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天氣說課稿

  所謂說清“為什麼這樣教”,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找理論依據。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說教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使學生了解了有關天氣的具體知識,又為以後學習氣候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材的具體特點。

  考慮到地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感性材料入手,聯絡實際生產、生活,既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三***三維目標的確定。

  在“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等理念指導下,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節課目標設計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天氣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專業術語,

  2、識別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通過讓學生閱讀幾幅天氣的景觀圖片和資料,訓練正確描述天氣特點的能力。

  2、 通過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讓學生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並能聽懂、看懂各種新聞媒體中的一般的天氣預報。

  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科學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和團隊精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為天氣跟日常生活、生產、交通、軍事等密切相關,而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習對學生生活 有用的地理,所以我將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又由於天氣符號、衛星雲圖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再加上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針對以上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演示、實踐、強化和發現等方法相結合來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說學法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從七年級起,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由小學上來,他們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特點,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採取了視聽、討論發言、小組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做法如下:

  1***、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各類天氣,提問:什麼是天氣?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樣談論天氣的呢?學生試著描述天氣***注意描述過程中都用到哪些關鍵詞!***

  2***、我對能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的學生作出肯定評價後,讓學生繼續觀察表示不同天氣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天氣情況,並提出問題:“那麼描述天氣要從哪些方面來講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3***、描述完後,學生總結回答時,我對學生給出的每種答案都作出適當評價。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天氣的三個特點①短時間;②同一地方不同時刻,天氣不同;③同一時間不同地方,天氣不同。

  4***、在以上整個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系列生活化問題紿終貫穿其間,這樣通過創設真實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地理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5***、以上是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瞭解它的多變,學會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也是難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簡單天氣圖。” 由此提出問題:①瞭解天氣預報的手段、途徑和方法有哪些?②天氣預報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學生觀看視訊“探祕天氣預報”

  6***出示一幅常見的天氣符號和衛星雲圖提出相關的問題及練習,鞏固知識

  7***、師生共同完成後,讓學生觀看“CCTV天氣預報 ”,在此基礎上利用圖片講解風向及風力,為後面的環節做鋪墊。

  8***、到這裡這節課內容基本講完,於是設計了練習這一環節,在這裡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遊戲形式,讓學習小組儘可能多的識別天氣符號,對優勝小組給予表揚。不僅創造機會讓學生識別更多的常用天氣符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有了直接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一活動讓學生可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使我自己對本節課作一個客觀、理性的思索,是教師發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徑!

  9***、在練習的活動之後,為了把形成結論的過程更鞏固,我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總結內容,使學生真正成為地理學習的主人。

  10***佈置作業:回去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與同學交流明後天我們西寧的天氣是什麼樣的。目的讓這一節課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延伸!

  五、說課小結

  我相信通過以上的各個步驟的教學,學生應該能在生活中正確的瞭解“天氣”這一術語,並能看懂生活中簡單的各類天氣預報,這也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這一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海陸變遷的相關證據,使學生明白地球是在不斷變化的。

  2.理解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能力目標:通過對海陸變遷的相關證據的探究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等能力。

  情感價值目標:激發學生探求事物本質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海陸變遷的原因。

  教學難點:能夠通過舉出例項證明海陸變遷。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演示、分析、推理為主要多媒體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螢幕顯示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問: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可為什麼在它的上面發現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海陸變遷這一個地理問題。 板書:第四節 海陸的變遷

  二、新課講授

  1.課件展示“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臺灣海峽海底森林遺蹟和古河流遺蹟”“東非大裂谷”等圖。

  學生討論教材41頁的活動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點評後歸納。

  ***1***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海洋,現在變成了陸地,也就是說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2***我國東部海域發現了古河流和古人類活動的遺蹟,說明了我國東部海底大陸架,在地質時期曾經為陸地,現在變成了海洋,也就是說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3*** 東非大裂谷在不斷擴張,地中海的面積在不斷縮小,證明了大陸一直在移動變化。

  2.大陸漂移假說

  學生閱讀《地圖冊》17、18頁的《世界地形圖》中的非洲和南美洲。

  問:非洲西部凹入部分是否與南美洲東岸凸出部分拼在一起?***學生回答*** 教師講解:上個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魏格納在觀察中發現了這一點,經過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用來解釋世界海陸分佈。

  板書:大陸漂移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大陸漂移學說。

  課件演示教材42頁圖2-53“大陸漂移的過程”。

  教師補充相關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課件“海牛、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佈”圖

  問:海牛不能像鯨一樣遠航,鴕鳥不會飛,為何這兩種動物在非洲西岸沿海和南美洲東岸沿海地區都有分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大陸漂移的證據

  ①各相鄰大陸的邊緣大致吻合。

  ②調查發現,各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相吻合。

  ③現在測量證實,海陸分佈至今尚在極其緩慢地變化著。我國的上海和美國的舊金山兩座城市,通過高科技的精確測量,這兩座城市正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相互靠攏。

  三、拓展

  人類的活動有沒有對海陸變遷造成影響?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說明。

  教師提供案例“太平洋島國吐瓦魯被迫舉國遷移”、“澳門、荷蘭填海造地”。 討論:人類的這些活動導致海陸變遷是否對人類自身的生存有利?

  四、課堂小結

  1.概述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和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

  2.大陸為何會漂移呢?除去人類帶給的海陸變遷外,究竟是什麼更大的原因導致了大陸漂移?對於這一問題,我們留給下一節課再一起來繼續探究。

  五、課堂作業:完成本節課中的《地理填充圖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