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現代文閱讀理解題

  隨著高考的來臨,你做好哪些複習了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①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後面是有文化的。胡適提出“白話文”,提出“八不主義”。他的“八不”都是消極的,不要這樣,不要那樣,沒有積極的東西,“要”怎樣,他忽略了一種東西:語言的藝術性。結果,他的“白話文”成了“大白話”。他的詩:“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實在是一種沒有文化的語言。我們的語言都是繼承了前人,在前人語言的基礎上演變、脫化出來的。古人說“無一字無來歷”,是有道理的,語言是一種文化積澱。語言的文化積澱越是深厚,語言的含蘊就越豐富。

  ②這可以說是“書面文化”,另外一種文化是民間的,口頭文化。我在蘭州遇到過一位青年詩人,他懷疑甘肅、寧夏的民歌可能是詩人的創作流傳到民間去的,那樣善於用比喻、押韻押得那樣精巧。可有一回他遇見一對婆媳,這婆媳二人把他“嚇倒”了:她們一路上沒有說一句散文——所有對話都是押韻的。媳婦到一個娘娘廟去求子,她跪下來禱告,不是說:送子娘娘,您給我一個孩子,我給您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而是:“今年來了,我是跟您要著哪,明年來了,我是手裡抱著哪,咯咯嘎嘎地笑著哪!”

  ③這是我所聽到過的禱告詞裡最美的一個。我甚至覺得,不讀民歌,是不能成為一個好作家的。

  ④有一首著名的唐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並沒有說這位新嫁娘長得好看不好看,但是宋朝人的詩話裡已經指出:這一定是一個絕色的美女。這首詩製造了一種氣氛,讓你感覺到她的美。

  ⑤語言的美,不在語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現的意思,而在語言暗示出多少東西,傳達了多大的資訊,即讓讀者感覺、“想見”的情景有多廣闊。古人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⑥國內有一位評論家評論我的作品,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話,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語言不是一句一句寫出來的,“加”在一起的。語言不能像蓋房子一樣,一塊磚一塊磚,壘起來。語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係。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說單看一個一個的字,並不怎麼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與字之間“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語言是處處相通,有內在聯絡的。

  ⑦語言像樹,枝幹樹葉,汁液流轉,一枝動,百枝搖,它是“活”的。“文氣”是中國文論特有的概念,從《文心雕龍》到“桐城派”一直都講這個東西,我覺得講得最好,最具體的是韓愈。他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⑧後來的人把他的理論概括成“氣盛言宜”四個字。我覺得他提出了三個很重要的觀點。他所謂“氣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緒飽滿,思想充實。我認為他是第一個提出作者的精神狀態和語言的關係的人。一個人精神好的時候往往會才華橫溢,妙語如珠;倦疲的時候往往詞不達意。他提出一個語言的標準:宜。即合適,準確。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說過“每一句話只有一個最好的說法”,比如福樓拜。他把“宜”更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語言的奧祕,說穿了不過是長句與短句的搭配。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⑨中國人很愛用水來作文章的比喻。蘇東坡說“吾文如萬斛源泉,不擇地湧出”,“但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流動的水,是語言最好的形象;語言,是內在地執行著的。缺乏內在的運動,這樣的語言就會沒有生氣,就會呆板。

  ⑩中國當代作家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的,現在多起來了。中國的文學理論家正在開始建立中國的“文體學”、“文章學”。這是極好的事。這樣會使中國的文學創作提高到一個更新的水平。

  ***選自汪曾祺1987年在哈佛的演講,略有刪改。***

  1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從胡適的“大白話詩”說起,意在強調語言的藝術性,啟發讀者注意語言的文化內涵。

  B.第⑥段中包世臣的議論,採用擬人手法,表現了王羲之字的整體美,印證了觀點,也自然引出下文。

  C.第⑦段中韓愈的話,形象生動地闡明瞭“氣”與“言”的關係,指出只要作者精神飽滿、思想內容充實,語言形式都是次要的。

  D.本文緊緊圍繞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從多個角度闡述了自己對語言奧妙的獨特見解,結尾表達了強烈的憂思。

  E.本文談古論今,寫人寫己,或比喻或引用,信手拈來;行文閒散有度,疏密有致,語言簡潔,趣味盎然。

  16.作者認為好的語言應該具有哪些特點?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②段描寫媳婦娘娘廟求子的情景,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18.文中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話,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請結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觀點明確,闡述合理,有說服力。***6分

  ①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受戒》***

  ②晚飯花開得很旺盛,它們使勁地往外開,發瘋一樣,喊叫著,把自己開在傍晚的空氣裡。……在濃綠濃綠的葉子和亂亂紛紛的紅花之前,坐著一個王玉英。***《晚飯花》***

  答案:

