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論文

  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不只是傳統教學強調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全面、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是注重全面教學目標的進步和發展。如果背離或片面地實現教學目標,那麼教學就只能是無效或低效的。以下是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全文如下:

  一、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概述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充分運用了整節課的時間,並且達到了教學計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有效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一節課是否有效可以通過檢測學習的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或者實現的程度如何進行判斷。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是有效的,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但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是教師做了精心的課前準備工作,並且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水平設計了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精心選擇了教學內容,通過設計教學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給予充分的思考實踐與交流的空間,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引導與討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輕鬆自由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穫。

  但是,當前我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雖然在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號召下遵循了創新課堂教學的方針,但是有些中學語文課堂過分追求創新,而喪失了語文學科教學的宗旨和目的,缺少了語文味,因此使得一些中學生雖然很喜歡學習語文,但是對上語文課卻提不起興趣。語文作為我們國人必學的母語,但是中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不理想的。雖然每個中學都為語文學科分配了足夠的教學課時,在所有的學科當中處於最重要的地位,但是,語文教學的質量難以提高,使得中學語文教學處於尷尬的教學地位,這也是所有中學語文所面對的難題。

  二、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教師的問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中學語文教師的原因。語文教師承擔著傳授我國傳統文化的重任,他們的綜合素質的到底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學生的素質水平。但是,由於語文教師自身的原因,影響著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是有些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專業素質是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具有專業水平的語文教師對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水平既包括教師對語文知識的儲備、對語文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包括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職業道德感與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程度等。因此,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同時具備以上幾個特點的,他們不僅語文知識淵博,而且具有極強的教育能力和高尚的職業情操。

  二是語文教師的職業怠倦。如果語文教師對自身以及社會的期望過高而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失望和疲倦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直接影響工作。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非常中,常常同時擔任著班主任的職責,因此,他們起早貪黑,工作常常打疲勞戰,這使得他們的精神與身體時常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最終致使精神疲憊,出現職業怠倦,在教學上表現為對教學提不起熱情,甚至出現排斥和恐懼的心理。

  第二,教學內容的原因。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講授內容的時候都是以教材和教師用書作為主要的參考,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雖然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優秀文學作品,但是教師要適當的進行篩選,並且給予學生課本以外的補充,不能一味地依賴教材,應該幫助學生拓寬文學視野。

  第三,教學方法的原因。教學方法的呆板生硬也是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一是教師的照本宣科和流於表面的文字解讀。中學語文也需要對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和作者所寄託的情感進行解讀,但是有些語文教師對描寫花草樹木就認為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這種生搬硬套的解讀思路會誤導學生走向語文解讀的錯誤方向。二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而缺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第四,教學目標的原因。中學語文教學目標存在狹隘、寬泛隨意的特點。教學目標狹隘是由於語文學科傳統的目標是以教材的要求為準,而忽視了語文學科是具備了語言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於一體的學科。中學語文教師面對升學率,不得不只抓成績,及語文的工具性,而完全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教育目標的寬泛是指語文學科沒有非常明確和具體的教學目標。一些中學語文教師在沒有認真解讀教學大綱與教學目標要求的情況下,就根據課文內容自主決定教學的目標,最終使得教學目標過於籠統或者抽象,從而難以用教學效果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三、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通過對以上中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可以有針對性地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中學語文教師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的提高,尤其語文理論知識的儲備,要善於鑽研教材。同時,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懂得把握學生的心理髮展,用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第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對教材的取捨也是體現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方面,一些中學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師非常通俗和生活化的,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取捨上就顯得非常的隨意,比如,有些語文教師將四書五經、四大名著都作為了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還有一些語文教師以成績為主,只教學生做題的方法和考試的策略,這些都是教學內容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應該合理利用教材,科學的取捨教學內容。

  第三,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來決定,中學語文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尤其在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的時候,善於啟發引導學生。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學習,自主討論。

  第四,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目標具有指導性和激勵性的作用,它可以檢驗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首要符合語文課程的特點,即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特點。同時,教師還應該有效整合課時、單元與課程三個目標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