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有關論文範文

  在全球化語境下,比較文學學科具有巨集大的學術視野和廣泛的學科內容。下文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比較文學與對話思想

  摘要: 比較文學是一門不斷建構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科,不論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學研究,還是其跨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都具有顯著的對話性,因此研究比較文學必須持有一種對話的思想,只有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作為思想的指導,它才能不斷髮展、迅速前進。

  關鍵詞: 比較文學 對話性 對話思想

  對話理論是巴赫金對全人類的一大貢獻,在“哲學―美學”中,巴赫金提出了對話哲學的兩個核心概念――“超視”與“外位性”,並闡明瞭“我”與“他者”的關係和主體建構理論。他認為任何一個個體都是唯一而不可替代的,並有著“他者”所沒有的“超視”,這決定了任何一個個體都必須依賴“他者”而存在,但任何一個個體相對於“他者”都必須保持“外位性”,不能相互融合、成為一體,否則這個個體與“他者”之間的互補優勢就會消失,從而喪失個體主體建構或者說主體發展的機會。

  對話理論適合於比較文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指導它前進的一個理論基礎。比較文學是一種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其實質是不同文學之間以及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對話,是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精神產品的和諧相處。筆者認為比較文學充分體現了自由、平等的對話精神,不論是其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學研究,還是其跨學科界限的文學研究都具有顯著的對話性,失去對話性,比較文學就幾乎失去了其發展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其內在的意義,因此比較文學離不開對話的思想,我們研究比較文學時需要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思想。

  亨利・雷馬克***Henry Remak***曾說過:“比較文學是一國文學與另一國文學或多國文學的比較,是文學與人類其他表現領域的比較。”從巴赫金對話理論的角度看,這裡的“一國文學”和“別國文學”之間是互為“他者”的關係,都具有各自的“超視”。每一學科或者說比較文學所研究的每一個物件,它們的存在,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特定的、唯一而不可取代的。一個研究物件總有著其他研究物件所無法取代的視角,總有著其他研究物件所瞭解不到、掌握不到的東西――“超視”。

  沒有“超視”,就沒有了比較文學研究物件之間對話形成的條件,這就意味著其研究物件之間的互補優勢的消失,也就意味著比較文學存在理由的消失。以中國文學和英國文學為例,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英國相比,在這五千多年裡,人們的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所受的思想教育也不同,特別是中國人民長期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這些造就了中國文學在內容、形式、主題、思想的諸多方面的特定的,獨一無二的東西。

  而英國,這個曾經是世界上頂尖的“日不落帝國”也是如此,英國文學在形式、內容、思想等方面也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性。正是由於它們所具有的各自的獨特性,它們才彼此都擁有對方所沒有的視野,必須相互依存。“超視”使它們之間的對話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比較文學的研究必須採用對話的方式來進行,只有通過對話,才能跳出原來各種文學理念封閉、保守的怪圈。

  巴赫金認為,任何個體要建構自我,就必須樹立一個“他者”,離開“他者”,自我的主體就無法建構,存在便成了虛無。比較文學的研究物件就是如此,一國文學總是有著他國文學所沒有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任何國家的文學想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就必須把他國文學看成是一個平等的他者,離開了這個“他者”,哪一方都不可能看到另一方的“超視”來建構自我,從而使自我主體有所發展、有所進步,所以說每一國的文學、每一民族的文學,都不能脫離他國和其他民族的文學而獨立存在。

  除此之外,比較文學所研究的其他領域也是一樣,要進行自我建構,就必須有自我之外的“他者”存在。這是因為比較文學所研究的領域,像文學與藝術、哲學、歷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宗教之間的關係,等等,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特點和內容,它們的具體視野是不相吻合的,必須進行對話來相互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比較文學的所有研究物件或領域最終要相互替代或重合,從而融為一體,因為每一個研究物件相對於其他研究物件要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外位性”,沒有了“外位性”,也就失去了“超視”,比較文學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義。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的文學、哪一個學科領域都沒有對他國文學或其它學科領域進行同化或控制的權利。

