持長遠永續的發展。
2氣象事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利關係
近年來,氣候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佔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70%以上[3]。受到乾旱、暴雨、洪澇、寒潮、冰凍等氣象災害的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常會受到嚴重威脅,國民經濟也因此時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並且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我們必須承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好壞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劣密不可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好,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氣象災害的發生率,從而減輕各部門應急減災的工作負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做到位,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優更快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3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又快又好發展
山西的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森林植被較少,土地乾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阻礙著山西省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山西的氣象災害較多,其災害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氣象災害種類較多。主要有暴雨、大風、乾旱、寒潮和霾等。②災害持續時間較長。山西經常會多年連續出現同一種災害。例如,山西常會出現連續乾旱年或者連續多雨年。③災害發生頻率高。山西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十分明顯。溫度、溼度、降水等氣象要素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不穩定,氣象災害出現的頻率較為頻繁。據統計,1961年~2008年間,山西有18%以上年份存在幹早。④氣象災害發生的時空範圍廣。山西的四季都可出現氣象災害;山西有各種不同的地貌型別,處處都可能發生氣象災害。⑤災情重。據統計,我省氣象災害及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每年造成超千人死亡,每年遭受的經濟損失也非常嚴重,每年受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557萬人次。⑥易引發其他自然災害。不適宜的天氣、氣候環境容易導致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產生,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面對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災情重等嚴峻形勢,山西省氣象部門認真總結省、市、縣各級氣象部門多年來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經驗,在預測出氣象災害前,爭分奪秒地將決策服務材料傳送到政府決策部門,通過電視、報紙、簡訊、大喇叭等渠道釋出氣象災害預警資訊,迅速做好應急準備,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和災害情況收集。同時,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積極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氣象服務保障。
4強化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服務能力
山西省氣象部門切實發揮政府職能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好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提高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4.1不斷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要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而要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則必須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和應急服務能力,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置於首位。提高氣象災害預警的時效性、監測預報的準確性、防範應對的科學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4]。建立各級氣象災害預警資訊共享釋出系統,加快氣象災害預警資訊的傳播速度,以便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資訊及時有效釋出。
4.2不斷培養氣象預報與專業氣象服務人才
氣象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流氣象人才的支撐。需要不斷地投入經費,進行人才培訓學習與交流,安裝先進的監測裝置,結合起來,才能使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更高。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推進氣象部門的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迅速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專業人才隊伍。利用“世界氣象日”等節日對民眾進行推廣宣傳,便於各級部門和整個社會認識氣象、理解氣象、利用氣象,切實推進山西省氣象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4.3不斷研發先進氣象服務產品
繼續優化山西省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為電力、鐵路、高速、旅遊等各類專業使用者研發豐富具體、科學生動、豐富多彩的氣象服務產品。努力為電力部門保障電網安全執行保駕護航,保證電網執行中用電負荷的科學排程;增加交通運輸線路中的氣象監測裝置,為交通運輸業和旅遊業等提供天氣實況、實時預報服務和災害防禦提醒等;為旅行社等旅遊相關部門及遊客提供即時的、實時更新的實況與預報資訊,保障旅客的人生財產安全,併為其提供佛光、雲海等自然景觀預報,以及其他專業的旅遊氣象資訊。
[參考文獻]
[1]張首先.生態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2]劉延春.關於生態文明的幾點思考[J].林業經濟,2003,***1***.
[3]矯梅燕.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的科學管理[N].學習時報,2011-08-22.
[4]閻立.加強防災減災構建和諧社會[N].蘇州日報,2009-05-07.
