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改論文

  課改模式是課改理念轉化為實踐的橋樑,對深化語文課改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摘 要】 這些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在師生間湧動,在互動交流中將會更得到盡情地發揮,也會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把握。這樣,就達到了既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就能讓學生的學習在感動中積澱和發展。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情感教育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互動的雙向結果,更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感動來自於互動,互動必然滋生感動。感動讓教師更加熱愛教學,更願傾注心血和汗水;感動也讓學生興趣盎然,更加熱愛和珍惜學習和生活的時光。那麼,在課改語文教學中,怎樣使感動發揮作用,又怎樣讓感動來達到課改語文教學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

  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和發展,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旨在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確定性,而感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情感體驗,是文字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那麼,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教師而言,感動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一個冷漠、毫無激情的教師,他的教學必定是枯燥無味的。而激情源於感動,開發感動情感是形成教師課堂教學激情的重要因素。

  審視語文教學的過程,教師的感動主要有:

  1.採用激情感染法。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懂得課前激情匯入的作用。好的導語緊緊扣住教材的感動因素,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以文字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課堂教學氛圍的心理因素。激情匯入,教師調動了自身的情感,同時也引領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無疑為成功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處處留心、善於傾聽,學生真切的理解和閃光的發言就會讓你吃驚,使你感動。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動傳遞給學生,並用激勵的語言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感悟,課堂就將更加精彩。

  就教師而言,感動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一個冷漠、毫無激情的教師,他的教學必定是枯燥無味的。而激情源於感動,開發感動情感是形成教師課堂教學激情的重要因素。新課標中提到“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素養”。教師的人格魅力與學識魅力,在教學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師所忽視。而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情況:喜歡哪位老師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他***她***所教的那門課,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給他們留下的印象。

  2.教學思想內容的情感。⑴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主要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通過什麼交流?主要還是課文的思想內容。如師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徵、主題思想的探討,達到教育學生,師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溝通的目的。

  在學習“祝福”時,有學生提了一個“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問題。筆者按照一般書上說法,不假思索地說是受了封建禮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學當即站起來反對:“老師這是牽強附會!難道對愛情的忠貞就一定是封建禮教嗎?更何況祥林嫂還沉浸在剛剛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筆者首先肯定這位同學的獨特見解,同時闡明我們分歧的原因是對祥林嫂的情感立場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場,而筆者是站在同情的立場。同學們熱情高漲起來,形成兩派,經過爭論,基本同意了筆者的看法。此時又趁機解決了幾個問題,一堂課就這樣輕鬆完成了。

  ⑵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情感。當代中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乾癟的弊病,究其原因乃平時不注意感悟生活點滴,不喜歡接觸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視作品,以至於對社會和生活缺少應有的熱情,寫成文章也是不疼不癢,乾澀生硬。

  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載體,無情之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潑燦爛,不久便會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則匠心畢現,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樹,觀者如潮。

  3.感動於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對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們的體驗是最樸實的。在生活的體驗中,他們也有情感的積澱。善於調動學生的體驗及情感的積澱進行教學就能構建文字與師生真誠的對話,就能採掘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就能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語文課程體系。這樣,語文的課堂教學就與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了。

  在用文字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要語文教師能對此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那麼在感動於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時,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也就誕生了。

  4.教學手法的情感。這是情感教學較高階的形式,是教師同行需認真研究的。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⑴充分使用多種教具,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觀性、生動形象性,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如學習“在烈日和暴雨下”,就可以看電視劇《駱駝祥子》選段;先看電影《祝福》再學魯迅這篇文章;選放許多荷花的精彩幻燈片一定有利於“芙蕖”的教學。學生的情感被提到了高潮,學習興趣高漲,教學定會事半功倍。

  ⑵深入生活實踐。很多專家都提到語文外延大到生活,筆者認為哪一個外延又不是大到生活呢?否則學之又有何用呢?但語文學科確實與生活聯絡得很直接、很緊密。根據這一特點,儘量把課本知識,把寫作放到社會生活這個大課本、大課堂、大學校中去上,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知識之可貴、世界之精彩。

  ⑶教學語言生動、豐富,語調適當、語氣適度,詞語豐富、幽默風趣,就象說書藝人的鼓琴之類,是對教學內容的有力陪襯,是調動學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若教師教學語言乾癟無味,象老和尚唸經,只會把篇篇情感豐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學生再也不把教師奉為神明,一見語文課就唉聲嘆氣,一會兒就“魂”飛“魄”散,完全失去興趣。

  ⑷課堂結構靈活多樣。依據文章本身特點及學生理解能力與興趣點,選準課堂教學切入點,力爭一開始就抓住學生注意力,做到既環環相扣,有張有弛,把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充分體現出來。

  這些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在師生間湧動,在互動交流中將會更得到盡情地發揮,也會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把握。這樣,就達到了既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就能讓學生的學習在感動中積澱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