  因而在研究比較文學時,每一個研究物件都應該樹立一個“他者”,承認他國文學和其他學科的外位性和主體性,採取對話的方式,以平等的、互助的原則和他國文學、其他學科進行平等的對話,只有這樣才能建構“自我”。

  我們在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時,必須賦予它開放性、平等性。不論是哪個作家,哪部作品,還是哪個文學流派;不論是藝術、哲學、歷史、宗教,還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比較文學中,它們都是主體,它們之間的關係都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主―客”關係。沒有哪個作家優於哪個作家,哪個流派優於哪個流派,它們都處於平等的關係中。人們進行比較文學研究的目的是要弄清不同文學之間的相同與不同,而不在於文化掠奪和壓制。可見,我們需要把比較文學所研究的物件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主體與主體的關係,而這種“主―主”關係正是比較文學的各研究物件之間進行對話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對話是帶有創造性的對話,沒有創造性的對話是獨白。比較文學作為一種對話性的學科,需要通過對話來不斷地創新。這裡所談的創新,不僅是比較文學這一學科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其所研究物件之間通過對話而進行的創新。

  對話不僅為比較文學和它所研究的領域注入了生命的血液,更為它們建構了生命支撐的骨架,提供了創新的機會。因此,比較文學學者們要有對話意識和創新意識,積極、主動地為比較文學的各個研究物件創造對話的土壤和環境,這就要求學者們“在交往中抱著一種傾聽他人、準備改變自己的開放心態以及不放棄與他人的差異和外位性的自信心態”。

  要進行對話,就必須遵循對話的原則。“巴赫金所提示的本真的對話不包含權力私慾的雜念,而只尋求‘平等’、‘對等’、‘共存’,從而保留整體的雜多和眾聲喧囂,它不以征服和消滅他者為目的”,“對話的態度表現於對話的主體與自我也把他者當作主體來看待,並設身處地去理解另一個自我,然後在‘我們’的集合中尋求‘共在’的生存。

  這種對話的態度在主體看待問題的前提上不是把主體自己看成是自足的,而是把主體當作一種‘匱乏’來看,並且每一個主體也均是一種匱乏,這樣他們就得相互扶持,在相互之間尋求補充”。因此,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時,應當持以完全平等的對話態度並遵循互惠性的原則。

  目前是一個以橫向開拓為特點的文化轉型時期,不論研究什麼,都把眼光投向整個世界,注意世界各民族文學、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彼此聯絡和互相影響。通過與別國文學和其他學科的對話,我們可以從理論上提高對外國文學和其他學科的認識與瞭解,並從中吸取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為我們服務。各民族文學、各學科領域的對話交流,以及其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相互制約,已成為任何一個民族文學或學科領域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持以對話的思想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作為我們思想的指導,使比較文學和它所研究的物件在新的世紀裡通過與“他者”的平等對話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貽榮.走向對話[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孫景堯,葛杜錄.比較文學發展問題對話[J].淮陰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3]樂黛雲.比較文學研究的新視野[J].百科前沿.

  [4]王欽峰.巴赫金與比較文學的方法[J].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3期.

  篇2

  淺論全球化背景下比較文學之於文學研究的影響

  摘 要:全球化已經成為毋庸置疑的發展趨勢。以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為特點的比較文學研究,不論產生與發展都與全球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前全球化不斷加深、文化多元格局逐步形成的過程,給文學研究的發展和更新帶來了新的契機。比較文學研究通過幫助各民族、各國之間相互瞭解、相互借鑑、相互啟發,成為走向世界文學美好理想的橋樑,是人類實現文學理想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比較文學;文學研究;全球化

  一、比較文學及其性質

  美國學者亨利・雷馬克在《比較文學的定義與功用》中將比較文學定義為:“超越出一國範圍之外的文學研究,並且研究文學與其他知識信仰領域,諸如藝術、哲學、歷史、社會科學、其他科學、宗教等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它把一國文學同另一國或幾國文學進行比較,把文學與人類所表達的其他領域相比較。”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已擺脫“二元”關係的限制,並突破了學科的界限,是一種跨民族、跨語言、跨國界、跨學科的文學研究,使文學得以與其他意識形態相互借鑑、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和相互啟發,為比較文學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匯通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促進了文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