篇二
《 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分析 》
摘要:甘肅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的方向,實施“生態屏障”行動,建設“快樂新甘肅”重大使命,全力配合黨的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新甘肅不僅是甘肅的科學發展,更是甘肅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甘肅的生態文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一個幸福的新甘肅,這是全省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甘肅省;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對策
1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脆弱的生態環境,山區,沙,災害,森林,土壤侵蝕面積也非常嚴重,土壤侵蝕面積超過22萬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蝕量已經達到全甘肅省土地面積的一半。多年來,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斷髮展。在許多省、縣都會受到沙漠的影響,土地沙漠化呈現出增長的趨勢。草地退化,致使許多物種無法繼續生存或存活,物種數量迅速減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過45%。各種自然災害多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甘肅省頻繁發生自然災害。不但沙塵暴時常發生,還危及到鐵路、道路等,對各類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甘肅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區和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的交叉點,分為甘肅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區和隴南四大生態區。甘肅省黃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農田***90%以上***,河西地區降雨量減少,生態退化,水資源嚴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過度放牧,草地退化嚴重;隴南山區人口高密度、過度開發,交通不便,泥石流嚴重。不同生態型別,土地條件差,頻繁的沙塵暴、乾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說明其嚴重程度。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甘肅省境內農作物生產不良,導致本省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東部地區,嚴重阻礙了當地的經濟騰飛。因而,不管是從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來說,甘肅省生態文明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2甘肅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甘肅省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佔總用地面積的75%。黃河、長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來,有一個“看到水的流動,土地乾裂縫”的問題。甘肅人均水資源利用率僅為11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7%,居全國二十位,其中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僅為750立方米,接近國際平均水平的500-10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甘肅是一個生態問題,也是一個交織的省份的貧困和困難的問題。“三點,三點,兩點,兩點,一個森林和一個亞場”的生態格局是一個非常脆弱的生態系統。全省土壤侵蝕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85%,草地面積佔三,草地面積佔80%以上。在此背景下,生態敏感性、脆弱性和區域生態退化嚴重,基本上是國家和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和發展。甘肅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石油化工產業基地。產業結構是傳統能源和原材料產業的主體,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資源型產業。2014全省石化、有色金屬、鋼鐵、煤炭、建材和其他資源為基礎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70%以上,全省總利潤和稅收佔80%以上。該省的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於資源和市場價格的發展。發展落後。甘肅省在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區域市場化程度,區域水平等多個方面在全國排後。
3甘肅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若要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必不可少。因而,不但要對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加以強化和完善,還要針對空缺部分儘快出臺政策,從而使節能環保有制度可循。首先,建立一個資源和生態補償制度的使用制度。其次,要完善幹部考核任用機制,把節能減排指標納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體系中。最後,建立健全立法和執法機制,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引入規範化、科學化軌道。對生態工程加快開展修復工作,從而提高生態產品實際生產能力。修復工程結合甘肅省境內各區主要生態功能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開展不同的修復。甘南黃河生態功能區的水供應,通過實施以草定畜系統,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區和流域的河流,從生態環境重點縣的治理入手,加強實施退耕還林、對荒山荒地開展造林運動、加固陡坡土地進而增強天然林的保護,推動祁連山生態恢復。對祁連山內涵蓋的溼地、冰川以及草原和森林等加快搶救工作。