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課改論文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系統地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一門課程。它是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重要標誌。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突出表現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以及由此引發的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材處理及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變革。新課改對高中政治在課程的性質、理念、設計思路、目標、內容及實施建議等方面做了詳盡規定和精確闡述,呈現出了重素質教育、重學生髮展、重時代特徵、重行動實踐四個方面的特點,為政治教學實踐指明瞭方向。應該說,新課改解決了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但是,在新舊教學模式交替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矯枉過正的傾向和有悖於新課改的不良現象。我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結合在課改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談談體會。

  一、政治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於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做,甚至有些學校規定一節課教師講課時間不能超過十五分鐘。這些做法忽視了教學實際,人為地分割了教與學的有機聯絡,造成的教學負面印象是不可估計的。高中學生因知識層面、思維狀態、價值觀念等尚未成熟,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增強,加之資訊渠道有限,因此,還是應把教師的“教”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主導作用。

  2.學生自主活動形式化。新課程改革遵循“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建構知識——體驗踐行”的思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真正的主人,這就需要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如果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無視難易程度,一概交給學生交流、討論,則結果必定是學生因其知識面所限對很多問題無從下手,討論結果不著邊際,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收穫也不多。

  3.評價方式單一,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目前,大部分新課改是“穿新鞋走老路”。儘管換了教材並採用了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但很多教師依然採取了應試戰術,周測、月考層出不窮,學生成績依然是評價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指標,只強調了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二、政治新課改實施的對策思考

  1.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構建和諧課堂。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高中階段政治課堂教學要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要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施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使教學內容活動化,最大限度地啟用學生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整合,將生活邏輯和理論邏輯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具體。鼓勵學生課前做好預習並蒐集有關資料,將教學內容前置,積極引導學生將視角放到現實生活中,在提高學生學習興的趣同時,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2.做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新課程理念下的政治教學,要求做到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政治課更具有生命力,使學生更好地成長。要做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需要注意以下三點:1要根據教學規律、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科學預設。只有科學預設,生成性教學才能與預設統一。2要注重課堂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認知情況和過程可能和教師所想的不完全一樣,有時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對預設作出一定的調節。3老師要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能力,既能科學預設,又能注重生成,很好地把二者統一起來。

  3.評價應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要看其是否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如啟發式、引導式、互動式教學,活躍學生的思想,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鼓勵新穎的分析、獨到的見解,將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那些認為課堂教學的任務是傳授文化知識,於是熱衷於把知識從書本上搬到學生的頭腦中,只以分數、學歷為重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愛因斯坦曾說:“教育必須重視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人們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是用大腦的思維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書本。”“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上。”因此,讓學生學得輕鬆的,以分數、學歷為重的教師並不一定就是好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應該給學生留下“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更有益。

  在傳統的以分數作為衡量教學業績的唯一尺度下,教師把全部精力放在“滿堂灌”一類的活動上,學生只好以背代學。甚至,一些應用性、實踐性學科的考試也將知識性試題作為主要內容。因此,要著重探索各種課程更科學的考試方式、方法,加大能力、素質考核的比重;強化實踐、試驗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這就為教師放開手腳、丟掉顧慮、大膽拓展新課改的路子創造了良好環境。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新問題,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高,在徹底更新觀念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新課標的操作要領,儘量減少課堂教學中的失誤,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掃清障礙。

  篇二

  一、轉變教學理念,順應新課標思想

  一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傳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一線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新思想、新理念,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所以教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觀點、信念,轉化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和良好行為習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政治理論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用這些知識認識和分析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現象;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問題,用自己的實踐去改變行為。

  二活化教材,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不只是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也是課程開發的過程。教材內容只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發展目標的一種載體,不應讓教材去駕馭人,而應該利用教材教學生,把教材當作引導學生學習的知識之“舟”,當作促進學生髮展的能力之“橋”,當作洗滌學生心靈的情感之“池”。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做到活化教材,真正從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首先,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研究和吃透教材,挖掘內涵,明確“講什麼”、“講到什麼程度”,設計“怎麼講”,否則就會因為“挖得過深”而嫌課時不足,教學就會失去方向。

  其次,教師必須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調整、整合教材內容,合理選取,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飛躍。迴歸生活,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新課程高中政治教材已由傳統教材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三大模組改變為經濟與生活、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哲學與生活四大模組。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新課程高中政治教材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絡。因此,教師應將教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並設計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藉助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以往的生活經驗加以解決。也可以通過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及時地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和涉及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後,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應對新課程的挑戰

  新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提高。當前對於新課標的落實而言,在教師的諸多素質中,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顯得尤其突出,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才能夠應對新的挑戰。新教材堅持以生活邏輯為主線,在生活主題下引領學生探求學科知識;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路線;課程設計、課程資源整合與課程開發的能力;科學處理教材與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捕捉動態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能力;指導學生多樣化學習的能力,如自主、合作、探究;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與組織能力;合作教學的意識與能力;現代教育技術和對網路資源的應用能力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教師必須加強業務的學習和鑽研,增強自身創新能力,自我磨練,不斷超越;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借鑑同行成功的經驗,加強交流與合作,不斷探索、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教師應著眼於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課程和學生,繼續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做好新時期的教育和教學工作。

  三、運用全新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

  教學方式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由單純的講解式教學方法走出來,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轉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人格,創造一個愉快、和諧的教學環境。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方式進行教學,不是“新”就好用,關鍵是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效能否得到尊重和發揮成為區分新舊課堂的標誌之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願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新課堂是中學政治教師實現新課程改革任務的必由之路。由長期的“灌輸式”到突然的“探究式”,學生往往很難一下子接受,所以在這種轉變的過程中,學案導學這種教學方式就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在精心設計教案的基礎上要圍繞學生“學什麼”和“如何學”編寫學案,對教材進行科學取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突出學習重點,明確學習要求,指導學生課前預習,發揮引導學生“課前參與、課上探究、課後延伸”的功能。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和增加課堂容量,為課堂討論、合作探究提供時間上的保障。

  總之,作為一線的政治教師,我們應該以滿腔的熱情投身到新課改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相關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斷的變化中尋找適合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促進新課改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