  15.***4分*** C D

  16.***6分***①好的語言應該有文化內涵,富有含蘊性。②好的語言應該有暗示性,能讓讀者體會到言外之意。 ③好的語言應該有流動性,生動活潑。***每點2分,意思相同即可***

  17.***6分***①舉例印證中國民間口頭文化語言的美妙。②與下文書面文化中唐詩意境的分析一起,共同強調語言應該具有暗示性,能向讀者傳達豐富的意蘊。***每點3分,意思相同即可***

  18.***6分***答案示例1:這句話表明語言的美不在於一句句單獨的話,而在話與話之間的關係,在於整體傳達出來的資訊。《受戒》中,一串清晰的腳印本來平淡,卻與小和尚癢癢的心聯絡在一起,有形的腳印與無形的心緒,將剛剛萌發的自然純真的愛戀描寫得美妙無比;《晚飯花》中,晚飯花的盛放,與傍晚的空氣以及它的花名組合在一起,將肆意生長的生命力傳達得生動傳神。

  答案示例2:語言的美不在於字面的平淡無奇,而在於它暗示的言外之意的深遠精巧。《受戒》完全採用白描手法描寫腳印,語言平淡,卻將萌動的純真的愛戀傳達得含蓄蘊藉;《晚飯花》字面上表現晚飯花旺盛的生命力,卻象徵著王玉英的美麗形象,意味深長。

  ***二***

  現實中,本是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學習卻被僅僅當成了獲取分數、學歷、文憑、證書的手段,成為獲取金錢、地位、榮譽、權力的工具,學習視野中的人被遺棄了,學習非但不是為了人的發展與完善,反而成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學***找不到快樂,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和壓力。

  正當人類在驚歎科技的神奇、享盡科技帶的繁華與便利之時,科技的負面影響卻悄然而,人口膨脹、能枯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核武器威脅等問題逐步侵入了人們的生活世界,擾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這種狀況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會和人類生存的極大威脅。諾貝爾獎獲得者P·克魯芩於2000年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人類世”。成為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視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東生院士認為,“人類世”的意義在於提醒人類:“人的活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地質營力,對於地球的影響越越大。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劇,已經引起了地球環境一些不容樂觀的變化,正在加劇侵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系統,因此,我們人類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免引起大的人為的自然災害。”這絕非危言聳聽,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在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危機面前,風險與機遇同在,人類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終的災難。而將要發生哪一種情況,人們愈愈認識到這依賴於一種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動。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動主要依賴於人的學習發展。

  一切學習都是關涉人的學習,都是為了人的學習,但在工業社會工具理性的極度張揚下,任何事物都難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學習也突出地呈現出它的工具性特徵,學習成為應付考試和尋找職業的工具,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日益功利化。從整體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義。結果是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個體和社會世俗發展的要求,卻導致了個體的人格危機、精神危機、德性危機以及產生的嚴重的片面發展和畸形發展,培養了許多有知識、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單面人”和“非道德的人”。人的學習存在的危機與問題,是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扭曲、停滯與不足所造成的。

  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生存不是一個簡單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個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諦的反思性的哲學概念。生存並非簡單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著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並且不是最終完成於某一確定的狀態,而總是向未,向新的可能的開放。當下的學習,不是簡單地為了一種生命的存活,而是為了一種生成著的存在;當下的學習,不能僅僅為著單個個體的生存,更應著眼全人類的生存,因為沒有全人類的生存也就談不上個體的生存。

  1.下列對“科技的負面影響”和“人類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人口膨脹、能枯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核武器威脅等問題侵入人們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負面影響。

  B.諾貝爾獎獲得者P·克魯芩於2000年提出了“人類世”新概念成為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視角。

  C.科技的負面影響擾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負面影響的狀況得不到扼制會成為社會和人類生存的極大威脅。

  D.“人類世”的意義在於提醒人類: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劇,將會引起地球環境不容樂觀的變化,加劇侵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系統,生態問題可能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

  2.下列關於學習與生存問題的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一切學習都是關涉人的學習,都是為了人的學習,但在工業社會工具理性的極度張揚下,某些事物都難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

  B.在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危機面前,人類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終的災難,這取決於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動。

  C.“空心人”“單面人”和“非道德的人”是由於個體的人格危機和知識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D.生存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描述性概念,而且是一個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諦的反思性的哲學概念。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學習被當成了獲取分數、學歷、文憑、證書的手段,原因是人在從事學習活動時出於某種功利的目的。

  B.如果學習成為獲取金錢、地位、榮譽、權力的工具,而不是為了人的發展與完善,那麼學習就會成為奴役人的手段,成為一種負擔和壓力。

  C.因為沒有全人類的生存也就談不上個體的生存,所以,我們當下的學習,不能僅僅為著單個個體的生存,更應著眼全人類的生存。

  D.當下的學習,不是簡單地為了一種生命的存活,而是為了一種生成著的存在。“生成著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現成的。

  答案:

  1.D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