石羊河管理區生態保護以移民的方式開展生態施工,加大荒漠治理力度,對敦煌綠洲實施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在區域內不但要開展生態保護,還有對人文遺產實施全面保護,通過開展生態調水工程,管理、結構調整和科學規範用水秩序等措施,控制人工綠洲規模,加強生態保護和文化遺產的環境治理和保護,實現生態恢復;土壤的生態功能和水利工程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儲存,通過骨幹專案作為小流域壩系建設的實施主體,加強坡耕地土壤侵蝕,促進蘇北的生態恢復;對北部荒漠實施生態保護時,應採取建立生物物種倉儲基地的措施,保護物種多樣性,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生態自然修復。以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二次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限制高耗能產業,構建生態產業鏈。此外,於農業而言,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採用現代先進科技技術加快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建設。以現代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現代經營,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機械化和資訊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業效率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盧豔麗丁四保王榮成王昱生態脆弱地區的區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7***,P68-P73。
[2]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環境經濟,2012,***10***,P10-P12。
[3]閆春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商情,2013,***18***。
[4]張國洲張金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P43―P46。
[5]楊子榮加強新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9***,P14―P15。
[6]邵士慶劉文佳黨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當代啟示[J].求實,2012,***10***,P30―P32。
篇三
《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林區經濟建設 》
摘要:
伊春市帶嶺林業實驗局帶嶺局由於多年開採,木材資源面已近枯竭,我們必須認清形勢,結合區情和本區域的特點,充分利用國家目前對林業的相關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制定出符合本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規劃和藍圖,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傳統經濟向生態可持續經濟轉型的發展步伐。要保護現有的林業資源,並以現有林業資源為依託,加快發展替代產業,加速建設以風電為主的綠色能源基地,以山特產品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和養殖基地,以黑木耳為主的林下食用菌綠色產品種植基地,調整林區的產業結構,加大內引外聯的力度,把帶嶺局真正打造成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林業企業。
關健詞:生態林區建設 可持續 綠色產業 林業經濟
黨的報告中提出來的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總體佈局中,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其中的重要一環,生態文明關係到人民的福祉和祖國的未來。同志在正定縣就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平衡發展的經濟結構,強調發展多種經營是改變經濟結構單一,使農民儘快富起來,實現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明確了林木權屬,堅持誰種誰有,合造共有,維護林權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堅持15年以上不變等項措施,大大地促進了正定縣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同志在正定的論述對於帶嶺林業實驗局的發展具有同樣的指導意義,如何發揮帶嶺林業實驗局的生態優勢,遏制日益減少的木材資源,尋找替代產業,使其走上林業可持續發展良性迴圈的正確軌道,這是關係到帶嶺林業實驗局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因此,摸清家底,充分掌握帶嶺林業實驗局的現有情況,制定出符合帶嶺區生態經濟環境特點的發展戰略,是我們目前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伊春市帶嶺林業實驗局***以下簡稱帶嶺局***基本情況
伊春市帶嶺林區位於小興安嶺南麓,哈佳鐵路中段,地理座標為東經128º37'46"129º17'50",北緯46º50'8"-47º21'32",年均氣溫0°C左右,年極端最低溫-43.9°C,夏季最高溫38°C,年降水量676mm,無霜期120天,為北溫帶溼潤氣候區。林業總經營面積96742公頃,有林地面積90879公頃,森林覆被率高達94.3%,主要樹種有紅松、雲杉、冷杉、落葉松、樟子鬆、白樺、水曲柳、椴木、榆木、黃菠蘿等等。目前年採伐量10.5萬立方米。轄區內有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最大的稀有樹種紅松種群就在其中;另有碧水省級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黑熊、馬鹿、猞猁、水獺、飛龍、鴛鴦等240餘種。尤其以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最具代表性,它標誌帶嶺有最好的適合野生動物、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中華秋沙鴨已被國際保護組織列為瀕危物種,幾年來,帶嶺省級秋沙鴨保護區開展的人工繁殖計劃已經獲得成功,為秋沙鴨物種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野生草藥400餘種,果類及山野菜30餘種,這些野生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每立方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50000個每立方厘米,是北京、上海的1000倍。良好的生態環境,曾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伊春市帶嶺區於1937年開發,1946年建局,1952年定為原林業部直屬實驗局,1964年下放地方,政企合一至今。現既是國家大型二級企業、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的直屬實驗局;也是伊春市人民政府的一個縣級行政區,轄一個街道辦事處,9個經營林場,8個行政村,總人口37500人。