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研究畢業論文範文

  文化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內在需求,其核心是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網際網路應用發展情況 》

  【摘要】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際網路已經在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地運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也不例外。雖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在傳統網際網路模式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卻沒有搭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快速發展的“快速車”,以至於移動網際網路成為了當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短板。本文著重就移動網際網路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策略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其可以全面提升我國全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有利於促進社會全面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為了切實實現文化強國這一“中國夢”,就勢必要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而當前快速普及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則有效地彌補了我國現階段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所以加強移動網際網路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之間的銜接刻不容緩。

  1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現狀

  在網際網路時代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已經可以跟隨時代潮流,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比如,國家圖書館中的使用者登記系統等均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接入網際網路的最佳體現。但是隨著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智慧終端裝置的普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卻還沒有抓住這一機遇,所以移動網際網路依舊屬於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因此,促使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接入移動網際網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2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2.1網際網路化程度低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傳統那種以計算機為終端的網際網路模式已經不再是當前時代的網際網路主題,取而代之的是以手機、平板電腦和膝上型電腦等移動終端裝置為主題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目前,社會大眾只需要藉助這些移動終端裝置即可接入網際網路。但是當前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依舊侷限於傳統的網際網路模式,所以網際網路化程度低的問題亟待解決。

  2.2服務平臺不完善

  有關資料統計表明,當前我國大多數現代公共文化設施中的網際網路概念依舊侷限於傳統的網頁模式,卻沒有積極迎合社會和時代潮流,以至於社會大眾無法藉助移動終端裝置和網際網路來享受到相關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所以變革這種不完善的服務平臺刻不容緩。

  2.3服務模式不合理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主要採用線下服務,即社會大眾需要親自到圖書館和戲劇院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方可享受到相關的文化服務。但是這樣一來,有許多平時沒有時間的社會大眾就無法及時體驗到相關的文化服務,所以大力發展線上服務,藉助網際網路來使社會大眾隨時隨地地享受文化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3移動網際網路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應用策略

  3.1構建公共文化服務新體系

  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創新發展是當前我國特色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的必然要求。藉助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①要進一步完善用人機制,加強培養教育,以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現代意識的管理者和策劃者。②要積極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服務管理機制,從而確保服務的順利執行。③要本著“智慧化、數字化、社會化和標準化”的原則來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3.2創新和完善服務管理模式

  在新形勢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積極迎合移動網際網路這一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線上服務模式,使社會大眾隨時隨地即可藉助這些移動終端裝置來體驗和享受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比如,可以開展專門的智慧終端的APP,以使使用者可以方便地瀏覽相關的文化服務,同時也可以接收到相關服務的訂閱和通知。與此同時,需要積極創新和完善當前相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模式,以確保線上服務可以高效地服務於社會大眾,尤其是要防範線上的網際網路惡意攻擊。

  3.3加強網路文化的建設力度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這種新型網際網路形式的普及、推廣和應用,各行各業接軌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其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也不例外。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的合理運用,可以將現代公共文化中的文化內容實現“網路化”,從而有利於社會大眾便捷地共享相關的文化資訊,從而可以不斷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比如,將大劇院、戲劇院建立成專門的APP,使社會大眾可以藉助移動終端來時時關注這些演出,從而可以使使用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相關的文化服務。

  總之,雖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在傳統網際網路狀態下已經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但是卻沒有充分開發當前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在傳播和共享資訊方面的功能。因此,為了使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發展的“第二春”,就是必要使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搭建上移動網際網路這趟“快速車”,從而不斷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使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

  參考文獻

  [1]陳俊超.網路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營銷,2014,23***6***:121~122.

  [2]黃秋菊.加強新疆網路文化建設的思考[J].新疆社科論壇,2014,9***6***:70~71.

  [3]彭慶新.關於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社會效益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5,17***21***:4~5.

