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教材閱讀方法

  在中學的政治學習中,我們要掌握怎麼樣的課本教材閱讀方法才能使得我們能夠更快的理解文章的知識要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精讀法

  一種在粗讀基礎上對讀物達到充分理解而進行的讀書方法。一般適用教科書、經典著作、資訊量豐富且價值較高的書籍。

  精讀政治課讀物應有如下要求:①精讀書籍要有選擇性。當今社會,書似山、報象海、刊物如林。然而,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閱讀速度卻都有限,要想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就必須要選擇好讀物。一般來說,教科書值得精讀外,還可請教師、名人、學者開列主要書目。判定讀物是否值得精讀,主要看其有否“五性”:一是思想性,利於淨化思想,陶冶情操。二是實用性。三是知識性,利於開闊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四是專業性。五是濃縮性。為了節省時間可讀精華節選本、縮寫本和文摘類書籍。②精讀要有計劃性。圍繞政治課的目的任務,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實際、生活實際、閱讀能力和社會的需要,列出具體的精讀書目,然後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嚴格地、循序漸進的閱讀,方能獲取預期的效果。③精讀要得法。一要細讀書序***前言、後記、跋***,瞭解著作者或出版的旨意及對該書評判,確定和選擇閱讀的方法、方向。二要通讀書的目錄,瞭解該書的體系、層次、結構及主要觀點。三是全讀、分讀。對於自己熟悉的,或較易的內容,一次讀完;對於比較生了生了疏的,或較難讀的內容,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讀。全讀和分讀時,結合運用圈點符號、眉批旁註、讀書筆記等方法,弄清全書的基本線索,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最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只需掌握大意或作一般瞭解的。四要復讀、研讀。復讀,就是對某些已讀過的最重要的或初讀時遇到困難的內容反覆閱讀的方法,以便加深印象,避免遺忘。同時在每次的重讀中可以悟到新的認識、新的理解和新的疑點,所以還須運用研讀法,層層深入,反覆品味,達到會意時,才能尋到精英之處,這也就是愛因斯坦的“抓骨肉、去皮毛”讀書法之精要。

  精讀時,是一種層次較高的讀書方法。因此採用精讀法閱讀,必須注意:①閱讀者應訓練和培養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即指基礎閱讀能力***如字詞句篇,語文邏輯的基礎知識***和選擇適當讀書方法的能力。②精讀一般是在略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還要處理好博專的關係。③精讀時還要注意科學用腦,科學用時,可結合採用分配學習、交叉閱讀,以期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

  :著名學者閱讀法

  古今中外許多富有成就的學者都在長期的閱讀學習中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在這裡只能擇其一二,介紹幾種對政治課閱讀具有指導意義的“閱讀成方”。

  ⑴ 朱子讀書法。即朱熹讀書法。我國古代的傳統讀書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法對後世影響極大。朱熹去世後,其弟子即歸納為“朱子讀書六法”:①循序漸進。讀書須有次第,“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切戒急於求成。②熟讀精思。讀書“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③虛心涵泳。即讀書要有虛心的態度,“惟篤志虛心”,方“道理明”。④體已體察。即讀書要善於將書上的“聖賢言語,體之於身”。⑤著緊用力。意即讀書要勤奮,下苦功夫。⑥居敬持志。讀書要有純靜專一的心境和堅定遠大的志向。

  ⑵顧頡剛讀書法。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其讀書方法開創了中國近現代閱讀理論和實踐的新格局。歸納起來,可稱之為“三要讀書法”。①要有正確的讀書態度。讀書時要善於批判繼承傳統的讀書法,敢於懷疑聖賢和經典,還要自覺吸收現代科學方法,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的讀書方法。②要有獨特的讀書方法,即批判性閱讀、活讀。③要做好五件事。第一,養成讀書的特殊興趣;第二,要分別書籍緩急輕重;第三,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第四,不可有成見;第五,要廣涉群書,又要精專。

  ⑶陳從周的雜讀法。我國著名建築家陳從周教授在談到讀書方法時曾說,我除了讀專業著作以外,最喜愛讀雜書,尤其是鍾愛歷代文人的筆記。要分門別類地做摘記,這樣方能由雜變“純”。正如搞園林一樣,“一木一石,殘磚碎瓦”,皆為造園必須之品,為學也是如此。他還說,讀書,搞學術,要有的放矢,圍繞一個問題,由一點可以引申到很多點,正如蜘蛛網,千絲萬縷,離不了中心的蜘蛛。如此持之以恆,便可在這個領域中得其梗概了。

  有關 學好高中政治的方法的推薦

  1、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是探索與創新的源頭。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學生要學著不斷去質疑、釋疑,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積極地鍛鍊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並能對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結論提出質疑。

  2、整體把握,理清課本內容層次

  把繁雜、冗長的知識一層一層地進行梳理,猶如剝洋蔥一樣,將所學的知識梳理出層次,然後從整體上把握這些知識層次。將其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是所謂的“先放後收”。它可從兩個方面入手,從內容上,要求學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識,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些知識不僅要求學生找得出來,更要理解、記住它。從結構層次上,要求學生看書後,瞭解課本中講了幾個問題,先講什麼,後講什麼;這些問題又是從哪幾個層次和角度闡述的?列舉了哪些事例來論證的。這部分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於什麼地位,與前面的知識有什麼聯絡等。

  3、抓住線索,清晰知識的發展脈絡

  如果知識是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學生要去發現所學知識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抓住了所學知識的脈絡。在自學中要注意“三大問題”,即先講是什麼,後講為什麼或重要性,最後講怎麼樣。

  4、劃出關鍵詞,突出知識核心結點

  線索是學習內容的“網”,關鍵詞則是這張網中的“結點”。在知識學習中,要求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某些“閃光詞”即關鍵詞,將知識高度壓縮在認知結構中,再應用時依據線索,快速檢索出關鍵詞,由此引出自己所學的知識。

  5、簡要概括,把課本由厚變薄

  這要求學生建立在整體把握課本的基礎上,領會其精神實質。可先對一節或一段內容進行歸納,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字概括。隨著學習歸納能力的提高,逐步發展為對一課,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課內容壓縮為“國家”兩個字,由此引申出:國家的基本階級和階級關係;國家制度──民主;國家性質──國體;國家管理形式──政體;國家職能──對內對外職能:國家結構──我國的“一國兩制”等。

  6、寫讀書筆記,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

  學生自學完一框、一節或一課後,寫出自己的讀後感,體會,或者對課本進行評述,寫出眉批,如果能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那就真正達到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學生的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