結止目前,帶嶺局已向國家累計提供木商品材1000多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林業用地為國家生產商品材100立方米,為支援國家建設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經過多年的開發,帶嶺林業局可以開採的活立木蓄積不斷減少,成過熟林蓄積減少了60%。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顯著的混交林、成熟林蓄積量明顯減小,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由開發初期的13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的不斷深入,以及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建設工程的實施,為帶嶺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要保護好帶嶺局仍具有的地理生態環境,抓住機遇,尋找帶嶺局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走出一條適合帶嶺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之路。
二、創造發展環境
1.根據帶嶺的實際情況,要以生態建設的觀念指導全域性,尋找有利於帶嶺局發展的突破口,從輿論入手,打破傳統的思維格局,更新觀念,調整思路,兩個文明一起抓,在重視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又要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既要體現政治、經濟、文化內容,又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因地制宜以“發展低碳產業、建設生態城市”為發展目標,實施森林生態恢復保育、再造秀美山川。
2.幾十年的發展實踐證明,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要走森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森林對於社會的巨大的生態效用價值,我們不能無限制對森林進行索取,必須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保證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壤休養生息,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也要使其森林生態效用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生產力;只有青山在才能供我們永續利用,所以不管面臨什麼樣的困難,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堅守生態優先定為林區發展的嚴格底線。
3.要以人為本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係。建設生態帶嶺不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還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生態建設必須從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要處理好發展與民生的關係。讓廣大群眾從思想上認識到生態建設與自己的生存息息相關。認識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我們未來的生產生活,也關係到國家以至人類的安危。生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結合國家的棚戶改造工程這一契機,做好帶嶺局的棚戶區改造工作,積極爭取資金,把林場的住戶都遷下來,既能改善林場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又能減少山上居民對森林的侵蝕,也能讓出更多的土地使其大地原林化,更好保護好帶嶺局的周圍環境。在保護好森林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林業職工的收入,大力提倡和扶持職工自營經濟,作為職工群眾提高收入水平的補充。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因此把改善民生作為建設生態帶嶺的重要任務,使生態帶嶺建設的成果更多體現在民生上。要加快民生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設,把改善民生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因素,真正把改善民生這一為民之舉落到實處;要進一步關注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做好扶貧解困工作,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重點做好下崗就業人員再就業和零就業家庭以及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通過實實在在的利民之舉,努力使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群眾真正感覺到溫暖,得到實惠,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4.認真搞好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護,不斷完善植樹造林和森林撫育工作,確保森林資源有效的生養生息,強化火源管理,加大森林案件的查辦力度,把資源納入法制化軌道。進一步強化林權管理,積極探索造林管護、撫育於一體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林下資源,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和覆蓋率。按照國家建設生態建設規劃做好城鎮綠化工作,不斷提高城鎮綠化效果和品位,完善至朝陽村的影視城道路建設,完善永翠河漂流及至大青山和石帽頂子上的風電旅遊配套設施和道路建設以及道路兩側的綠化工作。
5.建立健全生態、低碳教育機制,並當作各級組織的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讓低碳、生態文明深深紮根在人民的腦海之中。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新聞謀體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把生態文明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化。
6.積極倡導低碳生態消費模式,反對鋪張浪費,深入開展“厲行節約”為主題的生態教育活動,推進綠色消費,大力倡導綠色文明,自覺樹立以“綠色、自然、和諧、健康“為宗旨的生態消費理念。讓勤儉節約、生態消費成為人們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7.以生態優先,低碳、迴圈經濟、節能消耗的理念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樹立長期長遠的發展觀念。進一步完善行政考核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組織政績考核的範疇,以低碳、生態觀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政績觀。
