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什麼價值意義

  《周易》,簡稱《易》,亦稱《易經》。三易***連山易、歸藏易、 周易***之一。儒家尊為之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乾泉先生認為,易經是一部集體性著作,周易體例內容本身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夏商兩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觀念與人鬼溝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溝通的行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動本身也有多樣性,例如有燒龜殼或燒牛骨,而從其燒裂的紋路中見啟示的方法,佔者將所欲佔之事與對紋路的解釋又刻到甲骨上,流傳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甲骨文***這種占筮活動傳至周文化傳統中時,經過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觀念與符號系統,***卦爻辭與卦爻象***一方面將當時所佔之事及其解釋以文字記錄下來,***卦爻辭***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則,***大衍之數***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這部著作,亦即我們今日所見的易經之書的經的部份。經過歷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絡。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易,變也!各種病不瞭解病根變化如何瞭解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裡來的。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於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裡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周易的書籍性質

  《周易》,簡稱《易》,亦稱《易經》。三易***連山易、歸藏易、 周易***之一。儒家尊為之首。玄學、道教奉為三玄之一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1***卜筮書。《周易·繫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凶佔語,史書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主此觀點,近人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易經***2***哲學書。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近代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

  ***3***歷史書。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章太炎《易論》*** “乾坤兩卦是緒論。阮濟、未濟是餘論,自屯卦至離卦,為草味時代至殷末之史,自鹹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另有學者或以為《周易》為商周之史。或以為是奴婢起義史,或以為是用諧音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都特殊史書。

  尚有他說,所據不一。一般認為《周易》經文為占筮書,但其內容涉及歷史、社會、制度,範圍極廣,且蘊涵一定哲理。而《周易》傳文則是哲學著作。故《周易》含有卜筮、哲學、歷史、科學等多種成分。《周易》的主要特點是以八卦、六十四卦、象數為模型、以占筮為形式,模擬演繹、預測宇宙萬物的起源、結構、運動變化的規律。其卦爻象符號系統和卦爻辭文字系統互相診透補充,構成“任何數目都可以套進去”的“宇宙代數學”。***馮友蘭《中國周易學術討論會代祝詞》***雖帶有神祕的占卜色彩。但蘊含較深刻的理論思想和樸素的辯證觀念。書中精義乃是對天道與人理的綜合探索,凝聚著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幾千年來,《周易》原理不僅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滲透到古代社會科技的各個領城,融化進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之中,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調,啟迪和推動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