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古詩說課稿

  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美的象徵。中學古詩該如何進行說課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涉江採芙蓉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採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於“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必修Ⅲ的詩歌的鑑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於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於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採芙蓉》簡析

  對於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採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後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鑑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鑑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為主

  閱讀分析法為輔

  三、說教程

  一匯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麼要向東南飛?” 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為‘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為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採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並範讀。

  採之慾遺誰? 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樑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後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鑑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採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歸園田居其一

  一、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為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在我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本單元學習目標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詩。可說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的詩歌,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們放在整個詩歌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另外,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就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瞭解陶淵明生平及作品。通過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感受田園詩的取材及陶詩的風格。

  2能力目標

  通過反覆閱讀,解讀意象,品味意境,培養學生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1教學重點:品賞田園情趣之美,挖掘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深厚的情思。

  三、教學方法

  1情境法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四、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釋惑學習樂趣。

  2朗讀法。讓學生反覆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為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1畫中有詩

  課前匯入:給同學們展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冊中的一幅畫,讓學生調動積累,說一說透過圖畫能夠聯想到的詩句。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會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著豐富的田園風光,可以說這幅畫把我們帶入了具有鄉土氣息的田園。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今天讓我們穿過陶淵明詩人田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在都市中久違了的田園風光。那麼什麼叫田園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

  田園詩: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等。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一位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陶淵明。

  2識詩者、明背景。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老師檢查,課堂學生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以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寫作背景: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後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餘天,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於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退隱之後,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並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於他辭官歸隱之後,反映他清閒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悅的心境。

  3詩中有畫

  此環節設計首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誦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欣賞配樂朗誦《歸園田居其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情感,通過朗讀,讓學生選擇詩中自己喜歡的一組畫面,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學生的想象,將詩歌內容具體化,形象化。

  提問:這是非常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這段描寫具有怎樣的意境?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氓

  一、聯絡學生說教材。《氓》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先民們用他們的歌,唱他們的苦,唱他們的悲,開我國現實主義先河的《詩經》,真切地傳遞著他們的心聲。在學習時,要引導學生感受這些聲音,引導他們進入先民們的情感世界。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關雎》和《蒹葭》,對於詩經及“賦比興”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過誦讀、品味、探究等多種方法,深入領會詩經的手法及其中的濃濃的詩情。

  二、根據教學理念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課程標準的相關表述和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為依據,確定本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瞭解關於《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體會“賦、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把握情節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品位詩歌的語言,體會“賦、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合作探究:通過分析比興手法,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三、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教學時數為1課時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課前學生蒐集有關《詩經》的資料必不可少。另外,時隔數千年,年代久遠,文字的障礙很大,然而,過分糾纏於文字的疏通會破壞詩歌的“氣”,喪失詩歌的“神”,所以在學習時,應捨去條分縷析的理論評價,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字,然後引領他們經由文字再現形象和事件,經由形象和事件領略情感,感受其中濃濃的詩情。誦讀的環節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獨奏《長相思》,營造意境,學生沉浸在音樂營造的意境中反覆吟詠,讀出節奏,讀出音調,讀出感情,細細體味,讓或優或喜的情愫縈繞心間,我們就觸到了先民的靈魂。比興手法為《詩經》獨創,重章疊句同樣別緻而新鮮,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語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並進行討論,不搞枯燥的知識傳授。還引入講故事、改寫兩種活潑的學習形式,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五、教學程式及內容設計 課前播放鄧麗君演唱的《蒹葭》,營造氛圍。

  第一部分.匯入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自古有關愛情的詩句不勝列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些都是同學們耳熟能詳的詩句。我們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講究的,什麼“門當戶對”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那他們有沒有婚姻自由?生:沒有我們現在的婚姻也是有講究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這些都是古代沒有的。那麼,老師的問題來了:是不是自由戀愛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滿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衛風氓》就是一個戀愛自由、悲劇結局的典型。板書 詩經氓

  第二部分.瞭解《詩經》 1.學生自由發言:我所瞭解的《詩經》。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2.強調重點:《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叫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歌謠,這是《詩經》的精華,他和屈原的《離騷》被後人合稱為“風騷”。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多為周王室貴族文人所創,被奉為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商頌和魯頌,共40篇,是祭祀的樂歌舞曲。

  《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創作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的影響深遠。詩歌的形式多以四言為主,其常用的表現手法分賦、比、興三類。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和反覆詠唱的特點。

  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第三部分.誦讀課文

  1.教師範背課文,配樂:二胡曲《長相思》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點撥:四言詩的朗讀節奏一般為二二式。

  正音:匪 愆 將 於 說 徂 湯 漸 裳 糜 隰

  3.學生配樂朗誦,配樂:二胡曲《長相思》

  第四部分.整體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歷程。

  討論分析,達成共識:

  第1、2章,相戀,甜蜜和幸福。

  第3、4、5章,婚後生活,痛苦、悲傷和無奈。

  第6章,分手,決絕。

  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讀課文,注意語調,讀出感情。

  六、【合作探究】從課文中找出使用比興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達效果。

  同位交流,然後自由發言。

  明確: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興,先說桑樹,繼而講述和氓的故事;同時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後者既讓我們感覺季節由仲夏而晚秋,時光在流逝,又以葉枯葉落,比喻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

  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傷神。

  3.“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用比,用河水和窪地有岸和邊來反襯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回頭。

  七、課堂小結《氓》的思想內容:通過女子的自述,訴說了一個愛情悲劇,訴說了自己內心的傷痛。

  手法:以賦為主,兼用比興。

  【板書設計】

  氓

  戀愛 甜蜜 幸福

  婚後 悲傷 無奈

  決絕 清醒 剛烈

  八、佈置作業

  必做題:回憶初中所學知識併到閱覽室查閱有關資料,積累古代詩歌中運用“賦比興”手法的詩句,至少10句。

  選做題:嘗試用文學性的語言,講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擬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