  [4]高福安,劉榮,等.網路與通訊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J].現代傳播,2012,15***6***:78~79

  篇二

  《 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

  摘要: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人民享有健康豐富文化生活的前提。藝術展覽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於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對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簡要的探究。

  關鍵詞:藝術展覽;公共文化服務;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否完善,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文化服務,是由基本設施、活動專案、機構、政策保障等組成的文化服務系統。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文化對於現實生活的影響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開始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但在當前的社會發展條件下,文化軟實力也成為了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所以,我們應該把文化建設放在和政治、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當今我國的文化發展現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由於多方原因,我國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我國文化豐富多彩,但在國際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一直處於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且當前社會功利主義張揚、人文弱化的現象突出,都在引導著社會風氣的不斷變化,造成國民文化素質下降。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裡,浮躁的社會風氣成為了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推動力,公民的文化素質難以提高。除社會發展因素之外,社會中一些普遍因素也成為了我國公民文化素養的發展的阻礙。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家長引導孩子建立目標多偏向物質目標,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對名利更為重視,而忽略了對於文化素養的建設。錯誤的引導導致人們的價值觀不斷的變化,我國的文化發展也因此受到阻礙。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藝術展覽以及博物館的開放可以使大部分普通群眾有機會進行學習,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二、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

  藝術館、博物館等和圖書館不同,沒有圖書館的莊嚴枯燥。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的行動路線。同時,展覽多以圖片、物品加文字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可以生動的表達文化,降低人們瞭解文化的難度。所謂公共文化,指的是普通人民可以參與、享有的文化。公共文化可以藉助網路更加廣泛的傳播,進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寧夏文化館”為例,“寧夏文化館”吸引的是對於寧夏地區文化感興趣的觀眾,“寧夏文化館”的觀眾,彼此間在文化感受上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公共文化建設可以藉助這種文化認同感,在網路上建立論壇,聯絡更多有相同愛好的人。參觀者在參觀的同時進行感受交流,從而使寧夏文化更好的傳播。

  ***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向

  在公共文化場所之中,服務是一個重要因素。與圖書館中的服務不同,參觀者在文化館中參觀的時候,恰當的解說可以讓參觀者對該文化館的好感度提升。這種服務體現出了文化館和博物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藝術展覽的內涵是公共藝術以廣闊的群眾為基礎,展示藝術的批判性或者藝術性的藝術行為。這要求在藝術展覽在主題、空間、服務這些方面,實現當代或後現代的藝術展覽教育。在當代藝術展覽之中,主題設定是整個展覽的靈魂所在,例如古物展覽、漫畫展覽等。在主題的選取時,應選擇與社會緊密相聯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展覽主題設定來讓更多人的關注社會中的文化。

  ***三***應以群眾目光為基礎

  因為社會發展,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藝術上的享受成了當前社會很多人的追求,所以藝術展覽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社會對於文化藝術瞭解的程度不足,因此公共藝術展覽應該以群眾所關注的內容作為選題方向,最大程度的保證群眾在觀賞時可以清晰的瞭解這次展覽的中心文化。營造良好的展覽觀賞氛圍,這樣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激發人們的興趣。如寧夏文化館這類官方文化館,是面對群眾,面對社會的,群眾是文化教育的物件,所以應當對如何吸引群眾目光起到足夠的重視。群眾對文化的認知層次是非常豐富的,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對不同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從而開發可以符合不同審美需求的群眾的展覽會。在置辦展覽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群眾在這次展覽會中可以學到什麼,瞭解到什麼。清楚的瞭解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人對不同藝術展覽的要求,所以初期設定對於藝術展覽是否能夠到達展覽的目的十分重要。

  ***四***抓住群眾在藝術展覽中的心理活動

  參加藝術展覽的群眾每個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在舉辦藝術展覽活動時另外一個較為重要要求,就是抓住這些參觀者的心理活動,展覽會上的服務人員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在每一次的展覽講解之中,應該選取對本次展覽會內容有足夠了解的解評員,或者對參加這一藝術展覽的群眾有足夠了解的策劃人員、對本次展覽的主題有明確理解的主辦人員等。例如展覽會中需要展示的是寧夏地區文化,解評員就需要選擇對寧夏有著深刻了解的人員,這樣才能讓群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對文化了解更深,間接的使參觀者意識到藝術展覽教育的重要性。藝術展覽作為承載公眾文化服務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個階段都應該重視藝術展覽的作用。在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應當充分的發揮藝術展覽的優勢,提升藝術展覽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推動公眾文化的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丹.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探索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2]蘇霞.以全新理念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篇三

  《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問題研究 》

  一、前言

  比較為大眾所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定義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是將政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文化設施、服務等等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化的基礎性建設工程,使其具有均等性、透明性、公平性、便利性等現代化特徵,從而構建成公共文化生活人人共享的體系。本世紀以來,國家為這一目標做出了很多計劃和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很多問題。