  文學的任務是描寫人、研究人,比較文學則研究各民族的文學在自己面臨人生的各種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感受、體驗、態度、情感、追求等等,研究其間的共性與個性、相同與不同,研究這些同與異的產生原因。這樣的研究顯然可以幫助各民族間的相互認識,從而達到相互理解,比較文學由此成為各民族之間相互溝通的良好途徑。

  隨著後殖民時代和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東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的興起,比較文學名副其實地成為全球化的文學研究,成為了國際文壇上最有活力、最有成績、最受人青睞的時代,因而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的一門“顯學”。

  二、“全球化”時代下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技術的全球化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猛烈地衝擊著我們的思想、觀念、意識,讓我們像是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中。

  眾所周知,民族文學是16世紀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和民族語言的統一而逐漸形成的,導致民族文學帶有其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質性和原生性;比較文學超越了語言和種族的界限,單一的文字語境被雙邊的、比較的視野所取代,對於更廣泛地理解各國文學之間的關係有重要意義。

  比較文學不是為比較而比較,而是要通過對於跨越性文學現象的研究,探討各國各個民族之間進行文學交流的歷史和經驗,探討文學創作和文學發展的規律,以促進各民族文學的共同繁榮。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世界文學的理想。也就是說,它從一開始就是以打破國家、民族的界限,以文學的全球化為目標的。當前,在多元化文化時代,人們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不但獲得了自由發展民族文化的廣闊天地,而且可以通過比較研究來吸取他人之長,發揚民族優良傳統,走向共同繁榮,從這個角度講,全球化趨勢又給世界文學理想的實現開創了一條道路。

  文化的挑戰被視為全球化的最大挑戰,因此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全球化與本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問題備受矚目,如何重新認識本土文化成為重中之重。在民族主義者的眼中,文化全球化更像是文化霸權主義蠶食策略的“偽裝”。從而他們呼籲保護本土傳統文化,抵制文化全球化。

  三、比較文學研究的必要性意義

  民族之間存在著種種差異,所以在它們進行交流時不免遇到種種障礙。如何克服障礙,打通交流的途徑?辦法是多種多樣的。比較文學提倡不同文化體系的文學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提倡平等、寬容的態度,這樣的研究無疑可以很好地發揮文學交流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文學的程序。

  首先,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學可以在一個孤立、封閉的文化空間中發展。人類今天已經無法迴避各種生活方式之間的互相影響這一事實,任何一種文學在進行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所面對的不是要不要考慮與其他文學的關係,而是在與其他文學的關係中如何實現自我認識。同樣,要真正解釋西方文學,不僅需要在歐洲文化及文學自身的傳統中進行,也需要從中國文化及文學的觀點中進行。

  其次,今天的任何一種文學研究深感有必要從比較文學的視域去理解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文學,以便在世界文學的整體景觀下正確地評估本民族的文學,也更有效地推動本民族文學的發展。這一點在今天已基本上成為世界各國文學發展的策略,以使自己的文學在世界文化發展的格局中能夠更有效的應對世界文化及文學的發展。

  再次,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充分說明並展現了世界各國文學之間相互借鑑與相互利用的歷史事實。中國文學及文化發展的歷史向我們說明,中國文學及文化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地向其他民族文化學習與借鑑的過程。今天人們賞讀的唐詩就包含了自漢代以來中國文學及文化不斷地向印度佛教文化學習與借鑑的成果。

  比較文學不僅以文學的全球化作為自己的遠大目標,而且是從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的橋樑,是人類實現自己的文學理想的通途,全球化的時代正是比較文學更好發揮自己作用的大好時機。

  參考文獻:

  [1] 《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頁.

  [2] 吳光.比較文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3] 王寧等.《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1頁.

  [4] 陳悖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2、3、4頁.