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日本說課稿

  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說課稿時應簡要地說明。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說設計理念】

  跨入21世紀的大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正在受到巨大沖擊,探究性學習的觀念正在不斷深入人心。

  現代教育觀認為,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分析、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甚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本著以上觀點,我進行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適應未來的終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後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後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日本第一課時部分內容主要為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預防。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徵已有了一定得基礎,通過板塊運動學說的學習也瞭解了一些地震發生的原因。但學生對災害的影響和預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知識點也就成為本節課學生探究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地理教學課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掌握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並會舉一反三。

  b.瞭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地震,並分析成因。

  過程與方法:

  a.重在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b.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c.培養學生關於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係的學習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學難點】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內容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於中國和日本面臨同樣的問題,通過對比學習,學以致用,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使學生學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難點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預防,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為初一學生,經過前半學期的觀察,感覺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並分析相關問題 ,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為本節課以探究活動為主來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說教法】 讀圖導學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教學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活動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的判讀並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興趣,達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

  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影象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作為剛剛步入初一的學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學習上可能存在差異性,基礎弱特別是讀圖、識圖能力差的學生不一定能適應探究式的教學,設計暢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學業優良的學生會不滿足於教材現有內容,會提出一些邊緣性或更細的問題,教師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課堂上或課下進行指導,從而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說學法】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解決每一個活動探究的問題,由“現象”到“本質”,通過歸納總結,不斷使自己的認知昇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採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滲透學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

  一.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二、授課型別:新授課

  三、教材分析:

  1、編者思路:

  ***1***教材前後聯絡: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進。“日本”這節內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單獨講授一個國家的教材。因此,這一節教材具有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應起到說明國家地理學習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東亞乃至世界的一個經濟大國,與我國經濟貿易聯絡密切。由於種種關係,學生對於日本較為熟悉也興趣較大,對日本有很強的認識願望。學習這一節在當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日本”一節自然地理部分,包括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溼的氣候等內容。這部分知識,可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及問題,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可為進一步學習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之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為今後學習其它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過對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絡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A、日本位置、領土組成。

  B、地形特徵。

  C、氣候特徵。

  ***2***教學難點:

  A、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 。

  C、學會學習國家的一般方法 。

  四、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為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為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定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利用學生對日本的熟悉,引導其自主探究,關鍵問題“引而不發”,不用成熟的結論來代替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得完美與否並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教學就是有意義的。

  C、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五、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為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六、說教學程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教學前要求學生先去搜集有關日本的資料,事先對日本有一定的印象。

  [日本映象]

  教師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 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課前蒐集資料

  傾聽、感受、思想

  培養學生獨立積極蒐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

  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及思維,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過渡講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日本”瞭解一下這個國家自然環境。出示日本自然地理結構圖。

  [講述]

  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情境創設]

  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設問:某國試飛導彈出現故障,一下子墜落在30N-45N、140E-145E的海域,哪個國家會提出抗議?

  利用日本地形圖找出的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

  日本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______島、_____島、__ ___島、___ _ __島等四大島嶼以及附近的小島組成,東臨 洋,西臨 海。

  日本的緯度位置是

  你會自己分析英國的地理位置嗎?

  [組織學生交流]

  以“牛刀小試”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通過設問:“結合日本國土形狀,你能從上面的表格用簡短語言概括日本的特點嗎?”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強調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人口密度大。

  [過渡]日本這個國家經常聽說地震、火山現象,們來看一下。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視訊及資料

  設問:“有人認為:火山、地震是上天對日本人發動二戰的報應,對嗎?”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 出示地形示意圖讓學生有個形象的瞭解,然後讓學生讀圖,完成相應的練習。

  設問:“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訊,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設情境,學生討論]

  在冬季,北京的什剎海的湖面到處是歡快的溜冰的人群,而在日本東京的公園卻有人在划船,這是為什麼?

  出示日本氣候型別圖

  為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學生比較 “大陸性特徵和海洋性特徵的含義?”

  [複習小結]

  出示本課思路分析結構圖

  [練習鞏固]

  課本:

  P66-67活動題

  調查身邊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據日本自然條件你會如何發展日本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