三、抓住政策優勢,拓寬發展渠道
1.抓住和利用好政策優勢,積極拓寬開發渠道。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民間資本,均可投資建專案。同時要利用好國務院在東北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的繼續實施天然林保工程,以及國家關於國有林區事業化管理的相關政策的出臺,爭取林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林區發展整體規劃,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為林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利用好難得的振興帶嶺局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在促進資源合理利用上,明確強調要加強小興安嶺的生態環境保護,這必將對推動林區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產生深遠的影響。小興安嶺已被國家納入資源枯竭地區,所以在經濟、社會、環境、資源開發等領域國家會有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援。我們必面充分利用好這一政策,實現林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開發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業礦產資源開發業如花崗岩礦等,以及林業綠色食品產業、藍梅果、北五味飲料開發和北藥種植、特色養殖業的深加工等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
3.發揮環境優勢。帶嶺區有涼水國家級自然區和碧水中華秋沙鴨省級自然保護區這樣的地理優勢,還有北列林場朝陽影視城,永翠河漂流,大森林沐浴等,可以搞好旅遊開發,環境優勢明顯,具有純天然、無汙染、原生態的特點,是最叫響綠色品牌的地方。在本區發展綠色有機產業有著其它地區不可比擬的環境條件。
4.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是全力推進風電力專案建設步伐,發揮地域優勢,生產清潔能源。我們還可以利用林區海拔高度適中、風源穩定這一有利條件和地或優勢,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產業。目前由龍源公司開發的大青山風電工程,裝機容量1.5萬千瓦,效益相當可觀,每天以30萬度向東北電網輸送綠色能源,年利潤在2000萬元以上。除了在建的石帽頂子山風電開發專案外,還有“東山”以及“北列鹿鳴溝”風電可開發區域。所以帶嶺的風電發展前景是十分可觀的。支援以風電為主的產業集團來帶嶺進行風電開發,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行的條件,把帶嶺打造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風電產業基地。二是建設綠色食品和野生漿果生產基地,做強優勢產業。帶嶺區除總蓄積約320萬立方米的森林資源外,還有已經初具規模的林下經濟產品。如黑木耳、北五味籽、林下養雞、蘑菇、山野菜、樺樹汁液、藍梅果以及其它山特產品等。帶嶺局科研所研製開發的樺樹汁飲料、藍梅果飲料、五味籽飲料,還有帶嶺局的職工自營經濟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山野菜加工業,都是一些很有潛力的可持續深入開發的發展專案,這些綠色品牌,為我們打造野生漿果基地提供了可靠技術保障。真正把林區的綠色食品優勢轉變成經濟強勢。三是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經濟種植業、建設野生經濟植物採集經營和人工栽培基地。加強以寒月和環山林場為主的黑木耳種植區和藍梅採集區、以北列林場為主的養殖野豬和肉雞生產區、以明月林場為主的平貝種植區、以秀水和大青川林場為主的五味籽種植區等的基地化建設。四是建設生態休閒旅遊基地。以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碧水中華秋沙鴨省級自然保護區為品牌,擴大帶嶺區的知名度,帶動全區生態休閒旅遊業的發展。全區的旅遊總體戰略佈局為:以帶嶺星級賓館為中心,以涼水原始林森林和碧水中華秋沙鴨保護區和大青山、石帽頂子山風電為主要看點,配合永翠河漂流,形成青山、碧水、休閒、度假旅遊功能區。
四、政策支援,創造商機
因地制宜,制定綠色經濟發展規劃,完善有利於促進帶嶺區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如對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生產可以採取減稅,或土地利用上的優惠措施,加快生態產品的生產和轉化,多渠道吸引資金共同投資經濟建設,建立完善的商業投資服務體系,提高政策化服務水平,構築各項有利於林區建設和發展的投資平臺,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規劃好新的經濟增長點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徹底改變林區經濟結構單一的被動局面。
參考文獻:
[1]王愛文.伊春創新發展現代林區綠色產業[J].中國林業產業,2011***3***
[2]黑龍江省科學顧問委員會農業生態專家調研組.伊春國有林區林權改革試點調研報告[J].林業經濟,2007***9***
[3]金靜.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對伊春的意義[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7***
[4]張曉陶,薛惠鋒.資源枯竭型林區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對策———以伊春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1
[5]潘忠,張立傑等.黑龍江省伊春林區科技與林業發展的調研報告[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12***
[6]劉靜波,張堡宸.東北國有林區發展改革的思考[J].吉林林業科技,2013***3***
[7]張佔貞,王兆君.林業產業叢集生態系統結構及平衡條件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
有關推薦:
- 生態文明建設思考畢業論文範文
- 有理數的乘法教學反思
- 勵志青春夢想的歌曲
- 巧克力***蛋糕的做法圖解
- 堅守本真綻放生命光彩閱讀練習及答案
- 最新版情侶唯美頭像小清新
- 關於愛情的英語名言大全
- 白茶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 中學生快樂學習演講稿
- 太極拳的基本功敘述
- 黃渤五分鐘勵志故事
- 努力賺錢的勵志經典語錄
- 訓練大腦的智慧的簡單方法
- 送給喜歡的人的一句話
-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精選
- 關於月亮的傷感句子大全
- 十五週年慶典演講稿範文
- 吉他彈唱結合技巧
- 小班美術繪畫生日蛋糕教案
- 沒有迷茫的青春又是何等荒涼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