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論文

  蒙臺梭利是義大利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理想人:論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

  摘要:瑪麗亞・蒙臺梭利從兒童身心特點出發,形成了其教育理念中的理想人。理想的兒童是“正常”的,教師是“科學家”般的指導者。這些理想假設對當今社會的教育和觀念的改變仍有很大的參考和借鑑意義。

  關鍵詞:理想兒童 理想教師 蒙臺梭利

  蒙氏開創“兒童之家”,進行教育觀察和研究,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她在生理心理學、形態人類學、醫學和實驗科學等理論的奠基下,總結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以及自身教育實踐掌握的一手材料的支撐,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和教師觀。

  一、理想兒童

  1.健全的人格

  兒童有自己“正在進行式”的獨特人格,有自己發展的方式和遵守的規律。但成年人卻因嬰兒出生後的伶弱狀態產生錯誤的認知――自認為是兒童的塑造者、恩人和擁有者。把幫助視為一種職責,把兒童當做自己的擁有物――試圖胡亂干預兒童的自然生長,強行灌輸自己的觀念、意志,把兒童塞入成人的世界。當兒童開始意識到自我時,正處於個性形成和敏感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成人的這些行為不僅阻礙、扭曲了兒童的自然天性,也使自己的人格悄悄潛入兒童之中,從而壓抑甚至剝奪兒童尚未成熟的人格。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積極的、發展著的、具有無窮力量的存在。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兒童的這種“潛在生命力”朝著“形成健全人格”發展,以幫助“潛在生命力”走向“正常化”,兒童成長“正常化”。

  2.身心健康,感覺正確

  在後天成長中,由於一些內外在因素,導致孩子發育遲緩或異常,造成身體畸形。在3歲至6歲這一階段,成人應注意幼兒保健,必須用體操鍛鍊來保護兒童,其主要形式是練習走步。通過齊步行進操和自由遊戲、搬運、開關門、穿脫衣、發音練習等保護和促進體格正常發育及肌肉協調。

  心理偏離正軌能影響身體功能的發揮,引起許多身體疾病和身體狀態缺陷。例如,心理問題會導致兒童貪食,也會導致兒童拒絕吃東西,而飲食的失調會導致疾病。潛意識的心理紊亂會支配一個人的生理規律,只有當他脫離了讓他不愉快的處境時,這些疾病和病態才會自動消失。所以,應將兒童安置在一個能使他們以正常的方式生活和自由活動的環境中,使其心理迴歸或維持正軌。

  感覺是探知、理解、適應外界的聯絡通道,與生活息息相關。感覺的合理發展是適應實際生活和社會的準備。在3歲到7歲這段感覺形成期,通過感覺訓練能幫助感覺器官的發展,發現並糾正一些缺陷***如耳聾、眼睛近視等***,提高感覺能力。

  3.自我教育

  蒙臺梭利提出了兒童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有吸收力的心理和敏感期。兒童的成長受內部潛能的驅使,兒童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也非成人和外界環境隨意塑造的蠟或泥,而是自我吸收創造。兒童具有一種自然的吸取和創造性的功能,人們沒發現或者說不願意承認兒童這種巨大力量,而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兒童,壓抑其本性。兒童的心理髮展具有各種敏感期,這些敏感期使得兒童在特定時期有一種對某些事物的特殊感受力。兒童會對這些事物投入極關注和耐心,忽視其他事物。這種熱情產生於兒童無意識的深處,但因此滿足了其精神需要。兒童通過一個個敏感期,取得自己所需,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但成人總是在兒童關注狀態下將其打斷,或者頒佈禁令禁止其關注。

  兒童既有吸收文化的本能,蒙臺梭利進而說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讓兒童自由“工作”,使兒童的潛在生命力在與外界的作用中進行自我建構、糾正、發展,促進兒童的自我教育即是兒童教育的目的。如果成人忽視兒童的自我教育,過分強調他人教育,難免會造成兒童的被動學習,依賴外界的推動、命令,喪失自律感和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消極的後果。因此,應保護兒童的主動性和吸收本能,改變傳統的監管式、灌輸式教育,為兒童創造滿足其需要的適宜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與學習,進行自我教育。

  二、理想的教師

  傳統的教育體系中,教師總是作為課堂的統治者、學生的監管者、資源的支配者,而將兒童當做需要培植灌溉的花木,將教育作為一種工作職責。所履行的職責只是灌輸各種乾巴零碎的知識,強制規定兒童的行為,實際上抑制了兒童的主動性和窒息了兒童的自我表現。教師應改稱為“指導者”,因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兒童進行觀察,及時加以指導,讓兒童朝積極方向自由發展。

