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述評的論文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對人性的研究基礎之上,孟子的道德教育學說與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孟子的道德教育觀》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思想對於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對人性的研究基礎之上。孟子的道德教育學說與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聯。從社會層面來說,要讓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長,就應廣開教育,淨化社會風氣,讓老百姓自覺遵守道德規範。重視道德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鍊,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鮮明特點。

  關鍵詞:孟子;性善論;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1***07-0000-01

  一、孟子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從而獲得了“亞聖”的稱號。從北宋開始,《孟子》一書取得儒家經典的地位。南宋時朱熹將《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宋到明、清,“四書”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的理論基礎――性善論

  性善論說明了人性是人類所獨有的,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屬性。人之需要社會倫理與政治,這是為人的內在本質所決定了的。學習的可能不在於其他,而首先在於人之為人。孟子所謂人性之善,並不是說每個人先天就具有道德觀念,而是說,由於人之“心”受到同類意識的支配,因而人性中存在著一種“可以為善”的能力,這種能力被孟子稱為“才”。

  2.教育作用和目的

  教育是擴充“善性”的過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於經過擴充人固有的善性,進而達到國家的治理。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明人倫”,說明了教育就是通過實現“明人倫”來為政治服務的。要使教育者都瞭解和遵守封建社會裡尊卑、貴賤、男女、長幼、朋友相互關係中的必要道德準則,然後人人能相親相愛,不再有“犯上作亂”的行為,藉以鞏固封建統治政權。

  3.教育方法和教學思想

  因材施教;以身作則;培養與鍛鍊;教育法則――“中道而立,能者從之”,但學者必須自動鑽研,才會學有所得。堅持標準,啟發思維。

  4.社會環境的作用和理想人格

  孟子把環境對人性有影響的思想運用到教育上,認為環境對教與學兩方面都有重要影響,並且肯定逆環境對人的成長有重大作用。

  三、性善論

  重視道德的培養和道德意志的鍛鍊,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鮮明特點。其中包括五方面的重要內容:

  1.是尚志養氣。尚志,就是使自己的動機和行為都必須遵循“仁義”的準則而不超越於“仁義”。孟子認為,要成就道德,必須“先立其大”,即以“仁義”為本,居仁由義。只有具備高尚的情操,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經由“居仁由義”的途徑,才能成為大丈夫。與“尚志”相聯絡,圍繞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孟子提出要善“養浩然之氣”。

  2.是存心養性。個體如何加強道德修養,才能儲存並發展本心和善性,成為一個真正品質高尚的人呢?孟子認為,關鍵在於“養性”,即“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很注意一個人的“養性”即主觀修養,其最高境界在於一身充滿“浩然之氣”。他主張在義和利之間,要取義舍利,盡力做到“寡慾”,剋制自己的慾念,追求真理。他認為一個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和“辭讓之心”,從而做到行事仁義,待人以禮。

  3.是反求諸己。孟子提倡人要多下自我內心反省的功夫。“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內省、自我審察,以求得“良心本心”。孟子認為,為了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應該多從他人的言行來比照自己,嚴於律己,多做反省,以不斷完善自身的德性。對於治理國家的施政者來說,也要勤於反省自己,惟有正己才能正人。

  4.是改過遷善。成就道德的實質在於無愧於心:“仰不愧於天,俯不祚於人。”道德教育實質上是幫助人們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促進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改過遷善,必須要“知恥”。知道羞恥,才能重新恢復善良的本性,即所謂“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在孟子看來,“知恥”,既是一個人具有道德責任的體現,也是具有道德評價能力的表現。

  5.是加強意志鍛鍊。孟子宣揚先驗的道德意識“良知”、“良能”,但他也注意到環境對人性的培養和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說:“居移體,養移體,大哉居乎!”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成就大器,必須經過嚴格的鍛鍊,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強的意志。

  四、孟子的德育思想極其影響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思想對於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的道德教育學說與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聯。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和實行“仁政”,並把道德教育作為爭取民心的重要措施,把“尊賢使能”作為施行仁政的重要保證。孟子認為人君治民,重點不外乎兩端,一為民生,二為教育。而設教興學是化民成俗、鞏固國家的百年大計,必須以養民為先,養之而後教之。孟子認為,德育是實現理想的道德社會的根本途徑,只有重視道德教育,才能“務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實而不務其華。”使人順服的有效工具不在力而在高尚道德:“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這樣,孟子便由個體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推己及人,由個體擴充到國家,由德育最終實行德治。

  在孟子看來,道德教育對個人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夠儲存天賦的善性。他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即有德行的人或君子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於保持了先天所具有的天真淳樸之心和仁義禮智等善性。二是能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復歸。“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是能夠擴充或發展先天具有的善端。四是可以幫助人們知性知天。從對個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出發,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從個人層面來說,就是要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求放心”、“存其心,養其性,修身立命”,培養“浩然之氣”。在這方面,施政者要首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並以此影響天下。從社會層面來說,要讓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長,就應廣開教育,淨化社會風氣,讓老百姓自覺遵守道德規範。

  孟子的德育學說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性善論為其核心,已不可否認地成為儒家的正統思想,而以此為基礎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基本構成中的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環境而言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啟示。

  註明“本專案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專案資助”

  參考文獻:

  [1]王興業.孟子研究論文集[C].山東大學出版社.1984

  [2]董紅利.孟子研究[M].江蘇古籍出版社,1977.

  [3]韋政通.中國思想史[M].齊魯書社,2006.

  [4]楊伯俊.孟子譯註[M].中華書局,1960.

  [5]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

  [6]遊國恩.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戴震.孟子字義疏證[M].中華書局,1961.39.

  [8]朱熹.四書集註[M].嶽麓書社,1985.

  [9]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東方出版社,1996.

  [10]孟子研究論文集[M].山東大學出版社,1984.

  [11]羅根澤.孟荀論性新釋•諸子考索[M].人民出版社,1985.

  [12]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學說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14]王興業編.孟子研究論文集[M].山東大學出版社,1984.

  [15]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