  二、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全國各地各級分割嚴重,沒有統一的標準。通俗來講,就是各地的條條塊塊的文化資源分割比較明顯,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中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就容易造成對某些文化資源重複開發建設,進一步造成阻礙互聯共享的後果。

  2.公共文化服務的數量少且質量不高,這個不難理解,我國新時期的主要矛盾便有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建設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這一矛盾,所以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單調的同時有關於資訊及時溝通與否或者服務方式的單一、缺乏互動及群眾沒有高的參與率等反應質量問題的現象也數見不鮮。

  3.管理工作跟不上時代的需要。公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只重服務,輕管理,這是明顯不合理的,公共文化的數字化建設本就是科技含量較高的工作,但是不配以科學的管理工作,就會造成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脫節,且管理方式跟不上時代,這必造成互相“拖後腿”的後果。

  4.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換言之,整合文化資源力度不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的深入,對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不夠;另一方面,對已經數字化的文化資源的開發率低,沒有激發出文化市場的強大魅力,同時,對文化資源的不科學分類、不善利用新媒體,使得文化資源的優勢開發差強人意。

  5.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價值觀魚龍混雜。社會生活中,如果沒有統一的價值觀,那麼就會很容易導致文化資源的濫開發濫用,也會進而影響人民大眾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對於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不利的,嚴重了會造成社會道德感等的混亂,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造成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問題的原因

  1.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中缺乏統一調配和協同配合。因為沒有協調上下級之間的協調原作的機制和管理各級的相應政策法規,造成各級之間需要資訊整合、協同合作的工作出現問題,進一步產生各自為政,各級重複建設文化資源這些現象。

  2.科技建設無法滿足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程序。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必須以先進的科技為基礎,例如,大力建設文化資源資料庫,各級之間由於缺乏統一的調配,加上標準規範不一致,各級政府整理、建設文化資源的能力不同,導致大資料建設文化資源這一工作無法高校運作,這些都直接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

  3.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中的相關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能跟不上時代腳步。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必須需要相應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但是由於相應的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形式不盡如人意。

  4.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某些領域而言,管理是發展之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科學嚴謹的管理,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就如沒有方向的飛機,高效的管理不僅僅能夠會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其帶來的效益是不可預估的。

  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制定並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遵循“統一統籌,統一整合”的原則,具體而言,負責公共文化服務的最高政府部門需要整合近年來各地的探索文化資源的成果,儘可能快地制定並且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當然要從總體出發,各級各地在這個大的政策法規下制定且完善適合當地的政策法規,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的有序推進和正常運作。

  2.因地制宜吸引民間投資和公眾參與,當然,為了這個目的比較常用的方法是激勵政策,適當的物質獎勵是很好的辦法。但是,不論使用什麼方式來吸引民間組織或者個人,都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並且需要考慮要最大程度上促進當地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程序,從而儘可能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保證人民群眾知情權,政府向人們定期作報告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的情況可以加深人們的信任,從而提高群眾參與率。

  3.建立一個高層次的管理平臺。這個管理平臺能夠統攬工作全域性、實現全國各級各地互相聯動的局面。另外,這個管理平臺需要高科技、先進人才來管理,因為這需要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而且,管理工作到位還能起到監督的作用,眾所周知,監督往往是促進效果的最有效方式,所以,管理工作應當重視起來。另外,管理對於一些價值觀等的意識形態的引導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許多低俗文化意圖魚目混珠,而科學的管理就像一道門檻,將這些公共文化拒之門外。

  4.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培訓相關專業技能,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建設力度,從而有效加強對文化資源的高效整合,提高公共文化鑑別力度。另外,國家應撥給全國各級各地的專項資金,以此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大力推進的基本。

  5.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應該“平民化”,換句話說,應該接地氣,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應該面向大眾,即尋常百姓,而不是少部分人或者一些藝術家,應該心繫群眾,以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為宗旨,這是在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中應該注意的重要方面。文化生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現今,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已成主流之勢,因此,想方設法促進數字化建設程序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加強管理,實現各級各地統籌排程,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以及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只有實現這些方法的有效綜合,才能最快速的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的高效運作,這也需要全國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為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獻言獻策。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