  1.科學家與基督徒

  蒙臺梭利認為,應將科學家直接引入學校領域,同時把教師提高到科學家水平。這個科學家水平不僅指外部的機械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科學家精神――對大自然的神奇奧祕充滿著熱愛和忘我精神。即是說應更多地培養教師的科學家精神而非機械技巧,從教育者的心靈深處喚醒對於研究人的科學家般的熱情和興趣,及培養善於把兒童當做獨特的個體來看待的能力。

  耶穌:“誰變得像一個孩子,誰就是最偉大的。”聽到這種言論的信徒,為達到這種境界,充滿尊敬和好奇的心情去細心觀察孩子的種種表現。即使是這種觀察者,也成不了新型教師。但若把科學家的自我犧牲精神與基督徒的虔誠與熱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靈魂中來,那這個教師將向孩子學習,從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者。

  2.學習者

  教師只靠獨自研究為他的使命做準備,遠遠不夠。教師必須得到引導,一開始就研究自己的缺陷及壞脾性,而非一味糾正兒童的錯誤。教師以崇高的責任作為藉口,掩飾自己的缺陷,事實上,這些最根深蒂固的缺陷會妨礙他與兒童的關係。

  傲慢和發怒是其基本缺點。教師傲慢地認為他對兒童的一切都要負責。這種傲慢會導致某種虛假的尊嚴,甚至還要求得到尊重。而發怒是對兒童反抗的怒火,廕庇在傲慢之下,在兒童要表現自己的微弱意圖時,發怒就發展成一種暴虐專制,藐視商議。但兒童尚不能理解這些,他們接受暴虐專制,當受到責備時,總感到是自己有錯,在學會反抗前就已經習慣並相信這種暴虐專制是完全為他好。這些缺陷是成人所特有的偏見,毫無疑問會阻礙教師理解兒童。成為有效的教師,必須去除這些缺陷,學會謙恭、慈愛、沉靜、寬容這些有助於平衡和教學的美德。這對當前我國頻發師生暴力事件的狀況十分具有借鑑意義。

  3.觀察者

  一個新型教師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觀察”能力。成人必須改變自我中心的權威態度,發展自己對兒童觀察的意念與能力,以觀察取代傳統的灌輸式教學。

  觀察品質包括各種各樣的細小品質,比如耐心。沒有耐心的人不能正確地觀察審度事物,只能意識到自己暫時的慾望滿足,逃脫真正的工作,也不能對那些微小事物予以足夠的重視。

  兒童的許多缺陷,後來之所以很難彌補,是在最主要時期被忽視所造成的。所以教師必須具備觀察入微的能力。同時,教師的觀察態度應是積極的、科學的和神聖的。因為他要通過細緻觀察使自己準確地區分真理與謬誤,且只有人才能去觀察人這個特殊而神聖的物件。

  4.指導者與環境管理者

  注意兒童的環境是教師工作的第一個階段。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又有效持久的。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將所有教具都依次擺放,永遠保持美麗、光澤與完美,營造對於兒童來說一切東西都是新穎、完整、可隨意使用的環境。這也意味著教師本身在儀表上應富有吸引力,並保持整潔、沉穩、莊嚴,贏得兒童信任和尊敬。還應留心自己的舉止。教師的儀表是環境的一部分,教師本身是兒童世界的最重要部分。

  對兒童的必要干涉是教師工作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若不斷打擾別人,教師最實際的措施就是打斷他,既可以採取驚叫的方式,也可以對打擾別人的孩子表現出特別的和充滿深情的興趣。

  但當兒童專心工作時,教師切忌打攪他,以免中斷其積極關注,阻礙其自然的發展。兒童付出艱辛的努力,終於開始專心於某項工作,教師從他身邊走過哪怕只說聲“好”,也會使這第一步像肥皂泡一樣消失。兒童對某事感到困難時,教師也不要去幫助他,否則會使其喪失克服困難的興趣。教師必須隨時留心孩子的狀況,謹慎地安排學習環境,引導孩子自己行動、決定和思考。

  三、評價

  蒙臺梭利站在幼兒教育的角度,運用多方面理論知識,提出了對兒童、教師的理想假設與要求。她的見解獨特,對很多國家的幼兒教育都有較大的影響。儘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侷限和謬誤,比如誇大了兒童的先天潛能和自主性,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師的作用,主張的環境教育脫離社會生活。但她的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鑑,如對兒童的認識與尊重,主張兒童的自由獨立,重視環境的潛移默化,反對獎懲、教師滿堂灌,對改變當今的兒童觀念、灌輸式教育、被動學習、功利教育以及分數論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瑪麗亞・蒙臺梭利著,邵夏珍主編.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全書[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12

  [2]盧樂山.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02

  [3]宋一.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的三維審視[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26***3***:5-8

  [4]梅納新.試論蒙臺梭利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J].中州大學學報.2002,***4***:51-53

  作者簡介

  符美華***1995-***女,漢,四川達州,本科,西華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