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學設計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是初一歷史的內容,本課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軍事四個方面闡釋秦始皇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以及這一制度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瞭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下列基礎知識: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郡縣制、皇帝、三公。交通的暢達、文字的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小篆和隸書、圓形方孔銅錢、萬里長城、焚書坑儒。

  通過閱讀和理解課文及有關課外書籍,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

  通過對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具體措施的瞭解,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前預習,依據教師所出示的提綱,閱讀課文內容並試著找出答案,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提綱及課文中的問題進行思考並開展討論。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性學習,能夠並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地去探究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與教,學生應懂得,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採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並對以後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通過本課的學與教,學生還應懂得,專制與民主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教學重點】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中央集權制的概念

  2.“車同軌,書同文”與建立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關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哪次變法後,秦國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攻勢是在哪次戰役之後?

  秦在長平之戰中,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哪一國軍隊?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哪朝?

  秦朝建立後,其都城定在哪兒?

  公元前209年,被逼揭竿而起,領導秦末農民戰爭的領袖是哪兩位?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哪位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說的豪言壯語?

  秦朝滅亡後,為了爭奪天下而展開長達四年之久戰爭的是哪兩位?

  秦統一的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意義。

  對於這10個小題,可先找一位同學讀題,其他同學或板演、或在地上、

  或在練習本上聽寫,聽寫完之後,學生可自改、他改,不論採取何種形式,務必使學生掌握,這是上一課的基礎知識。

  引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秦的統一,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又採取了哪些鞏固其統治的措施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問題,看第14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講授新課

  出示小黑板,讓學生依據小黑板中所列提綱認真閱讀課文並找出答案

  政治方面:

  2.經濟文化方面:

  措施

  3.軍事方面:

  4.思想方面:

  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走入到學生中去,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或查閱手頭已有的相關資料,如相關課外讀物、基礎訓練、或報紙等,對於課文中比較難的地方,應給予指導。

  對於政治方面,可提示學生課本的第69頁第一段大字重點講了三點,在學生認真閱讀後,一般都能歸納出來,即:1.採用“皇帝”稱號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2.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主要官職。3.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並且在歸納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可結合此頁中的“秦朝行政系統簡表”,讓學生理解之,並加以強調。

  對於經濟文化方面中的經濟,學生可能比較難理解 “車同軌”為什麼是,此時教師可先解釋其基本含義,然後指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調動軍隊,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可略講發展交通在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並列舉一些諺語,如:要想富,先修路等,而對於統一貨幣、度量衡等則較容易理解。

  對於文化方面中的統一文字,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此時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並找出相關答案,如:為什麼要統一文字?統一後的文字是什麼?為什麼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型――“隸書”?統一文字的意義等。

  對於軍事方面,學生也較容易找出,此時要向學生強調一些東西:修築長城的目的、秦如何修築以及長城的起止情況和長度,並結合第72頁“秦長城示意圖”加以說明和鞏固,另外,此處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要充分加以利用,不過也要辯證地指出,修築萬里長城也給當時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對於思想方面中的焚書坑儒,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焚書,什麼是坑儒,然後指明焚書坑儒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也是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不過,關於其負面影響也可指出一些: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其負面影響是遠大於其積極作用的。

  本課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秦統一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本課位於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在第十三課中我們已經瞭解了秦朝的相關歷史。本課則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軍事四個方面闡釋秦始皇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以及這一制度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所以在中國古代史中起著承前啟後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二、學情分析

  1、通過對秦帝國興亡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瞭解秦朝相關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引導其進一步瞭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助於全面客觀的評價歷史。

  2、七年級的學生認知以感性認識為主。對圖片、影音資料等形象化的內容,興趣大,接受快。但邏輯思維尚處於上升階段,對歷史現象及原因的分析、歸納、聯絡的能力較弱。

  三、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基礎知識:中央集權制的確立、郡縣制、皇帝、三公、交通的暢達、文字的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小篆和隸書、圓形方孔錢、萬里長城、焚書坑儒。

  通過對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的瞭解,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懂得綜合分析問題,知道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在大連出土的古代錢幣。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講述“習。出示“秦朝行政系統的簡表”,學生貼貼看,有助於學生對重點概念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和第十三課的學習,學生能懂得,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採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並對以後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周遊列國的尷尬事”設疑質疑,促進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