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溝通技巧

  堂教學是教師完成文化傳承,指引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師生相互影響的主要陣地,而達成這些目的靠的是交流,掌握交流的基本技巧同樣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要求。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有效溝通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有效地交流,不僅取決於教師對傾聽的藝術掌握得如何,而且取決於教師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與這些交流者溝通得有多好。

  我們知道,在人際交往中,渴望被接納、希望被重視是人們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傾聽體現著接納和重視。然而,人們常常忽視學習傾聽的技巧。在學校,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那些會傾聽的教師。傾聽是表達尊重的一個明顯標誌。“傾聽”是滿足學生情感上被接納、受重視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為重要的工具。通過傾聽,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教師是課堂交往中“平等對話中的首席”,他們的傾聽態度和技巧直接影響學生接受教育和知識的質量。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些事例:一名學生他感到自己在班級中不受歡迎,心中苦悶,於是他找到老師訴說這種受挫折的感受,可老師卻說:“你不應該那樣認為,我知道情況並不是如你所想的、所說的。”當一名學生因為在課堂競賽中沒有獲勝而感到失望、傷感,他向老師傾訴內心的悲傷,老師說:“你不應該感到灰心喪氣,你積極參與了,你已經盡力了,這才是最重要的。”這種否定學生自身的真切感受並進一步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感受的做法就是不會“傾聽”的具體表現,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傾聽和理解,而是居高臨下地訓導和評價學生,學生就會誤認為老師重視的是老師自己說的話而不重視“我”說的話、“我”的感受,也就不願意再對老師說什麼。這樣,老師認為他自己可以說出學生的所感所想以及如何感覺、思想,實質上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師生關係仍然是“教師中心”,課堂氛圍仍然是“教師真理”的*氣息,很難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

  掌握傾聽的藝術首先要有體察學生的技能。《中學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體察技能是理解學生的技能。這是一種通過敏感、移情、預測、期望等方式來理解學生。”這裡的“敏感”是指對學生中的細微變化能夠及時反應;“移情”是將自己的感情與學生的當時體驗的情感暫時聯絡起來;“預測”即在移情的基礎上,能夠說出學生想說的話來。有個教師這樣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一次偶發事件:在課堂分組討論時,同學張不小心把同桌李的墨水瓶碰翻了,墨汁弄髒了李的新運動衫,同學李大聲斥責張,同學張毫不示弱,兩位同學開始拌嘴,並不再討論老師佈置的課堂問題。老師不動聲色地走到兩位同學面前,分別說出了他們想要說的話:“弄髒了衣服不道歉,還強詞奪理”,“我又不是故意的,居然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不留面子,大不了一件運動衫”。他倆漠然,相視一笑,又回到課堂討論中來。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在這個教例中,老師從兩位同學的拌嘴中細心體察他們的心理並注意傾聽他們的拌嘴然後耐心、寬容、諄諄引導巧妙地解決了課堂偶發事件,不僅讓教學順利進行,還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

  :講究溝通的策略

  掌握傾聽的藝術還要講究溝通的策略。大多數人喜歡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並且有人傾聽。當一個人在傾聽時能有一些聚精會神的聽眾,那麼,他的反應就會時積極的。令人滿意的反應往往會使他變得更加容易接受所給的建議。在課堂教學中,當一個學生有疑惑或者有他認為獨到發現的時候,他就會通過語言來向老師表達,會傾聽的老師往往可以通過語言形式,如:“我也像你這樣想過”、“你認為是這樣的嗎?”、“請繼續……”、“大家都注意他的發言,並認真思考喲。”或者通過非語言形式,如:側身做傾聽狀、頷首做會意狀、微笑做鼓勵狀……來與學生進行有效地交流。在這樣的氛圍中,每一位交流者都樂於表達自己,因為他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他感到自己被人重視,得到理解,這時候教師再因勢利導,或進行思想疏導,或進行知識講解,都將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程所需要的生命課堂。

  有這樣一個語文課堂教學片斷:教學內容是《濟南的冬天》,上課伊始,老師略帶沉思地問道:“《趵突泉》寫的是哪個地方的?”老師有意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給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學生得到發表意見的機會後,都爭先恐後地舉著手要發言。等到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老師又微笑著說:“聽了你們的介紹,我比以前更瞭解濟南了,難怪有詩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有誰再說說你讀這篇文章後對濟南又有哪些新發現?”學生分明感覺到:老師不僅重視了“我”的發言,還尊重了“我”的感受,他們表現為受到莫大的激勵,繼續饒有興致地跟隨老師活躍在課堂探索中。這個語文教師他充當的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的角色,這樣的師生關係是民主的、和諧的。教師運用傾聽技巧,平等地與學生交往,藝術地交流。這種交流,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突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這種交流就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這一切的實現都有賴於教師掌握了傾聽技巧並熟練地加以運用。

  “教師是課堂上惟一可以創造奇蹟的人。”***[美]Raymond M﹒Nakamura著《健康課堂管理》王建平等譯***這個奇蹟就是:教師可以營造一種獨特的課堂氣氛,通過對話、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課堂也就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土壤莊子說:“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盡其所懷,為天下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如形和影的自然親和,似聲和響的關係相得益彰傾聽、對話是心靈交流的內容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教師可以通過這有限的時空,運用交流的技巧,結識青年學生,並通過交流,充分地瞭解他們富有接受教育的特點,更使他們感到幸福我們相信:由於教師掌握了高超的交流藝術,青年學生無限豐富的精神世界將向我們敞開,教師為教育教學所做的努力不至於徒勞,而且我們可以堅信,“在人類教育的觀念中,我們已經獲得了自己工作的真正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